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中国北部能源盆地构造》书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北部以昆仑-秦岭-大别复合造山带为南界,其东部经受了构造体制转换、华北克拉通分化和活化以及岩石圈大范围大幅度减薄。西部特提斯构造域的中、小地块多次开和合、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直接效应等重要地质事件都发生在中国北部,并由此导致北部盆地的扩张、萎缩、迁移、复合和叠合等复杂变化。中国北部盆地类型繁多,盆地演变频繁,  相似文献   

3.
民和盆地的构造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地震、重磁力与露头资料的分析,认为民和盆地具有双层结构,前期(上白垩统沉积前)为断陷,后期(下白垩统沉积后)为拗陷,是中新生代发展起来的断、拗山间沉积盆地;盆地基底为复合基底,即前寒武系变质岩和加里东褶皱带的花岗岩;将局部构造归纳为6种类型的构造样式,分属于扭动、冲断与基岩生长3大构造组合。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海盆地正反转构造含油气浅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列举国内外正反转构造油气田实例,论述了正反转构造获得油气的主控因素,对我国近海盆地正反转构造的含油气性进行了浅析,认为我国近海正反转构造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5.
6.
位于中国东部近海海域的南黄海盆地属于特征比较典型的中生代残余盆地。该盆地属于“断陷-坳陷”的复合型盆地,其构造演化以晋宁事件和印支-燕山事件为界,可划分为前扬子板块、稳定地台以及西太平洋活动陆缘三个演化阶段。章从盆地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入手,主要阐述了盆地中生代的构造演化以有沉积地层特征,认为南黄海盆地在白垩纪沉积时期,古气候由干旱逐渐变潮湿,特别是在晚白垩世泰州组沉积时期,气候变潮湿,有利于湖泊和烃源岩的发育。中生代地层内褶皱和逆推覆构造发育普遍,沉积中心在这一时期可能发生迁移。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海盆地的正反转构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简介正反转构造的概念和识别标志。重点论述中国近海盆地的正反转构造,并探讨正反转构造的形成机制及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8.
雅布赖中生代盆地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宏波 《石油化工应用》2011,30(9):71-74,82
雅布赖中生代盆地位于内蒙古西部和甘肃交界的北山地区,属于阿拉善地块之上的伸展盆地。它经历了早中侏罗世的断陷、晚侏罗世早中期的坳陷、晚侏罗世末到白垩纪的隆升萎缩和新生代的改造,构造特征复杂多样;在早中侏罗世和白垩纪主要形成东西走向的正断层,晚侏罗世末主要形成一系列东西走向的逆断层,在新生代,除形成一系列东西走向的逆冲推覆断层外,部分中早侏罗世形成的正断层反转。盆地的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的断陷戍盆期、晚侏罗世的坳陷期、晚侏罗世末到白垩纪的隆升萎缩和新生代喜山期运动的改造消亡四个过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海盆地的正反转构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简介正反转构造的概念和识别标志.重点论述中国近海盆地的正反转构造,并探讨正反转构造的形成机制及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东海盆地西南部正的反转构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海盆地西南部地质特征与盆地中、北部有很大的差异:前者前上第三系为海相沉积环境,其断裂为雁行展布,始新世末期的区域抬升长达15-20×106a。文中首次提出该区存在正的反转构造,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正的反转构造下伏高压泥岩是有利的生油岩系,预测东海盆地西南部正的反转构造分布区为有利的含油气区。  相似文献   

11.
对中西部地区盆地构造演化和晚期差异构造改造的分析表明,四大盆地构造-成盆具有"同序异时"的演化特征,即均具有从伸展性盆地向压性或压扭性盆地转化的成盆序列;碎屑岩层系的晚期构造改造由山前冲断、差异隆升和掀斜等3种基本型式在横向上并列和纵向上叠加而成。构造-成盆作用与晚期构造改造共同控制了碎屑岩层系的油气富集分布及油气成藏类型与规模:单一的成盆序列和多样式的转化确定了四大盆地间相似的成藏组合类型与差异性分布特征,四大盆地改造的基本型式决定了油气富集的类型,而改造的叠加特征控制了油气富集成藏的期次和规模。基于对四大盆地碎屑岩层系油气富集构造控制因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认识,提出了油气富集构造区带类型的划分方案,划分出古隆起、斜坡、山前褶皱冲断及大型断裂4类油气富集区带类型及相应7种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新构造运动和油气成藏   总被引:37,自引:8,他引:37  
新构造运动的成因主要是由于近代板块运动或地球深处壳幔物质交替、位移,以及陆架陆坡转折带沉积体的滑塌陷落、盆地快速沉降等因素诱发地壳区域应力场改变,在某些应力集中而失去平衡的区域,产生地体形变,或形成断裂。中国近海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中新统末、上新统与第四系之间存在着不整合;中新统和第四系的沉降、沉积中心偏移;晚期断裂极其发育;天然地震比较活跃;具有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各种晚期构造圈闭。中国近海新构造运动调整和控制了各含油气盆地的油气成藏和油气田的分布:渤海新构造运动控制渤中坳陷及其周围油气晚期成藏;莺歌海盆地底辟活动控制天然气晚期成藏;珠江口盆地新构造运动控制珠二坳陷北坡天然成藏;东海西湖坳陷新构造运动部分破坏了油气藏。  相似文献   

