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城镇建设是当前农村城市化的突破口,是乡镇企业集约经营的需要,而介于京津之间的廊坊市,其市区本身并不大,辐射、带动的作用不强,要发展廊坊的经济,必须发挥群体优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从廊坊市小城镇规模建设的区位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旨在探索环京津城市带动小城镇的发展对策,并构造出适合廊坊市特点的小城镇模型,使小城镇建设由粗放向集约型转变,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逐步提高,超高层住宅的建设正步入繁荣期.根据在超高层住宅设计方面积累的经验,对超高层住宅的居住心理、社区规划、区位特点、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及其他技术问题进行论述,并结合实践项目介绍相关技术应用,以期为超高层住宅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5)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太行山区是贫困地区,本文在分析河北省太行山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借鉴日本、法国和韩国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从培育扶持融合主体、完善生态闭环、挖掘文化元素发展特色产业、双向协同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结合实践发展智慧产业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35):69-70
低碳经济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贡献。低碳经济能够通过改善生态环境与资源短缺问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低碳经济与金融之间存在着本质联系。由于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时间短,在实践活动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最突出的是缺乏相关金融法律制度的保障以及相应的监督制度和责任制度。因此,低碳经济金融法律制度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关于通州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领域中,对于区位理论的研究,是一项核心的理论之一。随着区域发展、区域竞争的加剧,任何一个地区都十分强调自己的区位优势,注重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往往看到,一些地区的区位优势并未形成经济优势,而一些区位优势并不明显的地区,经济优势却非常强劲。这种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不对称的现象,已经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尽管首都北京市所辖的市郊区、县区位优势很优越,但各郊区、县的经济总量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强县、市、区比较,却相差较大。通州区区位优势同样得天独厚,完全可以与全国综合实…  相似文献   

6.
有关考古遗址公园的研究理论和实践日趋成熟。利用文献统计方法,对中国考古遗址公园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其发展脉络与动态,并通过热点主题词分析及相关文献综述,重点从理论发展、保护展示、规划、管理运营及使用评价5个方面阐述其研究趋势:理论发展表明考古遗址公园的名实问题关系到其准确定位及可持续发展;保护与展示应加强新技术、新理念的研究应用;规划应针对环境区位特点提出相应策略;管理要适应遗址旅游发展的需要;使用评价应建构系统的评价体系。最后提出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7.
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城市边缘区的建设与开发。文章通过对区位要素与空间区位特征的研究与分析,得出区位对每个区域的发展模式存有影响。各村屯要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特征,合理定位,制定相适应的、可行的、动态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论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循环经济模式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必然途径,论证了循环经济模式与可持续发展在实现过程上的共同性,分析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新乡市太行山区传统村落景观规划为主题,以罗姐寨村落景观规划为例,在深入调研其人文、自然等资源的基础上,分析其特色景观因子,包括村落的自然环境、选址布局、历史脉络、文化遗存、传统建筑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景观规划应遵循的总体思路、规划原则以及规划方法,旨在保护生态、传承文化及发展经济等。本课题研究对传统村落长远的建设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尤其对新乡市太行山区传统村落景观规划及保护具有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贵州是个贫困山区省份,城镇化速度迟缓,区位劣势、产业劣势、交通劣势。小城镇发展氛围淡,市场经济对山区影响的渗透和传播速度较慢,以自然村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结构难于打破。开发贵州,加快贵州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必须正确认识贵州小城镇的历史与发展特点,确定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方向;抓住小城镇建设的制高点与切入点,提出小城镇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地方经济稳定发展,保障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加快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 按照2002年2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年…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14)
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一直是发展过程中的重点,贵州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分布范围广泛,可持续发展额问题突出。本文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通过自然环境因素、区位与交通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12.
我国山地城镇化空间组织模式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我国山地丘陵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特征与城镇化发展需求分析,本文初步提出区别于传统城镇化理论的山地城镇化空间组织新思路,并就城镇化空间总体布局、中心地体系构建、产业区位选择与国土品质打造等主要方面进行了组织模式探讨,以期为我国山地城镇化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提供科学参考与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库尔勒作为西北干旱区典型的绿洲型城市其城市形态呈现出阶段性发展,表现为点状积聚、飞地扩散、填充拓展、郊区新城的空间特征,并形成了适应孔雀河水系发展的组团格局。本文运用城市形态学、空间紧凑度、分形维数等分析方法对其空间格局及形态进行了梳理分析。结论表明其发展受其绿洲自然条件及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及交通结构、经济及社会发展和政策引导及项目驱动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是库尔勒城市发展之本,区位优势及交通结构是决定性因素;资源条件、区位优势、产业发展等是库尔勒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政策推动以及城市建设等因素则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这就要求城市发展必须整合现有优势和资源走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我国资源型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是极度依赖资源型产业。经济结构单一、资源枯竭问题是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阻碍。怎样摆脱"资源诅咒"实现资源型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转型,是摆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面前的难题。本文结合内蒙古西乌旗巴拉嘎尔高勒镇产业发展的转型实践,从现状实际问题出发探讨了资源型小城镇转型过程中产业选择的基本路线和战略,并提出了具体产业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文章阐述了国外乡村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各国乡村规划体系的基本经验和主要特点虽不同,但其发展的总体目标明确,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因地制宜地进行乡村建设的实践丰富,详细制定了乡村发展规划和生态保护策略,对中国乡村文化传承和产业经济转型有着重要的启示。美丽乡村建设要将农业产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良好、社会进步和乡土文化延续。  相似文献   

16.
对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奥林匹克赛事同时带来机遇和挑战.通过比较2006-2018年历届冬奥会的策略及实施效果,分析冬奥会的可持续性特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北京冬奥会的规划设计实践具备3个基本特点:三赛区布局、对可持续议程的实践以及对中国发展理念的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全尺度空间干预的框架,构建设计策略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及中国发展理念的相关性,作为冬奥会规划设计组织和预估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河北太行山区贫困村庄发展现状为基础,分析了山区村庄发展面临的困境,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制定了河北太行山区村庄分类的界定原则,并提出了针对太行山区贫困村庄的整合模式、产业发展指引和运作保障措施,为河北省山区美丽乡村建设乃至全国山区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8.
杨苗  田静 《四川建筑》2014,(3):24-26
阐述了雅安芦山震区灾后,黎明村作为灾后重建第一村的村域现状问题与创新实践理念的探索。探讨在双城郊型区位中,建设以乡村旅游为主体、带动新型农业为引导,老年化问题日益凸显,低碳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谐宜居新农村。  相似文献   

19.
在新一轮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许多滨海城市努力用科技创新打造升级版的海洋产业。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园区规划,新型海洋产业园区特定的产业特征、发展阶段与区位特征,决定了其规划编制的技术路径具有独特性。结合石狮市海洋产业园的规划实践,从产业、模式与空间3方面入手,提出基于海洋产业特征的产业发展策略与功能选择、基于产业内在属性的产城业态比例与组织、基于滨海区位属性的宜居空间选址与防风设计3大编制要点,以期为其他海洋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从东莞理工学院建筑工程系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的内部因素,着重分析了地理区位和行政隶属关系对学院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的影响,以及人才培养、专业/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科学研究、试验基地建设和制度管理对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实践表明:只有立足学院和建筑工程系的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全面推进建筑工程系的各项工作,才能实现学院(大环境)的办学方针和建筑工程系(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