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微虹  巨晓洁  谢锐  汪伟  刘壮  褚良银 《化工进展》2021,40(2):998-1007
分别利用单轴和同轴静电喷雾法成功制备出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内核基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外壳基质的核壳型双重载药微球,其中,抗菌药物盐酸万古霉素(VA)被包封于微球外壳,促成骨药物地塞米松(DA)被负载于微球内核。对载药微球的形貌结构、物理性质和体外释药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当电喷前体PVP浓度为80g/L时,单轴和同轴静电喷雾方法均可得到大小均一、球形良好的核壳型微球。X射线衍射(XRD)和差示扫描量热(DSC)结果表明,DA晶体被成功包封于核壳型微球后转变为无定形状态。基于PVP的水溶性和PLGA的缓慢降解特性,两种核壳型载药微球都实现了壳层VA快速释放、内核DA缓慢释放的梯级释药性能。本文制备得到的具有梯级释药性能的核壳型载药微球在药物控释、组织工程等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温霜  巨晓洁  谢锐  汪伟  刘壮  褚良银 《化工学报》2020,71(8):3797-3806
利用毛细管共挤出技术结合静电吸附和仿生硅化的方法,制备了海藻酸钙-壳聚糖/精蛋白/二氧化硅(ACPSi)复合微胶囊。ACPSi复合微胶囊的平均粒径约3.18 mm,单分散性好,囊壁最外层的二氧化硅层可抑制其在肠液pH环境中的溶胀,增强囊的机械稳定性。将羟丙甲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HPMCP)肠溶微球作为释药“微阀门”,嵌入囊壁可以更好地控制微胶囊的释药行为。以吲哚美辛为模型药物,当药物浓度为22.5 mg/ml时,ACPSi载药微胶囊在pH 2.5模拟胃液中3 h时累计释药率仅为0.33%,而转移至pH 6.8模拟肠液中19 h时累计释药率为77.78%;囊壁嵌入HPMCP微球后,22 h时累计释药率可提高约4%。因此,该复合微胶囊具有良好的肠靶向作用和控释特性,作为口服肠靶向缓控释制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以胰岛素为目标药物,以丝素(SF)和羟丙基壳聚糖(HPCS)为包药材料,复凝聚法制备SF-HPCS载药微球。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A)等对载药微球的结构、外部形貌及热性能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载药微球表面密实,平均粒径22.4μm,呈正态分布;载药微球对胰岛素的包埋率达73.6%,大于HPCS载药微球(64.3%)及壳聚糖(CS)载药微球(57.1%);SF-HPCS载药微球在人工胃液中4h内累计释药率为21.3%,在人工肠液中24h内累计释药率达81.2%,48h累计释药率为92.2%,释放过程平稳、缓慢。  相似文献   

4.
PLGA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释药降解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巴比妥为球心物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载药微球。透射电镜、光学显微镜测试表明微球球型规则,表面平滑,分布均匀,微球粒径在400nm左右,包覆效果良好,微球载药率1.039%,药物包封率42.34%。红外(FT—IR)分析得知,两种物质互相融为一体。以PH=7.4的PBS缓冲溶液为释放介质,用紫外分光光度计(UV)对微球的体外释药过程进行了实验,微球在前10天有明显的突释,此后缓慢释药,45天后药物释药率在80%以上。实验结果表明:PLGA是一种理想的控缓释材料。  相似文献   

