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常青 《山西水利》2014,(11):24-25
通过分析汾河中下游河道河势演变特点,提出了该段河道中水河槽整治的治理思路和具体措施,根据汾河中下游河道形态和河床稳定情况,分段对护岸工程进行了设计,指出实施河道疏浚整治工程时,应结合河流生态环境及护岸变化规律,因势利导,以固定中水河槽,保护滩地,逐步控制河流走势。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和护岸工程实践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简述长江中下游河道基本情况和整治任务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建国50a来河道整治工程的实践,包括规模宏大的护岸工程,蜿蜒河道裁弯工程,分汊河道稳定和堵汊工程以及重点河段综合整治;介绍了护岸工程的传统技术和新技术的发展;对新世纪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工作提出了建议。再经过50a的奋斗,长江一定会成为堤防稳固、河势稳定、水环境优良,永远造福于人类的河道。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河岸大部分为典型二元结构,在水沙条件与河床边界相互作用下,河岸经常发生崩塌。岸线崩退改变了河道的平面形态,引起上下游河势发生调整,给防洪安全和两岸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为保障河势稳定和防洪安全,国家及各级政府持续开展了以护岸工程为主的河道治理工作。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实施情况、护岸工程技术发展、主要经验及关于今后河道整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覃家沱长江护岸是三峡左岸厂房尾水渠和下航道隔流堤间的过渡连接工程,在厂房尾水及大坝泄洪时,可确保覃家沱区域建筑物的防洪安全。介绍了该护岸工程的布置及岩坡稳定分析与护坡尺寸选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下游堤防及护岸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中下游堤防总长约3万km,其中干堤约3900km,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修堤系群众为求生存的自发行为,缺乏规划设计和质量控制,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扶持下,全面加固并新修了部分堤防,形成了长江中下游堤防体系,共完成土石方50余亿立方米,沿江主要干堤如荆江大堤等,堤身基本达到设计标准,在战胜历次长江大洪水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长江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生态护岸的植被恢复效果,选取立体网状栅格护岸和格状石笼压载植生垫新型生态护岸及传统抛石护岸工程,运用数量生态学研究方法开展工程区陆生植物群落恢复及分布格局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有植物19种,以草本植物为主,隶属于12科19属;生态护岸工程区植物种类数量高于传统抛石护岸;沿着河岸带横向梯度,立体网状栅格护岸的生物多样性增大,抛石护岸生物多样性变化较大,格状石笼压载植生垫护岸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护岸工程区植物群落的生物量高于传统抛石护岸区,且生物量和沉积物NH+4-N含量显著正相关(p<0.01);CCA分析表明沉积物中TC和NH+4-N含量对植物群落及物种分布影响较大。综合来看,格状石笼压载植生垫护岸植被恢复效果最好,立体网状栅格护岸次之,传统抛石护岸相对较差;研究区生态护岸的植被恢复还处于动态演替过程,其生态效应有待于长期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1975年召开的第一次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经验交流会曾总结了各种形式护岸工程的适用条件,指出在受潮流作用、泥沙堆积的长江口地区,用丁坝促淤造滩、保护江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长江中下游水深流急的地段,丁坝护岸是不宜采用的。通过近20年来护岸工程的进一步实践,这种观点愈来愈广泛为人们所接受。安徽省长江修防  相似文献   

8.
9.
长江中下游护岸形式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实测资料的对比分析,并结合室内定性的水槽试验研究,对长江中下游三种主要的护岸工程形式的实用性进行了论证,对选择护岸形式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同时,对平顺护岸设计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论述可供工程实践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下游鹅头型汊道航道整治目标河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鹅头分汊河型由于其汊道大幅平移及主支汊频繁交替,历来是碍航问题最为突出的河段,目前关于鹅头分汊河型的治理目标存在微弯分汊和微弯单一河型的争议。本文在总结鹅头分汊河型碍航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其滩槽格局成因,从分汊河道水流能量守恒原理出发,提出了鹅头分汊河道航道整治的目标河型:认为进口节点的挑流作用放大了水流的年内横向摆幅,使得边滩难以长期稳定;进出口节点的存在限制了汊道的延伸平移,因此保留分汊河型是适应这一特征的必然选择。同时保持两汊较大的阻力差异,削弱主支汊格局对进口水流条件的敏感性,将更有利于主航槽的稳定,即存在一定曲率差的分汊河型是鹅头型汊道航道整治的目标河型;具体河段的汊道曲率可根据进口水力特征及进出口河床高程差计算而得。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生态护岸工程现状、需求及型式等的分析,探讨了生态护岸的发展趋势及其应用前景,提出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护岸研究.要更加重视从生态角度加强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崩岸与险工段河段的综合整治,同时还需开展对不同类型生态护岸防护机理、生态效应、已实施护岸工程的生态修复技术及生态护岸设计规范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河道岸坡是水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具有相互补给水陆之间的水分和能量交换、净化水体、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等极其重要的功能和价值。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河岸带资源的减少原因和现状各种护岸工程的不足,结合长江中下游实际情况,阐述了河岸带的功能,修复岸坡生态系统的意义,并对长江中下游岸坡修复技术做了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应用了塑料编织布、铰链混凝土排、土工织物沉排、沉梢坝等新材料和新技术,改变了原单一的抛石护岸形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针对新材料新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主要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作了总结,以供今后护岸工程设计和施工借鉴。  相似文献   

