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发动机排气门电液驱动可变配气相位机构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改变气缸盖结构和保留原机进气门驱动机构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电液驱动可变配气相位的排气门驱动机构.通过与原机机械结构对比试验得出:该机构气门升程曲线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在不同发动机转速下,该机构可以按原机配气相位开启和关闭,开启速度、排气流通截面积明显优于原机;改变液压系统的驱动压力,可以改变气门的开启速度;该机构可以实现气门正时和气门升程的连续可变.  相似文献   

2.
郭建  苏铁熊  王军 《内燃机配件》2011,(12):28-31,33
本文介绍了发动机可变配气机构的分类,对发动机可变配气机构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了分类详细介绍,以目前典型的可变配气机构为例,总结了不同可变配气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优缺点。对比国内外发展现状,提出了国内发展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可变配气相位机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叙述了在我国研制可变配气相位机的必要性和可靠性,以及应用到发动机上所带来的好处;提出一种可变配气闰机构,并介绍它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为发动机和整车带来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某型柴油机附件传动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附件传动系统主要零部件张紧器卡滞现象的产生机理。建立该摩擦式自动张紧器在静态激励下加载和卸载时库伦摩擦扭矩曲线的计算模型,分析张紧器摩擦力矩和弹簧力矩在卡滞现象中的作用。开展张紧器对照试验,通过张紧器在衰减弹簧刚度、较大弹簧刚度和高摩擦力矩情况下的运动表现,研究卡滞现象的原因。通过建立摩擦式自动张紧器的参数化模型,提供了优化张紧器弹簧刚度和摩擦力矩的设计途径,对防止摩擦式自动张紧器卡滞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发动机可变配气相位技术进行了分类,介绍了不同机构的组成、结构、原理及特点,指出电磁驱动和电液驱动可变配气相位机构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节能减排的发展战略,直喷汽油机需要更加灵活准确的气门控制机构.凸轮驱动式液压可变气门机构可以降低泵气损失、实现米勒循环和提高燃烧效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一种凸轮驱动式电液可变气门机构的特点及其工作模式,并对比分析了应用不同配气机构的发动机在动力性和经济性的表现,可以得出:采用凸轮驱动式液压可变气门机构...  相似文献   

7.
在综合分析刮板运输机液压自动张紧控制系统作业原理的基础上,对整个自动张紧控制系统的整体设计开展探究,并分别从控制任务、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等方面对整个系统的构成做出深入分析,希望能为其他矿井相似系统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作者开发了一种轴向自动张紧式三角带传动装置,并把它应用于转矩脉动强烈,高频冲击性的高速单缸LPG发动机试验台上。文中详细介绍了三角带轮的构造自动张紧原理。所开发的三角带传动装置在振动—噪声性能、工作寿命和对轴向以及径向偏心的容忍度等方面都优于常用的柔性板式联轴器和高速滚子链传动装置。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发动机前端轮系张紧器在特定转速下的异响问题,通过仿真与试验,分析异响产生原因并进行结构优化.对张紧器进行模态仿真分析,发现张紧器螺旋弹簧的一阶轴向伸缩变形模态频率为347 Hz,与理论计算的异响转速相关频率(344 Hz)非常接近.拆解发生异响的张紧器,发现张紧器第二圈弹簧与壳体底部卡槽凸台发生干涉,产生摩擦噪声...  相似文献   