5.
采用液滴法,借助海藻酸钠(SA)与钙离子之间的交联反应,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还原氧化石墨烯/硅酸锌/硅酸钙(RGO/Zn2Si O4/Ca Si O3,RGO/ZS/CS)复合微球,并将盐酸万古霉素(Vancomycin Hydrochloride,VH)原位负载到复合微球中。XRD、FE-SEM、EDS、Raman和UV-Vis分光光度计,分别用于表征RGO/ZS/CS复合微球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体外矿化行为及释药行为。研究结果显示,RGO/ZS/CS复合微球在人体模拟体液中浸泡28天,虽未矿化形成羟基磷灰石晶体,但其表面有胶状无定形磷酸钙沉积,表明RGO/ZS/CS复合微球仍具生物活性。VH在RGO/ZS/CS复合微球中的包封率为30.66%,RGO表面层与ZS中间层能有效地减缓VH的释放。总之,具有核壳结构的RGO/ZS/CS复合微球展现出良好的药物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6.
为了制备具有蛋白药物结肠靶向释放性能的新型药物载体,采用了水相溶液滴定反应法,分别以牛血清白蛋白(BSA)和乳铁蛋白(LF)为模型蛋白质药物,制得壳聚糖/纤维素磷酸钠(NaCS)/三聚磷酸钠(TPP)载药微球。利用电镜SEM和显微镜观测拍照,对微球的表面和截面形貌进行了表征,发现微球球形规则且颗粒大小均一。同时进行了体外药物模拟释放试验,考察了载药微球先后经过模拟胃液、模拟小肠液和模拟结肠液时的释药性能,及不同的释放条件和制造条件对于微球释药性能的影响,尤其考察了不同蛋白药物和不同干燥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临界点干燥法制得的负载乳铁蛋白(LF)微球在模拟胃液和小肠液释放量中5 h内只释放出不到20%的蛋白药物,而后在结肠模拟液中4 h内释放出蛋白药物80%以上。这些结果表明,壳聚糖/NaCS/TPP体系具有一定的作为结肠靶向药物释放载体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采用双乳化-凝胶法制备了单分散的海藻酸钙凝胶微球,并通过正交试验系统考察了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表面活性剂浓度、搅拌速度和油水比对海藻酸钙凝胶微球粒径及形貌的影响。在优化的条件下,制备出了平均粒径为4μm、单分散和球形度好的海藻酸钙凝胶微球。包埋模型药物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过程中,以去离子水作为洗涤液洗涤海藻酸钙微球时,BSA的包封率仅为13%左右;当水洗液的pH值为3.2时,BSA的包封率提高到66%左右,载药率可达16%,这是海藻酸钙pH值响应溶胀和BSA与海藻酸盐之间静电作用的结果。微球中BSA的体外释放曲线表明,该系统具有在模拟胃液中释药速率慢、释药量低、模拟肠液中释药迅速的特性。因此,双乳化-凝胶法制备海藻酸钙微球有望成为制备蛋白类药物控释制剂的一种新方法,以达到靶向快速给药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采用接枝方法制备了壳聚糖改性凹凸棒土,利用外源挤出法制备了毒死蜱/壳聚糖改性凹凸棒土/海藻酸钠复合微球,利用红外、热重分析和X射线衍射对改性凹凸棒土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改性凹凸棒土对载药微球的载药率、包封率、溶胀性能及缓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毒死蜱仍以结晶态存在于复合微球中;壳聚糖改性凹凸棒土复合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均高于相应的酸化凹凸棒土复合微球;加入凹凸棒土降低了载药微球的溶胀率、提高了微球的缓释性能,且壳聚糖改性凹凸棒土在抑制微球溶胀和增强缓释方面优于酸化凹凸棒土;载药微球的释药行为可用HIGUCHI动力学模型来描述。  相似文献   

9.
将凹凸棒黏土(ATP)与海藻酸钠(SA)进行复合以改善SA的缓释性能。以ATP/SA复合物为球芯材料,壳聚糖(CS)为包覆材料,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凹土/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微球(ASCM),并以双氯芬酸钠(DS)为模型药物,考察了凹土添加量对复合微球溶胀性能、载药性能和缓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凹土的加入改善了微球的溶胀性能和缓释性能,而对微球载药性能影响不大。与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球(SCM)相比,当复合微球中ATP/SA(w/w)为20%时,其在pH6.8的磷酸缓冲溶液中2 h的累积释放率由58.8%减小到38.7%。复合微球体外释放动力学数据表明,其释药行为可以很好地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凹土的加入有效改善了SA的缓释性能,ASCM可作为缓释药物的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10.
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载盐酸小檗碱的海藻酸钙/壳聚糖盐酸盐(ALG-Ca/CHI)模板微球,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将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和CHI逐层络合制得载盐酸小檗碱微球。通过CLSM、FT-IR、SEM、溶胀实验和体外释药实验对载药微球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MC与CHI通过静电作用形成聚电解质复合物成功包覆在ALG-Ca凝胶表面,微球剖面边缘出现层层膜结构且膜层总厚度约为20.26μm,载盐酸小檗碱ALG-Ca/(CHI/CMC)3微球释药发现,在37℃,pH越高,累计释放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