14.
1 引言 长江自宜昌以下为中下游,其于流经湖北、湖南、江西、江苏,至上海入东海,对我国华东、华中、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量大,江岸地质组成不均匀,特别是洪水期和退水期,崩岸、决堤时有发生,洲滩冲淤、汊道易位、航槽难以稳定等,致使河岸防护任务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新材料新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砂枕与六边四面透水框架两种新材料护岸工程的试验,结合长江中下游河道护岸区及附近的泥沙运动、护岸材料及防护体的特性,分析研究了护岸工程的效果、破坏机理及适用条件.研究表明,砂枕护岸机理与块石类似,但变形能力比块石差;六边四面透水框架促淤效果较好,可应用于回缓流区,在水深流急的位置自身不稳定,不宜用在顶冲段护岸.对整个试验研究过程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下游的河道整治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长江中下游的河道整治工作也相应迅速发展。五十年代初期,主要是配合1949年洪水后的堵口复堤和加固堤防而进行护岸工程。五十年代后期,成立了荆江、汉口和南京河床实验站,开展长江河道观测研究工作,并进行河道整治规划方案研究工作。六十年代初期,除继续进行局部河段的护岸工程外,还提出了荆江系统裁弯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规划。六十年代中后期,下荆江中洲子和上车湾裁弯工程相继实施,这是有计划的整治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开端.这个时期还明确提出了各个河段应首先制订河势控制规划,以适应防洪、航运和工农生产各部门近期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订河段全面整治规划。七十年代及以后时期中,南京等河段的护岸工程已经在河势控制规划指导下实施。下荆江裁弯工程的顺利实施,为在长江这样的大河上进行河道整治工程积累了经验.此外,长江航道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等单位对长江中下游河床演变、河流地貌和泥沙运动特性等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护滩带损毁机理分析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护滩带是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工程中的主要护滩结构型式,在工程应用中,常出现塌陷、悬挂、架空和鼓包等破坏,减弱了护滩效果.通过对护滩带损毁过程的试验观测、损毁影响因素分析、护滩带块体间脉动力及受力分析,研究了护滩带常见的边缘塌陷、悬挂、排体中部鼓包或塌陷等破坏类型的损毁机理.结果表明:流速是护滩带破坏的动力因素,局部冲刷坑的形成与发展是护滩带破坏的诱发原因,编织布、系结条及接缝部位的抗拉强度不够是护滩带破坏的直接原因.并提出在护滩带边缘抛四面六边透水框架、增大排体自身的抗拉强度、选择合理的平面布置型式等应对措施,研究成果对护滩建筑物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成果概况"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项目由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大学共同完成。项目主要完成人为卢金友、余文畴、侯卫国、夏军强等。1990年以来,项目团队针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中涉及的复杂水沙运动与河床演变、整治技术等关键科技问题,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持续了近30年联合攻关,在河道水沙运动基本理论、河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下游分汊河段的整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长江中下游宜昌至徐六泾段全长1 710 km,共有分汊河段55段,可分为顺直形、微弯形和鹅头形3种汊道。主汊和支汊兴衰交替是分汊河段河道演变的共同特点,大多数汊道主支汊交替周期长,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河床形态。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分汊河道的河床总体上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具有与其上下游单一河段相当的泄洪能力。长江中下游分汊河段的综合整治应依据“稳定分汊河势、适度减少支汊、合理利用洲滩”的原则,结合各河段情况制定整治方案;武汉河段的整治宜根据近期河道演变和环境保护要求,采用保持天兴洲汊道为双汊河段的基本方案。  相似文献   

20.
受河道自然调整和三峡及其上游干支流水库运用对来水来沙条件改变的影响,长江中下游河道经受长时间、长距离的冲淤变化,近年来局部河段河势调整有所加剧,新的崩岸险情频繁发生,若不及时处理将危及长江堤防安全、引发局部河势调整,甚至影响到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顺利实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江中下游崩岸应急整治工作,近5 a来累计投入资金3.25亿元用于183处崩岸险情的汛前应急整治,总计守护岸线长度78.089 km,有效保障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和河势稳定。长江崩岸应急整治作为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建议明确崩岸应急整治主体责任、建立应急抢护机制、加强河道监测预警、强化崩岸治理技术研究和加快崩岸系统治理工程的实施,确保长江防洪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