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生物炭为载体,在其表面负载光催化剂的复合材料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利用生物炭的强吸附性能和光催化剂对有机污染物降解的彻底性,为吸附技术和光催化技术的有机结合开辟了新的思路。介绍了近年来生物炭负载二氧化钛(TiO_2)光催化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降解机理,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制备更高效的生物炭负载光催化剂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等温CVI工艺制备出5种不同炭纳米纤维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5%,10%,15%和20%)的炭/炭复合材料。发现添加炭纳米纤维的炭/炭复合材料具有很高的力学性能,在加入炭纳米纤维为5%时,相对于没有添加炭纳米纤维的炭/炭复合材料,弯曲强度增大了76.3%,弹性模量增大了55.5%,但添加量增大到20%时,强度和模量都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3.
李乃玮  陈月琴  罗维  吴光红 《应用化工》2022,(2):406-410,425
通过浸渍法制备不同负载量的壳聚糖/杏壳生物炭(C-ABC)和壳聚糖/椰壳生物炭(C-CBC)复合材料.利用SEM和XPS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分析,研究复合材料对电镀废水中Cr等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壳聚糖/生物炭形成了具有疏松多孔结构、大量表面官能团和表面电荷的复合材料.C-ABC和C-CBC对Cr(VI)的吸附量分别...  相似文献   

4.
结合化学气相沉积(CVD)和前驱体浸渍裂解工艺,分别以丙烯、糠酮树脂和煤沥青为前驱体制备了密度在1.85g/cm3以上的三维炭/炭(C/C)复合材料,对比研究了沥青炭、热解炭+沥青炭以及热解炭+树脂炭结构(分别为A、B、C组)的等三种不同炭基体C/C复合材料的增密效率与力学性能,采用排水法表征C/C复合材料的孔隙率及密度,利用扫描电镜进行炭基体的微观结构表征,采用万用电子力学试验机进行拉伸强度、压缩强度、剪切强度等力学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在热解炭质量含量相同的前提下,树脂浸渍裂解增密速率低于沥青浸渍裂解工艺,树脂炭基体孔隙率低于沥青炭基体。不同炭基体结构的C/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次序为:热解炭+树脂炭双元炭基体最高,纯沥青炭基体次之,热解炭+沥青炭双元炭基体最低,分析原因为热解炭与树脂炭双元炭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高,而沥青炭为混乱无序碳结构,热解炭和沥青炭双元炭基体界面结合强度弱,因此力学强度最低。  相似文献   

5.
炭/炭复合材料高温抗氧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炭/炭复合材料的高温抗氧化研究现状;阐述了炭-石墨材料的氧化机理和炭/炭复合材料的氧化规律;分别对改性技术和外部涂覆技术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对于炭/炭复合材料高温抗氧化研究方向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生物炭复合材料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系统地综述了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梳理和总结了生物炭-纳米复合材料、生物炭-磁性复合材料和生物炭-无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特点,以及炭复合材料在重金属废水处理、有机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纳米金属粒子/炭复合材料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纳米金属粒子/炭新型复合材料发展背景,综述了该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及应用前景,采用有机金属化合物、有机金属高聚物和沥青中间相作为前驱体,必要时通过添加某些特定的添加物的惰性气氛下进行炭化,可制取纳米金属粒子均匀分散的炭基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生物基炭材料不同来源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金属氧化物基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水解法、溶胶-凝胶法、共沉淀法、超声法和水热-溶剂热法以及金属氧化物基生物炭复合材料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广泛应用进展。详细地介绍了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在下一步的研究中,一方面要努力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大规模制备,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生物炭制备方法的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9.
以PAN基针刺纤维毡为基体,采用等温化学气相渗透技术,在温度1000℃、压力5.0~20.0 kPa条件下制备了2种具有不同微观结构热解炭的炭/炭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力学性能与热解炭微观结构的关系. 结果表明,压力8.0 kPa下得到的具有单一低织构热解炭的炭/炭复合材料的断裂强度较高,为86±3 MPa,热解炭与炭纤维间界面结合紧密,加载过程中二者同时断裂,呈现明显的脆性断裂行为;压力10.0~20.0 kPa下得到的具有中织构-高织构-中织构热解炭的炭/炭复合材料的断裂强度稍低,为82±4 MPa,加载过程中材料内部不同织构热解炭间多层次界面通过改变裂纹扩展路径而延缓其扩展速度,断口形貌呈现锯齿状,表现出假塑性断裂特征.  相似文献   

