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电凝聚-膜滤组合工艺除氟过程中出现的极板钝化以及滤膜污染问题,以除氟为对象,研究了超声电凝聚工艺除氟和超声电凝聚.膜滤组合工艺除氟,探讨了超声波对于除氟效果、极板钝化和膜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超声波能延缓极板钝化,提高除氟效率.在一定范围内,功率越大,效果越好;而不适宜的超声条件对于延缓膜污染,增大产水量,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电凝聚除氟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为设计一套农村小型集中式或分散式除氟供水设备提供参考。采用了活性氧化铝吸附-超滤组合除氟工艺进行地下水除氟的试验,研究了该系统原水的pH、回流量、膜通量对于除氟效果和膜污染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恒流条件下,原水氟浓度2 mg/L,反冲周期6 h,反冲时间2 min,反冲强度150 mL/min,投加粒径200~300目的活性氧化铝0.2 g/L,保持原水pH=6.5左右,膜通量=45 L/m~2·h,沉淀池与反应池间的回流比=0.5,能使该系统的出水氟浓度1.2 mg/L,总铝含量0.1 mg/L,浊度0.05,并且能有效地缓解膜污染,使反应器长期运行。  相似文献   

4.
连续微滤分离膜和硫酸铝混凝除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的氟离子质量浓度为1.8-3mg/L,研究去除二级出水中氟离子对超标的地下水或其他高氟水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主要研究了硫酸铝混凝除氟工艺,并提出和探讨连续微滤膜分离技术(CMF)和铝盐混凝组合除氟的新工艺。CMF系统出水中氟离子质量浓度小于1mg/L,系统出水的SDI值小于3,悬浮物质量浓度低于5mg/L,浊度低于0.5NTU,实验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对钙盐-电凝聚法处理含氟工业废水的影响因素和效果进行了试验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钙盐-电凝聚法处理含氟工业废水的最佳反应条件为:n(Ca2+)/n(F-)为1~2,电流密度为1~5mA/cm2,电解时间t为10min,pH值为6~9,投加的钙盐以CaCl2最佳。现场试验钙盐-电凝聚法处理含氟工业废水比传统药剂混凝好,出水能够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6.
探索某企业转炉煤气洗涤含氟废水化学沉淀、混凝沉淀及氯化钙、PAC联合处理最佳工艺及相应最佳药剂投加条件。以氯化钙、PAC及两段处理各药剂投加量为影响因素,研究不同工艺及投加条件对出水含氟影响。结果表明,采用“PAC混凝沉淀”工艺处理该企业含氟74mg/L洗涤废水,出水氟浓度可稳定在10mg/L以下,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7.
利用基于电凝聚-紫外-膜联合工艺开发的便携式供水设各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研究了该联合处理工艺对水源水样中TOC、细菌、浊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2.57mA/cm^2,通电时间20min,水流量20L/h,沉降时间20min,紫外照射30min时,为延缓电极钝化,兼顾处理TOC和细菌,必要时向水样中投加的NaCl要小于3g/L。  相似文献   

8.
电凝聚能耗分析与节能措施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陈雪明 《水处理技术》1997,23(3):165-168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电凝聚能耗与电流密度、处理水电导率、电极间距及电流泄漏率等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合理的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9.
采用涡流电凝聚-气浮-接触过滤组合工艺对洗车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讨论了操作电压(U)、电流强度(I)、电解时间(t)、pH值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在最佳试验条件U为25 V,I为0.6 A,t为10min,pH值为7~7.5下,水中CODCr的质量浓度从144.45 mg/L降到60.96 mg/L,浊度从39.06 NTU降低到4.61NTU,CODCr和浊度去除率可分别达到57.8%和88.2%,处理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一级排放标准。同时还将该工艺与化学混凝工艺进行了对比试验,发现该工艺处理效果优于化学混凝。  相似文献   

