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北川羌族自治县境内的大山深处,掩藏着一座明代羌族古大寨建筑群废墟遗址。考察研究表明,这些遗留于半坡的碉楼群依山而建,布局合理,集生活防御于一体;在建筑形式与结构上,反映了古羌人高超的建筑水平,至今仍为山区城镇和村落民居建设所应用。它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城镇建设中建筑选址及强化灾害预防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川西藏羌石砌碉房民居,历经多次地震考验并沿用至今,其营造中必定蕴含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技术。论文通过调研民居营建中的构造设计做法,揭示了石砌碉房民居多种地域抗震构造设计技术;同时为了解决现代建筑与石砌建筑之间风貌延续的矛盾,结合现代混凝土砌体抗震方法,通过创新的抗震构造设计,成功解决风貌保护与抗震设防的矛盾,从而为民居更新和民居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羌族碉楼从建筑材料和造型、工艺等方面展现了古代羌族人的高度智慧,呈现了生态、空间、装饰等建筑美学,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从数字化采集、数字化图书馆建立、数字化监管等几方面探讨了羌碉的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4.
累石建造的民居建筑和高碉房屋,分布于包括川西高原在内的我国西南地区,"邛笼"为这类建筑空间形态的历史称谓.在川西高原的阿坝、甘孜和凉山州范围内,聚居着藏、羌等多个民族,在河谷阶地上从事耕作生产,并于山坡上建造栖居空间.日斯满巴碉房为这类民居的典型建构,因其规模庞大而构成了独特的形态.  相似文献   

5.
高明 《河南建材》2009,(6):130-130
"5·12"汶川大地震使聚居于岷江上游的羌族碉房建筑受到了严重破坏.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地震造成的羌族碉房和碉楼建筑受损程度除区域性差异外,建筑材料、修建技术、建筑体量等皆与建筑的抗震性能有着密切关系.并总结出羌族碉房传统建筑中可以借鉴的抗震技术.  相似文献   

6.
中国碉楼民居的分布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亦师 《建筑学报》2004,18(9):52-54
本文首先阐释“碉楼民居”的概念,并以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察碉楼民居在全国的分布状况及建筑形制上的异同:川西北羌藏地区碉楼建筑形态发生最早,并在发展过程中受汉族的影响;川中汉族地区受羌族影响但保持传统居住模式;客家地区延续中原地区较古的居住形态;五邑开平地区受西方近代思想影响。同时,对碉楼民居的价值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重庆建筑》2005,(1):13-13
《后汉书》记载的碉楼所在的地方即今四川西北部藏、羌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保留大量遗存。碉楼的出现。是羌族从逐水草而居到农耕经济的定居生活的一个标志。而碉楼与民居在空间上结台,则是碉楼内涵得以延伸、嬗变的结果,也是“羌族向封建农业经济发展在建筑上的注脚”。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地区的羌藏族一直未能如汉族那样,在建筑上体现严格的礼制上的规范。羌人善长石砌和掘井技术,  相似文献   

8.
藏族民居形式丰富多样,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但是碉房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文章从文化源地、地域分布、民居分类等方面对碉房古老建筑形式的特征进行分析,更加深入地了解该建筑类型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神秘的东方古堡”——桃坪羌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出成都顺成灌高速向西,沿岷江溯流而上163公里,到达阿坝州的理县。一座依山而建的村落渐渐从薄薄的雾霭中显露出来。远远望去,绿树掩映中,一片褐黄色的石砌房屋,顺着陡峭的山势,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其间有二三碉楼高高耸立,格外惹眼。这就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活化石",被称作“神秘的东方古堡”的桃坪羌寨。羌族历史悠久,可溯源于3000多年前的古羌人。羌人中的一支约在春秋、战国时从甘肃、青海地区络绎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生息繁衍,与当地居民相融合,逐渐形成为今日的羌族。悠久的历史与长期闭塞的生活环境,使羌族的精神文…  相似文献   

