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搭建了一套密闭建筑空间室内供氧实验装置,分别研究送氧口个数、送氧口管径、送氧流量及送氧方式的不同对建筑空间室内的富氧特性及富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送氧口个数、管径、流量及送氧方式不同时,氧气轴向最大浓度分布随轴向距离的增加呈递减趋势,且距离送氧口轴向距离0~0.55 m的范围内,氧气轴向浓度迅速降低;单送氧口时,送氧口管径及送氧流量不同时所形成的富氧范围大体呈扁椭圆形状,且送氧管径相同时送氧流量越大,富氧范围也越大;双送氧口竖直向前和相对45°方式进行送氧所形成的富氧范围接近"一头尖一头圆"的扇形,且竖直向前所形成的富氧范围比相对45°送氧所形成的富氧范围要大;采用双送氧口相背45°方式进行送氧时,管径为6 mm的双送氧口所形成的富氧范围大体呈2片扇叶形状;管径为10 mm的双送氧口所形成的富氧范围大体呈2个半圆形状;总送氧流量为1 m3·h-1时,6 mm管径的双送氧口相背45°送氧范围最大,10 mm管径的双送氧口竖直向前送氧范围最小;相同的总送氧流量及送氧方式下,单送氧口竖直向前送氧所得到富氧面积比双送氧口竖直向前送氧所得到富氧面积大20%左右;相同的送氧口个数、送氧口流量及送氧方式下,管径为6 mm的送氧口所得到的富氧面积比管径为10 mm的送氧口所得到的富氧面积大60%左右.   相似文献   

2.
利用实验及CFD模拟软件分别研究非空调工况下以及空调工况的送氧口个数、送氧口管径、送氧流量及送氧方式、不同的气流组织形式(同侧上送下回、异侧上送下回)等发生变化对密闭建筑缺氧房间的富氧特性及富氧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 非空调工况下, 送氧口个数、送氧口管径、送氧流量及送氧方式不同, 所形成的富氧区域差别较大, 宜采用管径为6 mm的相背45°的双送氧口进行送氧, 所形成的富氧面积为最大; 空调工况下, 送氧口个数、送氧口管径、送氧流量及气流组织形式不同, 所形成的富氧区域形状大体相似, 均为"椭圆"形状, 宜采用送氧口管径为6 mm的单送氧口且异侧上送下回的气流组织形式; 空调工况下, 送氧流量相同时, 送风风速为0.85 m·s-1所形成的富氧面积比送风风速为1 m·s-1所形成的富氧面积大约20%;当送风风速均为0.85 m·s-1, 送氧流量为1.5 m3·h-1所形成的富氧面积约为0.96 m2, 该富氧面积与单人次活动范围面积相当, 适宜作为空调工况下缺氧房间单人次的富氧基础供氧量. 模拟结果可为缺氧空调房间供氧装置的选择、布置、降低新风量、降低空调能耗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学军 《山东冶金》2002,24(6):17-19
电弧炉炼钢用氧枪分为吹氧助熔用氧枪 (氧燃喷枪 )和吹氧烧碳用氧枪两类。氧燃喷枪又分氧—油喷枪、氧—天然气喷枪和氧—煤喷枪 ;吹氧烧碳用氧枪又分为分体式水冷氧枪、复合式水冷氧枪。详细介绍了各类氧枪的结构及安装方式。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原矿井机械化掘进巷道传统扩散式增氧通风方案富氧效率较低及氧气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分段式增氧通风方案。基于ANSYS-Fluent数值模拟软件,针对某海拔4 000 m的金属矿山掘进巷道,以掘进巷道需氧区域氧浓度提升至26%为目标,设计对比试验,分析传统扩散式增氧通风方案与分段式增氧通风方案掘进巷道的富氧扩散、氧气空间分布差异,并引入目标富氧偏离量和富氧输运效率2项指标,评估分段式增氧通风与传统扩散式增氧通风的富氧能力。结果表明:与传统扩散式增氧通风相比,分段式增氧通风的富氧扩散速率得到明显提升,增氧范围扩大,富氧耗时显著降低,巷道中段、末段需氧区域氧浓度分别上升至24.6%和25.5%,目标富氧偏移量降低至1.372,氧气利用率上升至50%,充分验证了分段式增氧通风方案富氧的有效性和优越性。该研究成果对于高原矿井制定机械化掘进巷道通风方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氧枪吹氧系统作为转炉炼钢的主要设备,其吹氧的准确性、快速性对转炉生产有着重要意义。开氧阶段(氧枪吹氧前期)氧气控制为转炉吹氧的难点,其好坏对提高吹氧点吹率,降低钢渣中的铁含量,减少非正常提枪次数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转炉吹氧数据分析提出了一种转炉快速开氧方法,能较好地控制开氧阶段氧气量。  相似文献   

