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9 毫秒
1.
强潮河口水沙动力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强潮河口在我国及世界都有广泛分布,其以强动力、高混浊和滩槽冲淤复杂多变的特性明显有别于一般潮汐河口.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强潮河口混合过程、细颗粒泥沙运动、滩槽沉积地貌过程、河口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在系统总结近年主要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强潮河口的混合类型与特征、最大浑浊带的形成发育与主因、潮滩地貌的动力影响因素与演变过程、河口综合治理的特点与人类活动引起的水沙变异等问题,并指出多学科交叉、数学物理模拟与预报、水沙动力机理与过程的量化等方面是未来研究重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2.
一个地区的沉积速率,受该地区各种环境因素如地质、水文、化学、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等的影响。沉积环境不同,沉积速率差异很大。在海岸带,三角洲河口的沉积速率是最大的;在三角洲河口区,不同部位的沉速也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3.
伶仃洋洪季悬沙分布特征及变化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珠江三角洲伶仃洋河口2003年洪季(7月)潮流、泥沙和盐度现场观测资料,通过对悬沙分布特征及变化过程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伶仃洋河口洪季的悬沙浓度在径流、潮流作用下具有明显的潮周期变化,泥沙再悬浮多发生在落急、涨急后1~2小时;在0303站附近形成最大混浊带,在最大混浊带上游段,呈现涨潮优势沙,泥沙净向陆输移,而下游段,呈现落潮优势沙,泥沙净向海输移;泥沙纵向输移机制分析表明,拉格朗日输沙、潮汐捕集输沙和垂向净环流输沙是伶仃洋泥沙运动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4.
河口最大浑浊带常位于入海河口的盐水与淡水交汇处,含沙量显著高于其上游和下游,最大浑浊带在河口地貌发育、三角洲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十年来随着长江口入海泥沙持续减少,河口最大浑浊带也产生相应变化。基于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水文调查及历史资料,研究泥沙来源持续减少所导致的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含沙量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流域来沙持续减少是河口最大浑浊带含沙量下降的主导因素;河口最大浑浊带含沙量下降滞后于流域来沙减少;最大浑浊带表层含沙量减少幅度高于底层含沙量;泥沙再悬浮过程和河口纵向环流有利于稳定最大浑浊带底部的高含沙量,从而延缓河口最大浑浊带含沙量的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5.
河口最大浑浊带是河口悬沙输移过程中的特有现象,是河口学研究的热点;河口最大浑浊带的研究丰富了河口学基本理论,推动了河口航道开发与维护、水环境保护、渔业资源的发展.在广泛研究国内外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河口最大浑浊带形成机制应包括河口絮凝作用、河口非潮汐环流作用、河口潮汐作用、河口近底过程、河口锋的作用.介绍国内外河口最大浑浊带数学模型的研究现状.机制分解法、箱式模型及一、二维数值模型的建立成功地应用于河口最大浑浊带形成机制、水流结构、悬移质泥沙的分析研究中,并在相关河口研究中得到了应用论证.  相似文献   

6.
河口最大浑浊带是河口悬沙输移过程中的特有现象,是河口学研究的热点;河口最大浑浊带的研究丰富了河口学基本理论,推动了河口航道开发与维护、水环境保护、渔业资源的发展。在广泛研究国内外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河口最大浑浊带形成机制应包括河口絮凝作用、河口非潮汐环流作用、河口潮汐作用、河口近底过程、河口锋的作用。介绍国内外河口最大浑浊带数学模型的研究现状。机制分解法、箱式模型及一、二维数值模型的建立成功  相似文献   

