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马尔可夫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0年、2002年两期TM影像数据,基于马尔可夫模型,借助MAPGIS,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等角度,对沁阳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沁阳市12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加(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是通过占用耕地来实现的),三者之间的转换较为频繁.受退耕还林、耕地动态平衡政策的影响,林地面积增加,部分建设用地、水域、园地通过整理复垦变为耕地.  相似文献   

2.
以典型农牧工矿交错区的榆林市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和GIS技术获取3期土地利用动态数据,分析评价了该地区近14年土地利用变化、成因以及所引起的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988、1999、2002年,榆林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牧草地和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外,其他的土地利用类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耕地面积减少最多,减少量为352350hm2,其次是未利用土地,减少285765hm2;减少面积最小的是水域。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在自然环境背景下人为因素影响的结果,尤其是政策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988年的150.6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71.99亿元,增加了21.34亿元,这表明该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在提高。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中废物处理和水分供应的价值最大,对区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以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期TM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借助RS和GIS技术对滁州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滁州市土地类型主要为耕地、林地、居民用地和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相对较小。2000—2015滁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面积减少,林地、居民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相对稳定。变化过程主要是耕地转化为居民用地和林地。景观格局分析表明滁州市景观的斑块密度、形状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不断增加,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提高,异质性增强。滁州市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城市化和退耕还林是滁州市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以1993年和2003年两期Landsat TM/ETM影像解译数据为基础,分析吉林省西部地区10年来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并计算由此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结果表明:10年来,研究区水田、林地、未利用土地和建筑用地面积大幅增加,草地、湿地、水域和旱田面积大幅减少;ESV由1993年的988.45亿元减少到2003年的921.12亿元,年均递减率达0.68%;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价值中,气体调节、土壤形成与保护、食物生产、原材料等服务价值在增加,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娱乐休闲、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服务价值在减少.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土地覆盖和利用的格局发生了显著改变,利用神经网络—元胞自动机模型(ANN-CA)模拟预测未来城市用地变化,可为城市整体规划和布局提供依据。文章以潍坊市城区为例,采用地理模拟优化系统集成的ANN-CA模型,利用宏观规划方案对其进行优化,分别模拟了潍坊市城区2005、2011、2017年土地利用状况,并预测了2025年的土地利用状况。结果表明:2005至2017年期间,潍坊城区空闲用地面积减少,居住用地、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增加,城市发展中心向城市北部偏移;优化后的模拟结果精度明显提高,说明加入宏观规划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ANN-CA模拟的不足;预测至2025年,潍坊城区居住、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地面积将会继续增加,而绿地和空闲用地面积则会继续缩小。  相似文献   

6.
利用1994年、2000年和2005年3期卫星遥感TM/ETM 图像,采用监督分类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提取出江苏省丰县3个时相的土地利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该县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和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趋向.结果表明,在1994-2005年间,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持续增加,未利用地和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水体面积先增加后减少,园地面积则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态势.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是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三峡库区建设期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对三峡库区1995年和2008年TM影像进行土地利用/覆被解译,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在结构、数量、类型上的变化。结果表明:在1995—2008年间,研究区水田面积减少、旱地增加,耕地面积总量减少;有林地(森林)、灌木林地、其它林地(果园、苗圃等)、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疏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覆被组成结构的总体态势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8.
利用保定地区1961~2010年的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及累积距平法对近50年的降水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保定市近50年来的年降水量呈缓慢递减趋势,且年际变化较大,汛期降水量也呈减少趋势,四季降水量变化有所差异,春、秋季降水量有所增加,而夏、冬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9.
银川市城市化进程对耕地数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银川市目前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大批的土地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中被吞掉,与节约和保护耕地的政策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用灰色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研究银川市近十年城市化进程中耕地数量的变化,分析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社会因子.通过数量分析得出,银川市非农业人口数量的变化与耕地数量的变化密切相关,也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城市化过程中保护耕地的措施:确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导地位,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以武陵山区为研究区,基于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计划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采用邻域分析方法和均值变点分析方法判识地形起伏度最佳邻域统计单元,绘制武陵山区地形起伏度分级图。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199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探讨了土地利用在不同地形起伏单元上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武陵山区以小起伏山地和中起伏山地为主;耕地和林地是研究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在过去近30年间,耕地、草地、未利用地的面积呈减少趋势,林地、水域和建筑用地面积在研究时段呈增加态势;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集中在小起伏山地和中起伏山地;研究时段内耕地和草地在各地形起伏单元均呈减少趋势,林地、建筑用地和水域呈现增加趋势;中起伏山地区域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林地、水域和建筑用地面积增加,小起伏山地上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水域和建筑用地面积增加。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0—2014Terra/MODIS卫星8d合成的500m地表反射率数据,计算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结合地物光谱特征提取水体信息,对洞庭湖近15a来的水体面积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洞庭湖水体面积年内呈明显季节性变化,一般11月至来年4月水体面积较小,为枯水期,5月至10月面积较大,为丰水期;2000—2014近15a洞庭湖旱灾发生频繁,面积明显萎缩,调洪蓄水功能减弱。  相似文献   