13.
含油气盆地油气藏破坏的油气显示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显示可以为发现与其相关的残留油气藏或次生油气藏提供重要的线索。通过野外调查、地质分析和文献调研,系统研究了各类油气显示在中国各盆地或地区的分布,探讨了油气显示的成因机制,并分析了其石油地质意义。研究表明,按油气藏破坏的程度,油气显示可分为轻度破坏型、严重破坏型和完全破坏型3类。这3类油气显示在中国各盆地或地区广泛分布。其中,油苗、气苗和泥火山等轻度破坏型油气显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南方;稠油等严重破坏型油气显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东部;天然沥青、沥青砂和地蜡等完全破坏型油气显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南方。按照油气藏破坏的次数和程度,油气显示可分为直接破坏成因和二次破坏成因。直接破坏成因的油气显示包括地表油苗、气苗和泥火山,它们的形成主要受强烈构造运动、频繁地震和快速沉积等因素影响,按照出露地表的方式可细分为断裂通天型、隆升剥蚀型、底辟刺穿型和不整合面露地型4种类型。二次破坏成因的油气显示包括地表和地下的稠油、天然沥青、沥青砂和地蜡,其显著特征是油气发生直接破坏后又发生了水洗、氧化、生物降解等稠变作用,它们常具有共生或过渡的关系。在勘探早期,轻度破坏型或位于活动冲断带和底辟构造上的油气显示对地下油气藏的指导意义更大。各种破坏作用在破坏油气藏形成各种油气显示的同时,有时也可对油气的再分配和保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保存条件是在油气显示发育区寻找油气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非剪切带含油气盆地成因机制与构造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艺琼  何登发  童晓光 《石油学报》2015,36(10):1234-1247
位于非洲大陆的中非剪切带盆地群,受控于周邻板块的构造运动,盆地形态多样,多具有走滑-反转等构造样式,近年来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业已成为全球的热点勘探地区。以地震、钻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平面上的盆地形态和构造地质横剖面特征,应用构造应力场概念和构造解析方法,详细探讨了剪切带盆地的成因机制和构造类型,并进一步揭示了盆地的形成演化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受周缘板块构造的影响,中非剪切带盆地群自早白垩世以来,发育多期叠加的构造-地层序列,经历了3幕裂谷作用:1以具右旋走滑拉张性质的第一幕最为剧烈,是盆地群的原始动力和决定性因素;2第二幕裂谷作用的影响较小,强度自东向西减弱;3裂谷期为第三幕,主要影响了东部的盆地。结合平面及剖面上的走滑应力场变化特征,将早白垩世的中非剪切带盆地群划分为3种成因类型:T-R型盆地、T-R'型盆地、S/P型盆地(其中T、R、R'、S、P分别表示张裂面、里德尔剪裂面、共轭里德尔剪裂面、挤压面及走滑低角度破裂面),整体上在剪切带上组合成为一套完整、配套齐全的走滑盆地群体系。在盆地群3幕裂谷作用中,这种成因差异性的构造演化特征,发育多种圈闭类型,油气富集特色鲜明:东部盆地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西部盆地中也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中部盆地由于控盆断裂较为复杂,其潜力有待进一步揭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含油气盆地地温-地压系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地温-地压系统作为盆地流体动力场的耦合,直接控制着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在中国不同类型含油气盆地中,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存在很大差异,依据含油气盆地深部和浅部温压系统的斜率关系,划分出3大类地温-地压系统模式: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模式(浅部地层压力为静水压力、深度地层压力表现为高压异常)、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模式(浅部地层压力为静水压力、深度地层压力表现为低压异常)和单一型温压系统模式(浅部与深部地层压力均为静水压力)。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内,浅层系统的斜率分布范围较窄,地区差异小;深层系统的斜率分布范围很宽,地区差异较大。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内,浅层系统的斜率分布范围较宽,地区差异很大;深层系统的斜率分布范围较窄,地区差异相对较小。单一型温压系统深、浅层系统的斜率一致且分布比较集中,地区差异不明显。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分析表明,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内深浅部地层连通性很差,在垂向断裂附近,深层流体向上运移动力很强;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内深浅部地层连通性较差,在垂向断裂附近,浅层流体具有向下运移的趋势;单一型温压系统内深浅部地层连通性很好,流体垂向运移动力不足。在中国3大类含油气盆地中,伸展型盆地主要发育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次之;挤压型盆地以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为主,也有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发育;克拉通盆地发育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或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  相似文献   