10.
陈洁  张伟  李柔峰 《四川建筑》2014,(2):66-67,63
羌族传统民居以其丰富的建筑形态,独特的地域及民族特征闻名于世,是我国民居建筑中的瑰宝。"5·12"大地震后,羌族民居的保护与更新进入到全新的时期,传统的羌族民居已不再能满足羌族人民日益现代化的住居需求。此文试图从保护羌族传统民居地域特征及建造方式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羌族民居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从平面功能设计,建造方式等适宜性技术引入,提出传统羌族民居更新的基本策略,为羌族传统民居在新时期的更新与发展提供建议与思路。  相似文献   

11.
首先通过分析岷江上游羌族聚居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羌族的生活方式、军事防卫及宗教信仰的相生互动关系,揭示了羌寨聚落的美正是这三大因素与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进一步阐述了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羌寨所表达出的山地聚落的和谐美、居住形态的质朴美及碉楼建筑的特异美;认为羌寨聚落的美学意义和价值在于展现了一种悲剧艺术的巨大震撼力,表达了羌民族在困境中的创新精神和这种创新所形成的地域建筑文化达到的至高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2.
碉楼作为羌寨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是羌族艰辛生存经历的见证和古羌文化符号,具有较高历史价值。本文通过历史文献查阅,现场调研测绘,对黄泥夯筑布瓦村现存碉楼的分布以及碉楼建筑形制进行研究。归纳总结了布瓦村碉楼遗产的建筑现状与功能特点,并对其维护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这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广西那坡县的自然环境及民族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对黑衣壮传统民居的结构、布局、功能等特点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传统民居到现代民居的演变方式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民居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徽州民居中的哲学思想体现——黟县南屏慎思堂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颖 《安徽建筑》2010,17(1):19-21
徽派建筑,作为古徽州地区文化意识的有形载体,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哲学思想。尤其是民居建筑,作为徽州人生存的直接载体,是以徽商资本为经济基础,封建宗法制度为社会本源,并依托徽州地区独有地理条件发展,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文章是作者在参与南屏慎思堂测绘基础上,对徽州民居中蕴含的哲学思想的探索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曲涛 《山西建筑》2007,33(31):37-38
通过对田园乡土住宅的解析,分析了整理其乡土建筑的优点和不足,指出其具有的天然美丽和蕴涵的可持续发展性,旨在提高乡土建筑的设计水平,使其适应现代居住要求,改善广大人民的居住水平。  相似文献   

16.
"宝石村"记     
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宝石村的规划模式和建筑型制的探讨,印证了礼文化在传统民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次的考察和研究,为传统民居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陈铭  张茵  邓德 《华中建筑》2006,24(8):46-48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展现本地域的乡土建筑特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通过分析鄂西民居的建筑特色,以沪蓉西高速公路宜恩段配套服务设施设计为例,从地形利用、空间组织、建筑造型、建筑材料等方面探讨了现代建筑中展现鄂西民居特色的有效途径及相关设计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鄂东南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乾  李晓峰 《新建筑》2006,(1):26-30
中国传统民居具有良好的气候适应性,深入地研究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发掘其中有价值的策略和技术,对当今的生态建筑设计很有帮助。通过对湖北省阳新县玉堍村传统民居的热舒适性实验和分析研究,发掘鄂东南传统民居解决夏季热舒适性的关键方法和技术,探索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的根源,揭示了传统民居在解决气候适应性问题方面不同于现代生态建筑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通过邛笼与碉的辨析,阐述碉在军事文化演替下的发展轨迹,而碉寨的分布与选址则界定了聚落的基本防御属性,并以黑虎和桃坪羌寨为例,分析了线性街巷、碉房面层和点状碉楼组成的空间立体防御体系及其聚落形态特征,强调了其在聚落保护与更新设计中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万江 《山西建筑》2004,30(13):9-10
从小高层住宅的概念及特点出发,从用地、户型、生活质量、环境等不同方面,分析了高层住宅、多层住宅、小高层住宅的优劣,指出小高层住宅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