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新姣 《化学工程》2007,35(2):9-12
利用海藻酸钙包埋枝孢霉对水中Cu2+吸附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钙质量分数为3%,CaC l2质量分数为4%,菌体积分数为15%时,包埋制得的固定化小球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和较高的吸附量,生物吸附平衡时间3 h。固定化空白小球和活菌的最佳pH值分别为3.5和4.0。在质量浓度为30—500 mg/L时,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Langmu ir吸附模型。在浓度为0.1 mol/L的多种解吸剂中,HNO3解吸效果最好,解吸率达到93.84%。包埋小球重复利用3次,吸附性能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以胞外聚合物作为生物吸附剂,对水中微量Cu^2+的生物吸附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了原始pH值、胞外聚合物投加量、吸附时间对Cu^2+吸附去除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初始Cu^2+的质量浓度为10mg/L时,吸附最佳原始pH值范围为2~5,胞外聚合物的投加量为16mg/g,吸附时间为40min.Cu^2+的吸附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①8 min的快速吸附阶段;②8~40 min达表观一级动力学吸附阶段;③吸附-解吸平衡阶段.Cu^2+吸附等温线与Freundilich方程拟合良好.  相似文献   

3.
丁二酸酐改性的玉米芯对Cu(Ⅱ)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丁二酸酐对微波预处理过的玉米芯进行改性制备新型吸附剂,研究了改性玉米芯(MC)对Cu2+的吸附行为。通过红外光谱FTIR对MC进行结构表征,讨论了MC的用量、pH及吸附时间对Cu2+吸附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MC的吸附行为更好地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能力增强。在Langmuir吸附等温式中,MC对Cu2+的饱和吸附量为166.67 mg.g-1,是玉米芯的9倍左右。其动力学数据更好地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计算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参数,吸附过程的活化能Ea为12.030 kJ.mol-1,表明吸附水溶液中Cu2+是吸热的化学过程;标准吉布斯自由能ΔG0为-6.618~-7.383 kJ.mol-1,标准焓变ΔH0为4.771 kJ.mol-1,标准熵变ΔS0为38.219 J.K-.1mol-1,说明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的的过程。MC经过改性后含有羧基对Cu2+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是一种很有潜力的金属离子吸附剂。  相似文献   

4.
采用改进的Hummer法制得氧化石墨烯(GO),用巯基乙胺对GO进行改性,制得巯基化氧化石墨烯(SH-GO),对有关产物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p H值、SH-GO用量、吸附时间等因素对SH-GO吸附Cu2+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GO呈无序分布的片状结构,含有较多的含氧基团;p H值为5时的吸附效果最佳;SH-GO投加量为200mg·L-1时,吸附效率可达98.8%;120min可达到吸附平衡;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朗格缪尔等温吸附方程;SH-GO重复使用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5.
壳聚糖对废水中Cu2+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了壳聚糖对Cu2+的吸附特性,考察了Cu2+的浓度、壳聚糖用量、吸附时间以及体系pH等不同的吸附条件下,壳聚糖对废水中Cu2+ 的吸附效果.当质量分数为0.8%的壳聚糖的用量为0.4 mL,吸附时间为30 min,pH为5.5~6.5时,对Cu2+浓度为0.1×10-3 mol/L的去除率可达98.3%.  相似文献   

6.
插层水滑石对水中Cd2+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Zn Al-NO3-LDH和Zn Al-EGTA-LDH。考察了Zn Al-NO3-LDH和Zn Al-EGTA-LDH在不同温度、初始浓度、不同p H值、不同时间条件下对废水中Cd2+的吸附量,结果显示Zn Al-EGTA-LDH对Cd2+的吸附量大于Zn Al-NO3-LDH;在无其他干扰离子,温度为40℃,p H值=5,Cd2+的初始浓度为70mg·L-1,吸附时间为3 h,对Cd2+最大静态吸附量为187.51 mg/g。  相似文献   