10.
陈春 《内燃机》2014,(4):34-36
通过对螺栓进行设计状态、化学成分、机械性能、断口宏观、微观等因素分析,找到了失效的原因,并针对性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一款汽油发动机,通过试验的方法,分别对VVT(可变气门正时)和TCI(涡轮增压中冷)技术提高其热效率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VVT和TCI都可以有效的提高发动机热效率,但在不同的运行工况下,其效果不同。同时,本文研究了VVT联合TCI技术提高汽油机热效率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涡轮增压发动机在部分负荷下燃油耗率较高,通过一维模拟计算,分析了发动机使用涡轮增压后,热效率降低的影响因素,初步提出改善涡轮增压发动机部分负荷下热效率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姬腾飞 《内燃机》2011,(6):18-22
介绍了一种全新的VVT及VVL装置设计方案,并介绍了该装置的结构,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同时设计了一种应用于该装置的特殊的凸轮型线,并采用AVLTYCON软件建立了阀系的TYCON模型,对装置进行了动力学计算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发动机转速下,随着间隙γ的变化,气门正时及气门升程随之改变,气门正时改变量达60℃RA,气门升程从怠速时的5mm改变到标定转速时的8mm,在整个发动机工作转速范围内没有发现气门落座反跳现象。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种全新的VVT及VVL装置设计方案,并介绍了该装置的结构,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同时设计了一种应用于该装置的特殊的凸轮型线,并采用AVLTYCON软件建立了阀系的TYCON模型,对装置进行了动力学计算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发动机转速下,随着间隙γ的变化,气门正时及气门升程随之改变,气门正时改变量达60℃aA,气门升程从怠速时的5mm改变到标定转速时的8mm,在整个发动机工作转速范围内没有发现气门落座反跳现象。  相似文献   

14.
针对车用发动机VVT系统工况变化复杂、非线性和滞后性等特点,设计了双积分的PID控制策略,同时加入了积分预控的功能,并对微分部分作了自调节处理。通过试验验证了本VVT控制策略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一台带有低压废气再循环(EGR)回路的小排量增压进气道喷射(PFI)发动机,研究了进气正时(VVT)对低压EGR汽油机油耗与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EGR率越小,泵气损失越大,EGR率较小时泵气损失随EGR率的变化程度较小,EGR率较大时泵气损失随EGR率变化程度较大;进气门开启时刻相对于上止点提前或滞后均会使泵气损失减小。在1 850r/min、0.45MPa工况下,进气门在上止点前10°、28°曲轴转角和上止点后24°曲轴转角开启可使泵气损失依次减小2.3%、11.9%和18.8%;进气门开启时刻越提前或迟后,EGR率越大,对应的燃烧持续期和滞燃期越大,燃油消耗率越小;与原机相比(燃油消耗率为294.49g/(kW·h)),综合优化EGR率和进气门开启时刻后(EGR率为10%、进气门开启时刻为上止点后25°曲轴转角)的最佳燃油消耗率为283.44g/(kW·h),可使燃油消耗率提高3.8%。  相似文献   

16.
60°V8发动机平衡分析及平衡机构设计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对60°夹角的V型8缸发动机进行了平衡分析,并就该类机型平衡机构的设计进行了探讨,为某8V150柴油机优化设计了双轴平衡机构,使该平衡机构不但100%完全平衡了二次往复惯性力,而且最大可能地消减了侧倾力矩。经实验验证表明,本平衡方案极大地改善了该8V150柴油机的振动特性,解决了该类机型设计中的一大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7.
Z6V190型柴油机的平衡分析与平衡机构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新6140系列柴油机连杆疲劳强度试验的基础上,对连杆的可靠性设计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疲劳强度可靠性设计的数据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详细叙述了变型产品的设计要求、结构参数、总结布置、主要零部件的选配、增压器选型及试验结果验证。  相似文献   

20.
Variable valve timing (VVT) and Miller cycle are advanced technologies employed to optimize engine performance by improving airflow exchange, which are seldom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direct-injection (DI) hydrogen engin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intake valve closing (IVC) and exhaust valve opening (EVO) timing on the gas exchange performance, combustion, and emissions of a DI hydrogen engine, after which a synergistic control strategy of IVC and EVO timing is proposed. This work is conducted under wide-open throttle and 1500 rpm.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ynergistic control of IVC and EVO timing can increase volumetric efficiency by more than 40%, enhance gas exchange performance, shorten combustion duration, and reduce cyclic variation, resulting in approximately 43.15% brake thermal efficiency. Furthermore, brake mean effective pressure can be increased by more than 60% and NO emissions are controlled to less than 20 ppm by optimizing valve tim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