12.
全球气候变暖与宁夏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阐述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宁夏近50年来气候变化的事实及规律:①指出近50年来,宁夏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不断上升,增温幅度高于全国平均值——冬季气温上升明显,宁夏中部干旱带和银川以北增温高达2.4℃;春、秋季变化基本一致,上升幅度次于冬季;夏季上升幅度小于1℃、②冻土深度明显变浅,北部地区每10年减少11、6cm,南部干旱区每10年减少7.3cm.③全区年降水量50年来增减幅度不大,但年际、年代际变化比较明显,20世纪50年代后期比较少,60年代平均每年增多了21mm,70年代以后又减少,80-90年代增减幅度不大,但21世纪前四年降水量平均每年增多24mm.④沙尘天气在2000年、2001年又有回升、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山丘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时空演变及地形梯度效应,以渝东北11个区县为研究区,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土地覆被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分析研究区ESV的时空演变及不同地形要素ESV的梯度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覆被以耕地和林地为主,面积占89%以上。随着时间变化,林地、水体、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土地覆被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性。(2)研究区森林ESV占主导地位,面积占67%以上。随着时间变化,ESV逐渐增加,其中水域ESV增加最显著,为39.19亿元,次为林地,17.92亿元,草地和耕地ESV分别减少16.27,2.09亿元。研究区ESV的空间分布呈显著正向自相关关系,高值与低值呈明显集聚特征。(3)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研究区ESV随海拔梯度增加而减少,随坡度和地形起伏度梯度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随地形位梯度增加,整体呈波动减少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土地资源合理规划、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宁夏固原50a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宁夏固原市基准站50a(1957--2006年)的温度、降水量、日照时间、蒸发量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固原市50a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平均温度经历了低于平均值0.2℃和0.5℃的偏冷期和寒冷期,温度在近20a中以0.09%/a的速度在变暖,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变化呈正相关.50a来降水量以18.9mm/10a的速度减少.年日照时间和蒸发量呈现正相关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基于3S技术,根据漓江流域2000-2016年土地利用数据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利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结合漓江流域的生物量因子进行系数修正,对漓江流域17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漓江流域建设用地明显增加,年均增加15.63%,林地呈微弱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耕地和水域面积逐年减少,年均分别减少0.25%和0.51%;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减少趋势,从2000年的92.48亿元减少到2016年的88亿元,建设用地的增加是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最主要原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极低区域出现增加趋势,且主要出现在城市扩张的区域,中值及低值区域逐渐被极低区域所替代,部分极高值区域出现减少趋势。城镇及旅游业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以郑州市陈寨为研究对象,采用陈寨2003年、2009年、201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运用计量地理学原理,借助ArcGIS软件和Eviews软件,从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速度和转化关系等方面分析陈寨2003—2015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住宅用地是陈寨的优势用地类型,耕地明显减少,水域保持稳定,商服用地与公共服务用地均先增加后减少;公共服务用地变化最为活跃,其土地利用动态度达到22.52%,同时其变化幅度也最大,达到292.82%,其面积增加10.72ha,耕地是其面积增加的主要贡献者且贡献量为5.31ha;驱动因素主要有区域政策、区位因素、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等,其中,区域政策占主导因素,经济因素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需要重新审视生态系统服务敏感性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探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确保土地生态安全的对策措施。基于盐池县2005年,2010年和2015年3期TM影像,提取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强度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来测量单向土地转移过程中的交叉敏感性系数。结果表明,2005—2015年,盐池县土地利用面积整体波动趋势不明显;10年间,盐池县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低服务功能土地向高服务功能土地转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正向效应越来越显著;与2005年和2010年相比,2015年盐池县的土地转移交叉敏感性系数呈现上升趋势,水体面积不断萎缩,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生态脆弱性明显加剧。在未来,环境变化中土地生态敏感性将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8.
一、河口环境与生态变迁的四大挑战 近3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迅速,自1978年至2000年的30年间,人口增加3亿,城市化水平从18%增加43.9%,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20倍。城市人口增加、GDP增长加快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使得中国的河口海岸面临着四大挑战。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75年、1990年、2000年、2008年的4期遥感影像数据,利用RS和GIS空间分析功能,得到藉河流域4期土地利用情况,分析了流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结构、变化方向、变化速度等特征.结果表明:流域1975年土地利用/覆被以坡耕地和草地为主,到1990年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坡耕地急剧下降而梯田大量增加;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显示坡耕地转出概率达85.7%,主要流向梯田和草地,并且在1975—1990年间变化速度最大,其他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不大.近几十年来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对土地利用方式和数量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是人类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的集中体现。基于对西安市所辖区县的历史统计资料分析,发现西安市土地利用近12年来变化比较剧烈。以2006年的土地利用为基态,建立马尔可夫(Markov)模型,对西安市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预测分析,揭示了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空间变化的区域差异、结构差异等特征。阐明了西安市12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根据城镇土地利用总量平衡结构规划的要求,建议相关部门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切实有效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