7.
李季  张良  李东亮 《化工生产与技术》2011,18(3):32-34,70,71
以聚乙烯醇(PVA)为基体材料,用硫脲和戊二醛的交联产物与PVA共混,将共混物滴入到凝固浴中制备出球状共混树脂.对共混树脂制备过程中的PVA含量、共混配比、凝固浴浓度、Cu2+的吸附率、Cu2+的解吸等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PVA的质量分数含量为8.0%、PVA与硫脲的质量比为5∶1、凝固浴中磷酸氢二钠和硼酸的质...  相似文献   

8.
孟启  吕科翰  夏丰敏  倪梦燚 《化工进展》2016,35(10):3258-3262
以聚苯乙烯树脂为起始原料,经氯乙酰化后与四乙烯五胺反应,合成了一种含四乙烯五胺功能基的多胺型聚苯乙烯树脂。考察了溶剂、物料比、时间和温度等反应条件对树脂合成的影响,研究了树脂对Cu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合成反应在THF溶剂中室温即可顺利进行,所得树脂全交换容量为7.45mmol/g。树脂对Cu2+的吸附可以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来描述,液膜扩散为吸附主要控制步骤,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为单分子层吸附,饱和吸附量为46.15 mg/mL。对于Cu2+、Ni2+混合溶液,该树脂可以选择性吸附其中Cu2+。  相似文献   

9.
以腈纶、水合肼、氢氧化钠为原料制得羧酸钠型离子交换纤维,研究了该纤维对Cu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羧酸钠型离子交换纤维的交换容量可达4.89 mmol/g,25℃下,pH为5.0时,20 min可达到饱和吸附;CuSO4溶液浓度为2.32 mmoL/L,床流速为2.7 BV/min,穿透吸附时的床体积为149.0时,该纤维对Cu2+的动态穿透沉淀和吸附容量为1.66 mmol/L;该纤维经5次再生后其交换容量由再生前的4.89 mmol/g升高到4.97 mmol/g,饱和吸附时再生纤维吸附容量达到再生前的95.6%,其再生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0.
电位分析法用于可再生甲壳质对Cu2+吸附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广平  陈炳稔 《辽宁化工》2002,31(8):333-335
首次利用铜离子选择性电极,跟踪观察了可再生甲壳质吸附Cu^2 的动力这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可再生甲壳质中的氨基作为配体,与Cu^2 具有良好的螯合作用,随着Cu^2 浓度的增加,吸附速度减慢,吸附剂与吸附质间的相互作用力降低,表观吸附速率常数减少。以铜离子选择性电极作为吸附质分子探针的电位分析技术,电极具有良好的能斯特响应,相关系数达0.994,系统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可用于Cu^2 的在线追踪以进行吸附动力学研究,这为固-液吸附的动力学研究提供一新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1.
研究以花生壳为原料制备的花生壳水热炭对Cr (VI)的吸附性能。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溶液pH值、炭化时间、炭化温度、吸附剂用量对去除率及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2、炭化时间10 h、炭化温度200℃、吸附剂用量4 mg/L、吸附时间160 min、吸附温度45℃为最适。  相似文献   

12.
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出铜抗性细菌BX,经鉴定该菌为产碱普罗威登斯菌(Providencia alcalifaciens)。考察了细菌BX对环境的适应性,讨论了pH、初始Cu2+浓度等对其吸附铜离子的影响,分析了吸附过程的动力学及等温吸附特性,并以多孔陶瓷为载体对其进行固定化。结果表明,该菌对Cu2+和NaCl的抗性浓度分别为7 mmol·L-1和7.5%,可生长于pH4.0~11.0、15~50℃的环境中;其最佳吸附条件为pH5.5、温度30℃、起始Cu2+浓度100 mg·L-1,在该条件下,Cu2+吸附率达85.84%,吸附量为128.74 mg·g-1;其对Cu2+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采用曝气挂膜法将细菌固定于多孔陶瓷上,形成的菌膜对50 mg·L-1铜离子的吸附率达92.53%。表明细菌BX对Cu2+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对含Cu2+废水的处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用壳聚糖、纳米磁粉悬浮液(Fe3O4)和纯菌丝体制备了磁性生物吸附剂,用XRD对该吸附剂进行了结构表征.研究了溶液pH、吸附时间和Cu2 初始浓度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5~5.5,Cu2 初始质量浓度为0.1 g/L,吸附时间为8 h的条件下,它的Cu2 去除率为88.73%,吸附容量为16.530 mg/g.该磁性生物吸附剂经5次重复使用后,对Cu2 去除率仍然达到79%以上,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魔芋葡甘露聚糖、壳聚糖制备了可降解的复合海绵,研究了复合海绵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吸水性达到2150%,复合海绵对水溶液中Cu2+的有较强的吸附的能力。对浓度为100 mg/L铜离子180 min内的吸附率可达89%。  相似文献   