10.
炭/炭复合材料被成功用于许多领域,主要用作抗烧蚀、热防护和刹车材料,如飞机的刹车盘、导弹的头锥等.化学气相沉积是制备炭/炭复合材料的关键技术,本文阐述了炭/炭复合材料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原理,论述了化学气相沉积热解炭机理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不同种类化学气相沉积工艺的特点,以及化学气相沉积工艺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炭/炭复合材料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郭文鹤  杨斌  苗继斌  夏茹  钱家盛  王兴 《广东化工》2013,40(3):58-59,88
木塑复合材料是由热塑性塑料与木质纤维复合制备而成的新型环保材料。文章综述了木塑复合材料的燃烧特性及阻燃机理,总结了铝-镁系阻燃剂、磷系阻燃剂、膨胀型阻燃剂及纳米阻燃体系等无卤阻燃剂对木塑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并对木塑复合材料阻燃改性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木塑复合材料界面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晨  杨斌  夏茹  苗继斌  钱家盛  陈鹏 《塑料工业》2013,41(5):16-19,42
从木质纤维改性、树脂改性以及添加第三组分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木塑复合材料界面改性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不同改性方法对木塑复合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界面改性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木塑复合材料界面改性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稻壳、椰壳、核桃壳、花生壳等植物壳纤维利用现状及其主要组成成分,阐述了稻壳、椰壳、核桃壳、花生壳等植物壳纤维增强塑料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针对植物壳纤维增强塑料基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植物壳纤维替代木粉、竹纤维等传统增强纤维制备木塑复合材料和大力发展新型植物壳纤维增强塑料基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并展望了植物壳纤维增强塑料基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木材及木塑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梅  胡云楚 《塑料科技》2010,38(3):104-109
木材阻燃机理主要有覆盖理论、热理论、不燃气体冲淡理论、自由基捕集理论、炭量增加和挥发物减少理论;人造板阻燃处理主要是在生产工序中添加阻燃剂和成板处理两种方法,高压处理法是目前最重要的工业化方法;以FRW阻燃剂、BL-环保阻燃剂为代表的磷-氮-硼系阻燃剂仍旧是木材阻燃剂的主流。对于木塑复合材料的阻燃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一般采用对木纤维和基体分别阻燃的手段;研制高效膨胀型木材阻燃剂和将纳米技术应用于木材阻燃剂制造,开发阻燃效率高、低烟、低毒、环境友好等多功能复合阻燃剂将是今后阻燃剂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塑料科技》2017,(10):124-130
综述了再生塑料在木塑复合材料中的应用进展,并对再生塑料的部分特性(熔点、流变性能、交联度、极性、结晶度和混溶性)以及再生塑料的引入对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吸水性能及真菌抗性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木塑复合材料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结合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并介绍了木塑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在生产方法及工艺方面,研究了如何改善木塑复合材料界面相容性的问题,并对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近年来聚合物/石墨烯复合材料在制备、表征建模、结构性应用和功能性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其中一些具有优异性能的研究体系及今后在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以改性石墨烯作为聚氨酯的填料对其进行功能化研究为主线,举例简要说明了石墨烯填充聚氨酯树脂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性能研究的类别.从聚氨酯/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电性能、阻燃性、抗菌性和耐腐蚀性等方面,分别概述了近年来石墨烯改性聚氨酯在高性能和功能性方面的进展情况,并对聚氨酯/石墨烯复合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我国硅酸盐矿产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在填充改性聚丙烯方面拥有良好的前景,而通过改性等手段改善硅酸盐矿物在聚丙烯基体内的团聚,是制备高性能硅酸盐/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前提条件.本文以滑石粉、蒙脱土、硅灰石、凹凸棒石、沸石等有代表性的硅酸盐矿物作为聚丙烯填充改性物,重点综述了提高其在聚丙烯基体分散性的方法及反应机理,其中包括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偶联剂、高分子包覆等表面处理及添加增容剂等手段.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天然短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针对天然短纤维与聚合物相容性较差及在聚合物基质中分散难这两大问题,对短纤维改性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展望了天然短纤维/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