7.
硅(Si)作为地壳中的第二大元素,是全球碳循环和陆—海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关键元素之一。河口海岸带作为沟通陆地与海洋的关键区域,其间的硅循环过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于河口而言,尤其是具有最大悬浊带的大潮河口,受沉降—再悬浮、生物硅(biogenic silica,BSi)的生消过程及悬浮物与水体之间发生的长期输运分离等因素的影响,硅的迁移转化过程可能极其复杂。因此,研究河口海岸带硅循环过程要综合考虑多因素耦合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北槽最大浑浊带泥沙过程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利用长江口北槽口内和口外大潮和小潮的流速、盐度和含沙量资料,对北槽最大浑浊带水动力、泥沙过程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此外,还利用一维悬沙数学模型对北槽的悬沙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北槽口内,最大浑浊带形成的主要动力过程是潮汐的不对称性和河口重力环流。在北槽口外,最大浑浊带形成的主要动力过程则是河口底部泥沙的周期性再悬浮。在长江口北槽口内、口外最大浑浊带中,细颗粒泥沙的再悬浮过程也存在着  相似文献   

9.
河口泥沙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作者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在河口泥沙运动的基本理论、数值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成果,结合近年来作者关于河口水流结构、盐淡水混合以及泥沙输运的研究工作,提出加强对河口泥沙非恒定运动过程、河口最大浑浊带形成机理及其与河口拦门沙演化关系研究的必要性,并指出河口泥沙运动与河口地区湿地演变和浮游生物生长环境的关系是当前河口泥沙运动研究的两大热点。  相似文献   

10.
河口最大浑浊带平面二维数值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平面二维数值模型模拟河口最大浑浊带现象。在概化河口的基础上,比较了恒定流与非恒定流、稳定源与非稳定源、矩形河口与线性河口等不同条件下河口悬沙浓度平面分布特点,并在黄茅海河口进一步得到验证。结果表明,河口地形边界和非恒定潮流作用对河口最大浑浊带悬沙富集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属巨型多级分汊河口,由于受中等强度潮汐及季节性变化明显的径流共同作用,其动力-地貌物理过程十分复杂。研究了长江口北槽最大浑浊带水沙动力与大通径流量的响应特征。聚焦于径流变化对河口最大浑浊带的三重作用:一是水流起悬能力增强;二是泥沙输运能力增大;三是在河口最大浑浊带这个特殊区域,由于河流效应,还会引起河口环流增强及底部向陆方向的输运能力增加。实测资料和数学模拟结果表明:对于长江口而言,径流越大,小流速的滩地由于动力增加而含沙量会越大;但主流区由于流量增加的三重作用,最大浑浊带含沙量并非单向增大,而是最大浑浊带含沙量在上游流量为30 000~40 000 m3/s时达到最大。本研究定量分析了不同径流条件下河口泥沙悬浮状态,可为长江口水域相关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航道疏浚维护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属巨型多级分汊河口,由于受中等强度潮汐及季节性变化明显的径流共同作用,其动力-地貌物理过程十分复杂。研究了长江口北槽最大浑浊带水沙动力与大通径流量的响应特征。聚焦于径流变化对河口最大浑浊带的三重作用:一是水流起悬能力增强;二是泥沙输运能力增大;三是在河口最大浑浊带这个特殊区域,由于河流效应,还会引起河口环流增强及底部向陆方向的输运能力增加。实测资料和数学模拟结果表明:对于长江口而言,径流越大,小流速的滩地由于动力增加而含沙量会越大;但主流区由于流量增加的三重作用,最大浑浊带含沙量并非单向增大,而是最大浑浊带含沙量在上游流量为30 000~40 000 m3/s时达到最大。本研究定量分析了不同径流条件下河口泥沙悬浮状态,可为长江口水域相关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航道疏浚维护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河口拦门沙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常处在河流入海的咽喉部位,也是河口水沙与河床作用最剧烈的地带,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由于河道变,拦门沙因水浅给河流水运和海运事业的发展以及通海航槽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此外,由于拦门沙水域特殊的坦化性质,使得其在河口地球化学过程和河口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水库淤积的预防和处理的各种方法。作者推荐了一种在比利时运用的清淤方法。该方法适用于水深约150米的清淤。据称,采用此法,在清淤过程中不会引起库水混浊(继而引起污染)。在清淤期间,保证水库的正常运行不必要因清淤而受干扰。淤积物来源于流域内地表水的侵蚀作用。在其往下输送过程中为大坝及水库所阻挡,因此处水流流速减缓,侵蚀物(泥沙)便沉积形成三角洲。最先,颗粒粗大的泥沙在河口沉积(形成三角洲或沙滩)。继而,颗粒较小的泥沙在其下游库区中沉积(即库底沉积)。异重流再将细小的颗粒更往下输送。这样,除通过出水口或水轮机(当含淤积物的水流通过水轮机  相似文献   