15.
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为原材料通过化学改性的方法制备出磁性磺酸基吸附剂。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光能谱分析对吸附剂进行表征,以静态、动态吸附实验考察对Cu^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吸附剂具有磁性,易于固液分离。静态吸附优化条件为:吸附剂投加量为2.0 g/L,pH为5,温度303 K,60 min达到吸附平衡,吸附量为9.62 mg/g。吸附过程为吸热过程,属于多分子层吸附。准2级动力学方程能更好地拟合MSMSA对Cu^2+吸附,计算所得的饱和吸附量与实验所得结果更为相近,323 K时饱和吸附量最大,为27.38 mg/g。重复3次吸附去除率仍大于93%,具有循环利用价值。动态穿透时间随填充柱柱高增高而增大,随溶液流量、Cu^2+含量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6.
为了去除水体中的四环素,合成了甲壳素水热炭吸附剂,并利用SEM、XRD、FT-IR和N2吸附-脱附等温线等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通过批量吸附、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了甲壳素水热炭对四环素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甲壳素水热炭富含羟基、羰基等活性官能团,存在大量的孔隙结构,比表面积为128.58 m2/g;甲壳素水热炭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模型。热力学分析表明,该过程是自发的吸热反应,最大吸附量为95.60 mg/g,主要吸附机理为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火山石进行热处理和强酸强碱改性,得到了性能优良的火山石吸附材料。利用SEM、BET对三种火山石进行结构表征,并探讨了pH、离子强度、吸附时间、初始浓度对改性火山石去除铜离子废水吸附效果的影响。强酸强碱改性火山石的吸附性能最为优异,在pH=5、无机盐浓度为20 mmol/L条件下,吸附150 min可达到饱和状态,吸附量可达0. 35 mmol/g。等温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且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的拟合效果更好;动力学吸附行为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主要表现为离子交换过程。  相似文献   

18.
王斌  赵峰  李娜  韩帅  严世强 《现代化工》2011,(11):49-51,53
采用液相氧化还原法制二氧化锰/多壁碳纳米管(MnO2/MWNTs)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MnO2在MWNTs表面的负载情况,X射线衍射仪(XRD)显示MnO2是以无定形态排列在MWNTs表面。MnO2/MWNTs相比于MWNTs对Cu(Ⅱ)吸附能力提高了100%,MnO2最优负载量为30%,吸附过程的前10 min达到平衡吸附量的70%,80 min达到吸附平衡。温度升高有益于吸附。pH对吸附影响很大,吸附量随着pH的上升而增加,对Cu(Ⅱ)脱除率甚至达到了95.31%。  相似文献   

19.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以壳聚糖(CS)为功能单体,Cu~(2+)为印迹离子,通过稀氨水固化、环氧氯丙烷交联、盐酸洗脱Cu~(2+),制得了Cu~(2+)印迹交联壳聚糖微球(Cu~(2+)-ICM)。采用FTIR、XRD和FESEM对产品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微球的骨架密度、含水量和交联度。结果表明:交联改性可使微球具有多孔结构和良好的结构稳定性,能够很好地降低CS的酸溶性,提高微球对Cu~(2+)的吸附性能。通过正交实验L_9(3~4)得到Cu~(2+)-ICM的最优制备条件为:CS 1.5 g,环氧氯丙烷2.5 mL,80℃下交联3.0 h,制得的微球对Cu~(2+)吸附量为67.80 mg/g。在单组分体系中考察了微球对Cu~(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当微球投加量为50 mg,Cu~(2+)初始质量浓度为338.7 mg/L,pH=5.0时,吸附量为72.80 mg/g。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