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为 《质量探索》2013,(1):41-42
缺陷汽车拒不召回罚金或超亿元 历经8年酝酿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召回条例公布前,8年时间我国累计召回缺陷汽车产品898.6万辆。  相似文献   

2.
2012年10月10日,国务院第21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2012年10月30日在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正式公布,201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的颁布突破了缺陷汽车召回立法层级低的限制,将部门规章上升为行政法规,以促进召回制度有效实施。《条例》全文共29条,这些条款规定有助于发现缺陷线索、增强对非法行为的威慑力、让调查者掌握  相似文献   

3.
9月1日起,我国已正式开始对货车实施召回管理,被纳入货车缺陷产品召回管理范围的是N类车辆(至少有4个车轮且用于载货的机动车辆)和0类车辆(挂车和半挂车)。这次召回管理是继2004年10月1日中国颁布《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以来,对M1类(9座以下载客汽车)、M2、M3类客车缺陷产品召回管理范围后的又一次重大举措。据中国汽车:1:业协会统计,2008年中国共销售货车164万辆、半挂牵引车1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和9%。  相似文献   

4.
2013年,质检总局按照《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规定,认真履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监管职责,加大召回监管力度。截至8月20日,我国共实施汽车召回活动82次,涉及汽车产品199.9万辆,比2012年同期(51次,129.1万辆)增加了70.8万辆,增长54.9%。其中受质检总局缺陷调查影响召回汽车76.3万辆,占全部召回数量的  相似文献   

5.
张伯顺 《质量探索》2012,(11):26-26
我国首部"汽车召回"法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日前正式公布,并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这在中国汽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是我国汽车消费者的一个福音。汽车召回制度从原来的《规定》变身《条例》,正式上升到国家法律法规的高度。相比较原来的《规定》,新公布的《《条例》有些什么亮点呢?《条例》精练而清晰《规定》洋洋洒洒8章46条,而《条例》仅29条。《条例》表述不仅精练而且周全,如对汽车产品"缺陷"的范围,除了设计和制造  相似文献   

6.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3月15日正式发布,2004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是我国以缺陷汽车产品为试点首次实施召回制度。《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制定发布。以下是《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全文:  相似文献   

7.
2004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和海关总署等四部委联合签署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标志着我国开始了以缺陷汽车产品为试点的产品召回制度的探索和实践。《规定》实施四年来,已实施召回155次,召回车辆184万辆。这项制度的实施,对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安全,  相似文献   

8.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于2004年3月15日发布,同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到现在汽车召回规定在我国实施已经4年。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汽车召回制度公布4年来,我国汽车累计召回数量已超过184万辆,百万消费者受惠于召回制度。“召回”究竟给消费者带来了多大实惠?当汽车越来越多地开进普通市民家庭,这个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制度,也变得越来越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9.
从质检总局获悉,2014年受总局缺陷调查影响实施召回37次,涉及车辆329万辆,占2014年全年召回数量的65.27%,是历年来最多的。自2004年我国实施召回制度以来,截至2014年年底,共有200多家生产者开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活动853次,召回汽车产品1979万辆。受总局缺陷调查影响开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105次,涉及车辆758.78万辆,占历年召回总数量的38.34%。按总成划分,2004年至2014年电子电器缺陷引发召  相似文献   

10.
我国汽车召回现状和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汽车召回数据分析 2004年3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发改委、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下简称《规定》),同年10月1日起该规定正式实施。  相似文献   

11.
王赟松  冯蕾  孙宁 《中国标准化》2008,(12):31-32,53
一、引言 继2004年《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的颁布实施,《玩具召回管理规定》、《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标志着我国以汽车为试点的产品召回制度正逐步向所有消费品扩展。截至2008年6月初,我国已有51家国内外汽车制造厂实施135次主动召回,涉及车型100多种,召回车辆158.1万辆。  相似文献   

12.
《中国标准导报》2014,(1):29-29
一、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情况截至12月26日,2013年度全国共实施汽车召回活动130次,召回缺陷汽车产品375.97万辆,同比增加17.37%。其中,受质检总局调查影响召回的数量为196.13万辆,占全年召回数量的52.17%。共实施轮胎召回1次,涉及产品47.18万件。其中,国产汽车召回58次,涉及车辆327.75万辆;进口汽车召回72次,涉及车辆48.22万辆。  相似文献   

13.
1汽车召回数据分析2004年3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发改委、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起,到2009年底,全国共有57个汽车制造商采取了211次召回行动,累计召回车辆达320.66万余辆。其中,召回车辆数指:召回影响范围内的车辆台数。  相似文献   

14.
王琰 《标准生活》2010,(8):20-25
<正>1汽车召回数据分析自2004年3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发改委、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起,到2009年底,全国共有57个汽车制造商采取了211次召回行动,累计召回车辆达320.66万余辆。其中,召回车辆数指:召回影响范围内的车辆台数。  相似文献   

15.
《世界标准信息》2005,(12):42-43
自去年试行汽车召回制度之后,前不久,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在“三包规定”实施十周年研讨会上首次公开披露了《缺陷产品管理条例》(草稿)。该条例将由国务院审议通过后正式实施。这是我国全面建立的第一部缺陷产品召回制度,该条例的实施将使我国消费者在更大程度上受到保护,同时可避免和改善因召回制度缺位造成的国外厂商漠视中国消费者利益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质量探索》2008,(11):61-61
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的要求,日前向国家质检总局递交了召回报告,决定从2008年10月21日起,召回2008年9月生产的132辆思迪牌轿车,以及两辆安装了可能存在缺陷的售后维修零件  相似文献   

17.
浅谈基于质量追溯的汽车产品质量管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和2005年两年,我国国内共有42次汽车召回,召回汽车39.5万辆;2006年共有40次汽车召回,召回汽车33.6万辆;2007年到4月6日截止,共有9次汽车召回,召回汽车52.9万辆。从2004年汽车召回制度建立到2007年以来的这3年中,国内汽车累计召回数量已达126万辆。次数如此之多,涉及数量如此之大,为了保证有缺陷的车辆无一遗漏地被及时发现并被及时召回,这就对汽车企业的质量管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与此同时,各个汽车制造商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当发生缺陷时进行质量追溯的重要性。通过相关的系统收集、保存车辆及车主信息等的相关记录档案在《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中做了的明确规定,但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适应未来发展的必然需求。  相似文献   

18.
《认证技术》2010,(10):18-18
事件:2010年8月20日,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召回26847辆汽车;8月4日,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主动召回365574台冰箱,这是国内首例企业通过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的家电产品主动召回;6月9日,美国通用汽车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召回150万辆汽车;2月3日,日本三菱汽车工业株式会社、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按照中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的要求,分别向中国国家质检总局递交了召回报告,共计召回360辆汽车。  相似文献   

19.
肖秀玲 《认证技术》2010,(10):22-23
《汽车产品召回监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是对现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2004年)进行的全面整理和升级。相比于原规定,新《条例》中涉及法律责任的部份,占到了相当大的篇幅,而处罚力度也相当大,如对于生产者隐瞒缺陷,不启动或实施召回的,最高可对相关产品生产者处以总货值50%以下的罚款和没收非法所得;生产者不配合相关调查或提交相关报告的,也可能  相似文献   

20.
《质量探索》2010,(7):48-51
中国的缺陷产品追究制度在消费者的不断拷问中升级。继汽车、儿童玩具、食品药品等产品相继实施召回制度后,我国家电行业也将迎来召回制度。7月2日,国家质检总局网站分别全文发布了《汽车产品召回监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和《家用电器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