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这一能源结构决定了燃煤发电在火力发电中的重要地位。高能耗与环境污染则是现阶段火力发电所面临的两大难题。其中SO2排控则是重要的参考指标。本文对燃煤发电中烟气脱硫的几种技术进行阐述比较,总结现有脱硫技术、装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见解。对脱硫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做出合理的推测。  相似文献   

2.
神华神东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萨拉齐电厂2×300 MW煤矸石发电机组在投产初期,高负荷时SO2排放指标超标,分析认为主要原因为设计煤种与实际燃用煤种发热量及硫分差异较大、锅炉床温高及石灰石系统投入率低等。对此,提出加大矸石与低硫煤的掺烧质量比至7∶3,对锅炉进行一、二次风量及上、下二次风量送入比例进行优化调整,合理分布石灰石粒径、保证石灰石系统投入等解决措施。实施后效果良好,SO2排放超标问题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3.
针对国内火电厂燃煤锅炉治理SO2、NOX现状,提出火电厂联合脱除SO2、NOX的新工艺,介绍该工艺的系统结构、原理、流程及特点,并分析该工艺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我国火电机组超低排放要求二氧化硫排放时,其质量浓度小于35 mg/m3,精准预测SO2排放浓度并加以控制对于火电机组环保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循环流化床SO2排放浓度预测问题,引入深度机器学习方法建立了基于深度信念网络的SO2排放浓度预测模型。首先,通过机理分析确定影响SO2排放浓度的操作变量,并作为模型输入;其次,利用DBN网络提取模型输入的深度特征,以ELM作为回归器建立预测模型;最后,将DBN-ELM模型与目前常用的3种SO2排放浓度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75.3 mg/m3、117.6 mg/m3,预测精度远高于其他3种对比模型,在实际工程中更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燃用高硫煤和安装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装置会引起烟气中SO3浓度增加,带来设备腐蚀与环境污染问题。分别以Ca(OH)2和Na2SO3为吸收剂,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吸收剂脱除工业烟气中SO3的性能,讨论Ca(OH)2/Na2SO3:SO3、SO3浓度和降温历程对SO3脱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CR脱硝装置后加入2种吸收剂均能有效脱除SO3。在烟气降温过程中,加入吸收剂后,SO3的脱除率和吸收剂总转化率均呈现初期快速增长、后期缓慢增长的趋势。Na2SO3对SO3的脱除性能明显优于Ca(OH)2。Ca(OH)2/Na2SO<...  相似文献   

6.
为使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近年低低温电除尘技术开始得到应用。以浙能温州电厂660 MW机组低低温电除尘器为研究对象,对低低温电除尘器粉尘及SO3协同去除效果进行了测试,对烟气的常规温度和低低温状态下飞灰比电阻的变化及其除尘提效幅度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烟气冷却器投运后,低低温工况条件下的飞灰工况比电阻值较常规烟气工况降低了1个数量级,烟尘排放质量浓度由6.94 mg/m3降至3.25 mg/m3,达到超低排放要求 ;SO3脱除率达96.6%。  相似文献   

7.
电力生产CO2排放变化影响因素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建朝  谭忠富 《中国电力》2011,44(11):39-42
利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构建了电力生产CO2排放变化影响因素的分解模型,并利用1985—2009年中国能源平衡表中的数据测算出电力生产CO2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将该CO2排放量变化分解为收入效应、电力生产强度效应、电力生产结构效应、人口效应和发电煤耗效应。以1985年为基期并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为分解区间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考察各种影响因素变动的背后原因。结合实证分析,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气体的红外吸收特性是进行气体红外定性定量分析的重要依据。为此,针对4种典型SF6气体分解物SO2、H2S、HF、CO,利用HITRAN2008数据库给出的吸收谱线参数,对其红外吸收特性进行了研究,给出了SO2、H2S、HF、CO 4种气体在波数10~10 000cm-1范围内吸收谱带的波数区间和最强吸收谱线的中心波数及其峰值吸收系数。另外,分析了SO2和H2S的一段吸收谱受压强和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气体吸收谱线的吸收系数和全线宽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而随温度的升高,气体绝大多数吸收谱线的峰值吸收系数和全线宽会减小,但也存在少数吸收谱线的峰值吸收系数增大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在惰性气体N2氛围下,对活性炭进行不同功率的微波加热改性。通过N2吸附等温线、元素分析、Boehm滴定表征微波加热对活性炭孔隙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分析微波加热改性对活性炭吸附烟气中SO2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微波加热改性降低了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容积;降低了活性炭表面酸性官能团的数量,增加了活性炭表面碱性官能团的数量。微波加热改性提高活性炭对SO2的吸附量,归结于其对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微波加热改性活性炭,以CO形式释放的含氧官能团分解,在活性炭表面形成活性中心,促进活性炭对SO2的吸附和催化氧化。  相似文献   

