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对2003年安徽省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运用的决策过程和效果进行了简要地分析。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土地利用现状,按照有利于行蓄洪区运用、有利于流域防洪安全的要求,分析研究行蓄洪区土地利用问题,认为应该加强行蓄洪区土地管理,分区控制行蓄洪区土地利用,采取适应性的土地利用模式,以实现行蓄洪区土地科学利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形成过程、各时期行蓄洪区变化情况、以及行洪区行洪方式演变,分析当前行蓄洪区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淮河干流河道治理,提出行蓄洪区治理方向.  相似文献   

4.
淮河干流中、下游平原区分布着23处行蓄洪区,这些行蓄洪区的布局与调度使用关联着231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这些行蓄洪区多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多年来,区内人口、经济及耕地等情况有了很大变化。1991年大水以来,曾研究过取消行洪区的问题,终因人口众多,难以安排,未能实现。现经多方研究认为近期(2010年前)宜采用大力进行调整,在此,仅就调整方案谈一些个人看法,以期引起同行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淮河干流洪水资源化效果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义声 《治淮》2003,(9):10-11
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受气候影响,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衡,空间分布自北向南递增,年内分配约65%的降水集中在汛期,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年际间降水丰枯悬殊,连续丰、枯水年交替出现。水资源相对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530m~3,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4,远低于人均1000m~3的国际水资源紧缺标准。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城镇人口的急剧增长,需水量不断加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 为缓解水资源日趋短缺的严峻形势,淮河干流洪水资源利用研究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本文以淮河  相似文献   

6.
淮河干流行蓄洪区目前存在难以及时启用、进洪频繁、人与水争地矛盾突出、行洪效果差等问题。本文根据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提出对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进行调整的基本思路和目标,采取有退有保、有平有留的方式,初拟了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的总体布局,做到为洪水让路,扩大行洪通道;同时,把行蓄洪区内的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下决心解决群众居住问题,改善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淮河行蓄洪区不仅是行蓄洪水的场所,而且是沿淮近130万群众赖以生存发展的基地。由于历史原因,目前行蓄洪区还存在着启用标准低、使用频繁、人与水争地矛盾突出等问题。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际,对现阶段行蓄洪区治理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花炜 《治淮》2003,(11):6-8
淮河干流防汛通信系统经过20年的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系统从以语音通信为主,到语音、数据、图像综合业务的应用,时刻紧跟水利事业的发展脚步。该系统规划、设计密切结合水利实际,设备选型实用、可靠、先进,已成为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和水利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1991年以前的通信建设(一)淮干一期数字微波通信系统1982年7月,中国政府与意大利政府签署《1983~1985年经济、技术、财政合作计划》,计划由意大利政府提供赠款,兴建淮河洪水预报及调度项目,以改善淮河沿线的防汛通信及数据传输条件,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和速度。项目内容包括在淮…  相似文献   

9.
1996年6至7月,淮河流域连降大到暴雨淮干出现四次洪水过程。特别第四次洪水来势迅猛,而后期又无明显降雨,如何合理调度行蓄洪区和水库,确保淮干渡汛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淹没损失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10.
河道清障是恢复和维持河道排洪能力的最有效措施。针对现状淮河干流各类阻水障碍的实际情况,提出我省淮河干流河道清障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及其进退洪工程现状的调查研究,结合1991年、2003年和2007年大洪水期间的实际运用情况,综合分析了水闸和口门两种进退洪方式的行洪能力、调度运用和运用风险等情况,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在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内以水闸方式进退洪,可以更有效地分泄淮河洪水,调度运用更为灵活,对降低淮河洪峰、确保淮河中下游地区防洪安全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淮河中游行蓄洪区的运用与减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淮河中游行蓄洪区进洪频繁,一直是治淮的难点和重点。本文回顾了淮河行蓄洪区的形成与变更,分析了行蓄洪区运用方式的变化及安全建设经过,指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对行蓄洪区治理提出不同的要求。提出要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蓄滞洪区的布局与建设,在研究行蓄洪区的运用与建设问题时,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了有效调度、运用行蓄洪区,达到防洪减灾的目的,首先要实施行蓄洪区调整与改造工程,其次,要继续开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安全建设,同时,实施人口外迁工程,安排必要的内部治理项目,加强行蓄洪区管理。  相似文献   

13.
以淮河流域王家坝、鲁台子、吴家渡和小柳巷4个水文站年最大洪峰流量序列为研究对象,采用Kendall秩次检验法、Spearman秩次检验法和线性趋势回归检验法、Mann Kendall检验法、有序聚类、滑动秩和检验法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淮河干流典型站点多年洪水系列趋势、突变、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年最大洪峰流量有较大变化,上游的偏差系数总体比下游大,即上游序列离散程度较大,其中,王家坝、鲁台子站点呈现不显著下降趋势,吴家渡、小柳巷站点呈现不显著上升趋势;王家坝站点突变点为1985、1993和2010年,鲁台子站点突变点为1957、2002和2014年,吴家渡站点突变点为1995年,小柳巷站点突变点为1995年;王家坝站主要有3~8 a、[JP]8~14 a、14~22 a和22~32 a这4种尺度的周期,鲁台子站主要有5~13 a和15~32 a两种尺度的周期,吴家渡站主要有5~18a和20~32 a两种尺度的周期,小柳巷站主要有4~7 a、10~15 a和17~25 a这3种尺度的周期。研究结果可为淮河流域防洪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收集近几年来安徽省境内淮河流域数十个堤坝工程的击实资料,并结合数理统计分析,得出ω~ρd两者之间的一般相关关系,并结合实例验证了相关关系式的可行性,供同行们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2007年7月,淮河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依托现有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实行综合调度,有效地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本文对调度的实践进行分析,提出以减灾为中心,实行建设、管理、调度、防守四位一体,从更宽的层次把握调度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6.
张峰 《中国水利》2014,(4):8-10
安徽省淮河通过国家14项治淮工程建设,泄洪能力、工程防洪标准明显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提升,工程面貌得到了显著改观。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结合工程管理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工程管理研究与实践,通过坚持发展理念、完善运行管理机制、依靠水利科技创新以及加强基层单位能力建设等,工程管理水平得以快速提升,工程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7.
2016年汛期,安徽省多次发生强降雨,特别是梅雨期间,大别山区、江淮之间、沿江江南持续遭受大暴雨、特大暴雨袭击,长江流域省内多条支流汛情超过1998,1999年,发生了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造成了严重洪涝灾害。安徽省各级政府周密部署、精心调度、科学应对,取得了防汛抗洪工作的重大胜利。同时,也暴露出防洪工程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灾后反思,对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防洪保障机制、防汛科技、队伍建设、应急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安徽省淮河行蓄洪区现状,按照有利于适时适量运用、流域防洪安全及区内居民及财产安全的要求,探讨行蓄洪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策,认为应从加强行蓄洪区经济社会管理,完善防洪安全建设工程和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等措施入手,以实现淮河行蓄洪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安徽淮北平原区农田水资源调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淮北平原区水资源多年调控实践和试验研究成果,提出了在农田排水大沟上兴建控制蓄水工程,提高地表水的利用率,调控地下水资源的农田水资源调控技术,重点阐述了农田水资源调控工程型式、主要规划设计参数及工程运行调控与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