15.
黄河口泥沙输运三维数值模拟Ⅰ--黄河口切变锋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采用三维数学模型研究黄河口泥沙输运过程,并利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了黄河口切变锋的时空运动过程及其对河口泥沙传输的作用。黄河口切变锋在涨、落潮时段存在两种不同的形态,分别历时2小时左右。切变锋在浅水区域产生,向深水区移动,经历2小时左右消失,它的产生是由于近岸区域与10 m深线以外区域的潮汐相位差所导致。切变锋对河口泥沙的向海传输有重要的阻隔作用,导致河口泥沙集中在切变锋的向岸一侧随落潮流向北侧传输,在涨潮时河口向海排沙量降低,少量泥沙随涨潮流沿岸向南传输。长期的地貌演化表明切变锋对河口的淤积和侵蚀分区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导致河口泥沙在其向岸一侧沉积,是长时间尺度的河口地貌演化对短时间尺度河口沉积动力过程的重要响应。  相似文献   

16.
潮-径相互作用下大辽河口潮能通量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FVCOM建立大辽河口水动力数值模型,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分析了潮-径相互作用下大辽河口潮能通量分布与沿程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沿程动能空间分布与水深分布一致,势能空间分布与潮差变化一致且在沿程能量组成中占主要部分;枯水期潮能通量影响范围最远,且潮能通量总体最大,高能通量区集中在深槽和河道断面狭窄处,低能通量区在河口附近潮滩与上游河段;入海口门附近潮能通量方向在丰水期指向外海,在枯水期方向相反。研究结果可为河口沉积动力过程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根据沉积物理模拟原理,对胜坨油田沙二段8砂组三角洲河口坝分布模式进行了研究。结合工区的沉积背景及特征,通过相似准则建立物理模型,设计了胜坨油田沙二段8砂组三角洲沉积物理模型设计的实验方案,详细分析了河口坝储层分布规律,建立了单河道分叉河口坝组合模式、单河道摆动河口坝分布模式、多河道拼接河口坝分布模式和单河道与单河口坝组合模式这四种河口坝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8.
阿姆河是苏联中亚地区最大的一条河流,也是苏联的一条多沙河流。最大实测洪峰流量5000—9000m~3/s,枯水流量400—900m~3/s;年径流量丰水年770亿m~3,小水年190亿m~3;年输沙量2.6—2.8亿吨,平均含沙量3kg/m~3,最大实测含沙量13kg/m~3。泥沙来源主要是汛期(尤其是春汛)流域面蚀产沙和河岸侵蚀产沙。阿姆河的沉积带在下游河段和河口三角  相似文献   

19.
河口地处特殊的地理位置,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在此交互作用,致使河口地区动力条件多变。地貌演变迅速,沉积过程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对全球变化。故对河口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河口地区资源丰富、交通便捷,人口密集,经济繁荣,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座落在河口,它的开发利用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椒江河口过程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本文根据1980年以前水文、泥沙、地形及地质等资料,论述椒江山溪性强潮河口的历史塑造过程.并从沉积动力学角度阐明这类河口特有的沉积特性,从而在成因上弄清河口边界条件及地貌动态.文章揭示了海门港所在的椒江河口段在不同潮型、季节及水文年条件下的冲淤变化规律,对含沙浓度较高的椒江河口大含沙量区的形成机理和变化规律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