10.
倪占鑫  李星  杨艳玲  李圭白 《水处理技术》2020,46(1):115-119,125
构建了连续砂滤-超滤中试组合工艺,研究了其的除污染效能。结果表明,增加滤层厚度、降低滤速及延长洗砂周期均有助于提高连续砂滤的除污染效果。加氯反冲洗对超滤的除浊效果无影响,可以更有效地洗脱类腐殖质、类蛋白质以及微生物代谢产物等污染物,洗脱率比水力反冲洗的分别提高了57.9%、99.7%和107.3%,有效缓解了超滤的不可逆膜污染,超滤系统可以长期稳定运行,不需进行化学清洗。组合工艺的浊度去除效果极佳,出水浊度始终低于0.1 NTU;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达34.2%和21.8%。连续砂滤有效控制了微污染原水的浊度和有机物含量,确保超滤系统可以稳定运行。研究成果可为微污染水源水的物化处理工艺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从膜过滤的基本理论出发 ,根据膜滤的基本特征 ,较详细地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对膜滤过程研究的成果与机理。通过静态和动态过滤模型理论的比较提出了其各自应用的领域与范围 ,为深入开展陶瓷膜研究提供了科学理论的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陶瓷膜的通量和过滤效果,采用臭氧-陶瓷膜组合工艺对水厂源水进行试验,研究了臭氧对陶瓷膜通量和过滤效果的影响。试验发现:在源水中投加臭氧可使陶瓷膜通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且膜孔径越大其增加幅度越明显。对于10 nm陶瓷膜,臭氧投加量为1 mg.L-1时通量最大,增加约25%~30%;对于100 nm陶瓷膜,臭氧投加量5 mg.L-1时通量最大,增加约40~55%。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大和运行时间的延长,10 nm和100 nm陶瓷膜的出水浊度基本不受影响,出水浊度均稳定,约0.07~0.10 NTU。投加臭氧对10 nm、100 nm陶瓷膜去除源水中UV254均有一定促进作用,10 nm陶瓷膜对UV254的去除率可增加约9%~18%,100 nm陶瓷膜对UV254的去除率可增加约3%~7%。  相似文献   

13.
华耀祖 《水处理技术》1998,24(5):249-253
概述了膜过滤单元缺陷的四种检知方法的原理,装置和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反渗透膜污染过程与膜清洗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无初碳酸钙和有机肢体时反渗透膜进行了污染试验,测试了污染过程中膜性能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种污染都会导致膜通量的下降,无机碳酸钙污染发展到一定程度会降低膜元件的脱盐率,有机胶体污染能提高膜元件的脱盐率.清洗试验和SEM电镜照片结果显示,2种膜污染中的不可逆污染占80%以上.  相似文献   

15.
16.
多效膜蒸馏技术分离尿素水溶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新型多效膜蒸馏技术,对尿素水溶液体系进行分离试验研究。用正交试验方法对操作条件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当膜侧进口温度90℃,料液流量30 L/h,料液初始质量分数0.5%,膜通量最大;当膜侧进口温度90℃,料液流量10 L/h,料液初始质量分数0.5%,造水比最大;膜通量随膜侧进口温度升高而增加,膜通量随进料流量增大而增加,造水比反之。  相似文献   

17.
采用减压膜蒸馏法处理模拟的苯胺废液,考察了料液的温度、pH、流量和冷侧真空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装置运行的优化条件是:料液的pH为9,温度为35℃,体积流量为20 mL/min,冷侧真空度为95 kPa,在此条件下,应用减压膜蒸馏法处理苯胺质量浓度为400mg/L的废液,去除率可达98%以上,膜通量可达到39.71 g/(m.2h),处理后废液苯胺的质量浓度可降至4.82 mg/L,可满足GB 8978-1996三级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18.
混凝-微滤法处理阴极电泳漆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化学混凝方法与陶瓷膜微滤技术相结合,对汽车厂阴极电泳漆废水进行了治理。以石灰乳、聚丙烯酰胺(PAM)作絮凝剂,pH值为6.7时,混凝过程对COD去除率的贡献约63%,之后的微滤使废水中COD的去除率增加到85%。在流速为4.2m/s,跨膜压差0.10MPa,温度30℃时,膜稳定通量约250L/(m.2h)。处理后出水可作为涂装车间循环冲洗水用;对COD<700mg/L的废水,处理后出水可以直接排放。研究表明混凝前处理过程有助于提高膜的渗透速率,降低膜污染,改善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19.
减压多效膜蒸馏过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膜蒸馏(MD)过程能耗高、蒸汽冷凝耗水量大的问题,首次设计了减压多效膜蒸馏过程(MEMD)。其特征是在减压膜蒸馏(VMD)过程中设立特殊的多效蒸发区。其中的膜组件同时具有蒸汽的换热降温与原料液的升温蒸发双重作用,从而实现VMD过程蒸发潜热的高效回收利用。试验研究了主蒸发区膜组件面积、多效蒸发区组件管程的进液流量、多效蒸发区组件长度等参数对MEMD过程性能的影响。当主蒸发区膜组件面积为0.10 m2、多效蒸发区组件长度为868 mm、管程进液体积流量为4.0 L/h时,系统的当量膜通量最大(34.8 kg/(m2.h)),额外冷却水用量仅为传统VMD过程的30.8%(每L产水消耗17.2 L冷却水);增加多效蒸发区的组件长度,能显著提高蒸汽相变热回收率,但不能提高系统的当量膜通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