16.
严德天  王华  王清晨 《石油学报》2008,29(2):185-190
应用盆地充填记录、盆地构造特征和盆地沉降史等信息,揭示了中国东部第三纪典型断陷盆地的幕式构造演化过程。幕式构造演化是断陷盆地层序形成和演化的关键因素,不同序次的构造幕控制不同序次的层序地层单元的形成和演化。中国东部古近系裂陷期经历了4个发育阶段,相应形成了4个二级层序。其中,强烈裂陷沉降幕发育深湖盆型层序,初始和晚期裂陷幕发育浅湖和河流-浅湖型层序。而新近系拗陷期可划分为2个阶段,形成2个二级层序,以河流和三角洲-浅湖型层序为特征。受裂陷幕控制的二级层序在中国东部各断陷盆地中具有很好的可对比性,但受低级幕式伸展事件控制的三级层序在不同盆地中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油气盆地研究新阶段:数字盆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油气盆地勘探历史和盆地研究历史的分析,认为我国油气盆地研究历史经过石油大地构造盆地研究阶段(1945-),盆地分析和盆地模拟阶段(1980-),现已进入数字盆地研究阶段(2000-)。数字盆地和数字油田各自具有不同的研究领域。数字盆地是综合运用现代盆地系统研究理论和现代数字信息技术,进行油气盆地地质资料的数字化,为油气盆地评价提供技术支撑。数字盆地的核心问题是油气盆地评价数据库的建设,数据库应由12个子库组成。   相似文献   

18.
华北古生界原型-变形构造演化及其控油气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原型控源、变形控藏”思想的指导下,论述了华北古生界从盆地原型-变形改造的构造演化过程,以及盆地演化对古生界烃源岩分布及其油气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古生代盆地演化主要受控于华北板缘洋-陆构造体制的转换,成盆主要集中在克拉通边缘;早古生代在克拉通边缘依次发育了被动边缘-活动边缘-碰撞边缘的盆地原型,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形成于拉张背景下的被动边缘盆地、坳拉槽和台内坳陷;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盆地主要受控于华北板缘的张裂作用,以及不同时期向克拉通内部产生的不同方向海侵,形成东、西差异的含煤层系和烃源条件。中、新生代成盆作用主要集中在克拉通内部,历经了4次重要的构造变格,总体呈现东西分区、南北分块的构造演化格局,在华北古生界之上并列叠加了挤、滑、张、沉不同构造背景下的多种盆地原型,将古生界改造成块隆、块坳构造;受中、新生代差异的盆地叠加作用,华北古生界形成了持续生烃和具燕山期与喜马拉雅期二次生烃的不同油气演化过程。渤海湾济阳坳陷、临清坳陷东部和南华北周口坳陷中东部处于上古生界二次生烃的有利区,是进一步寻找上古生界晚生晚成型油气藏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成藏过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盆地充填和构造变形特征,可将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划分为早衰型、改造型和叠加型。早衰型、改造型和叠加型前陆盆地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前陆盆地烃源岩、储盖组合等成藏条件的差异性,而晚期前陆发育对西部改造型和叠加型前陆盆地烃源岩的演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正是由于中国中西部不同类型前陆盆地成藏地质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其具有不同的成藏过程。燕山晚期是早衰型前陆盆地(如川西前陆盆地)最主要的成藏期,喜山晚期主要表现为天然气藏的调整、定型;喜山晚期是改造型前陆盆地(如柴北缘前陆冲断带)最主要的油气成藏期;而叠加型前陆盆地(如准南前陆盆地)具有多期成藏的特征,但喜山晚期的油气成藏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