6.
介绍闪速炉炼铜过程中富氧浓度的重要性、混氧计算和富氧浓度的控制,同时在DCS中如何实现混氧计算和富氧浓度控制.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氧枪结渣、粘钢难处理,氧枪寿命低等问题,某厂应用了锥体氧枪,经实践分析表明,采用锥体氧枪寿命平均可提高20%以上,而且氧枪粘钢、结渣问题也得到改善,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对于涟钢210t转炉氧枪冷却水流量过大问题进行了转炉内氧枪传热过程的理论计算。为了比较,对国内11个大型转炉钢厂的氧枪冷却水流量、热通量进行了调查。中国大型转炉氧枪冷却水较国外高25%,氧枪外管壁厚大2~4mm,加大了设备质量和热阻。提出了涟钢氧枪冷却水的合理流量,对国内大型转炉的氧枪冷却水流量、氧枪各部位冷却水流速提出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目前广泛应用的高炉机后富氧方式存在浪费问题,介绍了变压吸附制氧的原理、优点及机前富氧的概念、优点,给出了变压吸附制氧与机前富氧相结合应用于高炉富氧的技术方案,并阐述了机前富氧在应用时需要考虑的安全措施,既减少了现有富氧方式浪费,又解决了因高富氧带来的鼓风机放散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RH顶吹氧工艺的设备装置、操作工艺及在武钢第二炼钢厂的应用情况。RH顶吹氧技术具有吹氧脱碳、吹氧加铝升温、吹氧清洗RH真空槽内残钢残渣等多项功能。炼钢生产中,RH顶吹氧技术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金属收得率、扩大转炉炼钢厂生产品种、优化全连铸生产组织等方面都能发挥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化学组成(质量分数):MgO 66.75%,CaO 1.25%,SiO2 1.51%,Fe2O3 6.82%,Cr2O3 19.61%的宝钢RH废镁铬砖生产了镁质喷补料。结果表明:用0.2%(质量分数)的六偏磷酸钠为分散剂时,50%(固相体积分数)的废镁铬悬浮液最稳定,流动性最好,废镁铬固体含量50%可以视为该悬浮体的临界值。废镁铬料添加量27%(质量分数)的试样RP3的性能指标均达到了纯镁质喷补料RP1和RP2的各项指标,并在现场应用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陈勇  谢珍宝  贺中央 《铁合金》2005,36(6):24-26
介绍了铬刚玉透气砖的生产控制要点和在铁合金精炼中的应用方法。透气砖替代了原有顶吹工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王文  钟健 《铁合金》2002,33(2):5-7
为了提高高碳铬铁的回收率,分析了影响渣中铬含量的因素,并通过配加废镁砖和菱镁矿作了初步试验。  相似文献   

15.
Ausmelt炼锡炉炉渣对镁铬耐火材料的侵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静态坩埚法对镁铬砖抗Ausmelt炼锡炉炉渣侵蚀性进行了研究,并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等手段对抗渣前后试样的显微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r2O3含量的增加,镁铬砖的抗渣性能提高。炉渣对镁铬砖的侵蚀机理主要表现为:炉渣中的FeO、SiO2与镁铬砖中的MgO发生反应生成低熔点的镁铁橄榄石(MFS),导致镁铬砖的直接结合结构被破坏;炉渣中的SnO不与耐火材料各成分发生反应,对镁铬砖的侵蚀以渗透为主;镁铬砖中的铬矿不与炉渣发生反应,表现出良好的抗渣性能。  相似文献   

16.
朱波 《中国冶金》2011,21(4):31-33
莱钢炼钢厂通过对90 t钢包水口自开率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分析,采取铬质引流砂的合理选用、改进水口座砖、调整铬质引流砂的加入方式、改进现场存放制度、推行标准化装包作业、固定连铸机液压缸丝头、研究应用钢包红净出钢技术等措施,使钢包水口自开率由86%提高到95%以上,解决了转炉优钢全精炼条件下90 t钢包水口自开率低的问题,提升了转炉优钢质量,保障了生产顺行,降低了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7.
分别采用电镀和超音速火焰喷涂在27SiMn钢表面制备了硬铬和WC-Cr_3C_2-M涂层,测试了两种涂层的机械性能以及磨损和腐蚀性能,并将WC-Cr_3C_2-M涂层在煤矿的液压支架的立柱上井下应用。结果表明:相对于电镀硬铬涂层,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工艺制备的WC-Cr_3C_2-M涂层与基体结合强度高,孔隙率低,表现出更高的硬度、耐磨和抗腐蚀性能。WC-Cr_3C_2-M涂层在井下实际工况下防护效果显著,可以代替会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的电镀硬铬,用于煤矿井下的液压支架的表面防护。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电弧炉炉衬寿命,降低耐火砖消耗,石横特殊钢厂采取了提高渣中CaO浓度,降低(SiO2)与MgO的结合;提高渣中MgO含量;控制吹氧操作等措施,使20tHGX型电炉的炉体寿命由67.7炉提高到80.5炉,耐火砖消耗降低1.96kg/t钢。  相似文献   

19.
Profiles of the composition variation with distance from the hot face were mapped out by SEM analysis of chrome-magnesite tuyere refractory bricks from a Peirce-Smith nickel converter. The presence of magnesium sulphate was confirmed by XRD, SEM and wet analysis. The work showed that periclase was highly susceptible to attack by sulphur dioxide and formed magnesium sulphate in the cooler regions of the refractory brick where the reaction was favourable. Thermal cycling caused the periclase to alternate between the sulphate and the oxide leading to increased pore formation and decreased brick strength. This combined with tuyere punching contributed to the enhanced loss of refractory at the tuyere line. The accretion layer had a high nickel ferrite content which agreed with the high oxygen potential expected at the tuyere region. An interface region between the accretion layer and the refractory showed that counterdiffusion of iron and magnesium assisted in removing periclase from the refractory. Nickel and nickel compounds were limited to the first two mm of the hot face and no infiltration was found. The chrome-spinel is more resistant to attack than the periclase. The pore structure in the refractory brick was identified as the key variable in resisting sulphate formation. An ability to close or fill the pores will reduce the possibility of sulphur dioxide diffusion into the cooler regions for magnesium sulphate formation.  相似文献   

20.
济钢第三炼钢厂120t转炉采用顶底复吹冶炼技术,底吹系统应用LD-KGC弱搅拌供气系统,采用集管式风口砖,氮气和氩气为底吹搅拌气体。与普通顶吹转炉相比,顶底复吹转炉具有吹炼平稳、冶炼时间短、可生产超低碳钢种(0.01%~0.003%C)和低磷钢等特点.金属收得率可提高1%.氧耗可降低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