10.
. 《湖北电力》1999,(2):3
] 针对现阶段已建或在建的火电机组,在考核其锅炉烟气中  相似文献   

11.
谭学谦 《电力建设》2003,24(1):54-0
按照广东省政府制定的《蓝天工程计划》 ,到 2 0 0 5年广东省电力行业SO2 排放总量控制在 4 8万t以内。而 2 0 0 0年广东省电力行业SO2 排放量为 6 6 .16万t,离《蓝天工程计划》的控制目标差距较大。应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是 :坚持燃用低硫燃料 ,加大小火电关停力度 ,合理安装脱硫装置 ,积极参与“西电东送”。只要控制措施到位 ,资金到位 ,火电厂的SO2 污染将得到较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叙述了国际声发射技术发展的最新状况,并着重声发射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及前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的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电力行业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达到目标及采取的技术措施。着重分析了特高压电网、1000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清洁发电对节能减排所起的作用,并列举说明了发电厂节能减排的典型技术措施和进展状况。  相似文献   

14.
张敏蔚 《陕西电力》2007,35(6):78-81
分析了英国电力改革前后的体制及存在问题;介绍了英国电力改革的主要历程及内容;较详细地叙述了英国电力私有化过程及目前采用的两种市场运营模式——NETA模式和BETTA模式;总结了英国电力改革的成果以及对我国电力改革的启示和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英国电力改革前后的体制及存在问题;介绍了英国电力改革的主要历程及内容;较详细地叙述了英国电力私有化过程及目前采用的两种市场运营模式——NETA模式和BETTA模式;总结了英国电力改革的成果以及对我国电力改革的启示和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从山西电力工业的发展和水资源的重要性说起, 介绍了国内外电力节水简况, 说明了火电厂耗水的主要项目和节水途径, 着重阐述了山西电力工业节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简要分析了电力节水的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 展望了山西电力节水技术的未来  相似文献   

17.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作为一种绩效评价指标在理论上更具有科学性,EVA指标在传统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进一步剔除资本成本的影响。通过对电力勘测设计行业所属企业经济增加值分析和与其它行业经济增加值的对比分析,提出经济增加值EVA是全面衡量企业生产经营真正盈利或创造价值的一个指标,建议电力勘测设计企业能够通过经济增加值考核,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进行能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的投资决策,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翟元兴  靳强 《山西电力》2009,(4):1-5,13
通过分析山西省电力发展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面临的困难以及优势条件,以<山西省电力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指导思想,针对全省电力实际,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电源布局、继续加强电力项目核准、积极稳妥推进电价改革、加大电力建设及技术改造投入、完善小火电机组退出机制、严格电源项目市场准入、制定合理的财政配套政策等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运用交易费用、纵向一体化、自然垄断等相关理论,对电力产业体制变革的进程分析后认为,电力产业在体制上经历了从分散的小规模的私有化到大规模国有化、集中化,再到相对分散化的演变过程,在竞争模式上经历了从早期市场化自由竞争到纵向一体化垄断、纵向产业结构拆分,实现更高层次市场竞争的过程。对比分析了电力产业在不同阶段的产业模式及其特征,并对我国电力产业深化改革的走向进行了判断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电力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沈剑飞 《现代电力》2004,21(2):95-100
从产业组织理论出发,系统地分析了电力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及产品的差别化。综述了电力行业改革前后的市场结构,通过赫希曼-赫菲德尔指数分析(A.O.Hirschman-O.C.Herfindahl index),得出我国电力市场无论从全国范围还是区域市场的集中度仍然很高,现有市场成员对市场的控制力很大,进一步提出了电力行业垄断竞争形成的几大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