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 引言 能源是中国经济列车飞速前行的"引擎".在现阶段,如何解决经济的高速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矛盾,最大限度发挥"引擎"的强劲动力,是各产业共同面临的问题.以通信行业为例,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能耗大户,但随着移动电话,3G, Intemet等业务的飞速增长,其年耗电量已达到了数百亿度.其中,制冷系统占了机房能耗的4...  相似文献   

2.
《电子与自动化》2011,(1):22-23
除了石油、天然气、煤炭这样的能源矿产之外,非能源类矿产也对世界经济与科技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由于燃烧化石燃料引起的全球变暖环境问题、不断上涨的原油和天然气价格、对原油依赖导致的政治困境,这些问题促使人们不断努力提高能源效率. 对于那些能源无法自给的国家,太阳能和其他替代能源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可帮助他们达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实现能源独立的目的.用替代能源系统取代化石燃料能源,将对全球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但问题是,用替代能源发电的成本要与化石燃料发电的成本相近或更少,这样才能真正减少原油的消耗.  相似文献   

4.
陈云 《通讯世界》2017,(12):194-195
随着这些年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世界各国为寻找替代能源做出了大量努力.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无论在经济效益上还是环境效益上都有其他能源无法比拟的优势,故此作为目前世界上最理想替代能源.这些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已经越来越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新的能源刻不容缓,太阳能作为一种优质可再生能源完全满足我国的需求.但是对这种能源的开发遇到了很大的阻挠,在经济效益上与传统电能相比显得很昂贵.在本文之中,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的经济效益做了一些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5.
4月16日在北京发布的一项名为“中国2050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暨路径研究”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一个多领域、跨学科合作的研究课题,由来自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历时三年完成。研究成果指出,中国应于2050年形成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达到60%。“项目为国家进行能源战略的部署指明了方向,未来10年如何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从1979年到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4%,而同期GDP年均增长达到9.7%。基本实现了能源消费翻一番,经济总量翻两番的目标。在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中国能源发展也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比如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体,清洁优质能源的比重偏低。  相似文献   

7.
随着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我国近年来在清洁能源的研究方面可以说下了很多功夫,无论是太阳能还是风能、潮汐能等,可以说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能源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风能作为风力发电的主要能源,我国近年来在风电产业方面的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风力发电产业的不断开发对于我国低碳经济概念的深化来说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低碳经济的视角对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进行研究,主要涉及到我国风电产业与国际化的风电产业之间的差距以及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主要运营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够通过对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梳理对未来的风电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编辑部 《电子测试》2004,(12):70-71
就在中国整体经济突飞猛进之际,能源短缺的危机却悄悄降临.在全国电力需求不断增加、但发电量增长有限的情况下,国内几个重点城市陆续传出供电紧张的消息.华东电网副总裁程光杰便公开警告,中国重要经济区域由于供电紧张,将面临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对此,素有功率专家之称的飞兆半导体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提出了根本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办公楼、工厂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的高耗能问题日益突出。数据显示,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到2020年中国建筑能耗将是现在的3倍以上,届时能源紧张问题将更加严峻。近几年来,安装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节约能源的作法日益被人们所关注。利用先进的节能管理技术,有效监控耗能设备的运行状态,降低能源成本,实现能源管理的智能化。  相似文献   

10.
<正>全球经济正在经历从"高碳"走向"低碳"的革命性演进。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副秘书长赵建忠表示,绿色化趋势是低碳经济的核心所在。它的实质是创建高效的清洁能源结构,同时提高能源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对于政府和能源企业而言,对"十三五"期间能源需求和能源结构调整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理解,这涉及到经济发展规划和改革。目前我国能源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处于典型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背景。2014年重工业消费了将62.8%的能源,却仅仅贡献了25.5%的GDP。重工业主要包括钢铁、水泥、建材、冶金、机械等,这些都与基础设施建设高度关联。如果"十三五"中国已经进入了经济转型时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将放缓,这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将过去。在目前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下,重工业下滑对能源需求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能源的需求也急剧增长.据国际能源署报告,2009年中国消费了22.52亿吨油当量(约合32.2亿吨标准煤).在中国能耗结构中,化石燃料占了很大比例(煤近70%,石油近20%).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中国能效很低,发电、炼钢等行业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20%以上. 因此,节能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空间和经济效益的领域. 本文介绍两个在中国有巨大潜力的节能技术.  相似文献   

13.
徐红志 《UPS应用》2009,(4):20-22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是经济、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工业经济迅猛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突破能源瓶颈,实现传统能源的合理利用与新能源开发并举,使得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共进,不断推进技术研发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也凸显出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等理念和措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能源发展问题始终与国际政治、安全和经济形势密切相关。文中分析了世界能源发展现状,对未来十年世界能源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结合我国能源建设实际,得出了制定有清晰的战略目标和能源安全保障措施、确保我国的能源安全、加强与能源供应国的沟通和合作、深化能源管理体系改革建立适应能源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能源管理机制、推进节能降耗和优化能源供给结构等对我国能源发展的6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GDP的显著增加,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能量消耗,尤其随着智能家电使用的日益普及,待机能耗的增加态势已成为值得关注的焦点。2000年,国际能源  相似文献   

16.
正能源替代问题对人类能源利用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用煤炭替代薪柴,用石油、天然气替代煤炭的过程。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人类文明在每一次进步的重要时刻都会伴随着能源的替换和改进。每一次能源大替换,都是一次能源替代过程。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既是一部技术经济递进史,又是一部能源替代史。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替代"与"代替"同义,即以甲换乙,起乙的作用。甲之所以要换乙,原因无非是:乙数量有限,需要用甲代替;乙有缺陷,用甲能够弥补;甲具有乙同样的功能,能够起到乙的作用,甚至比乙发挥的作用更好。于是,能源替代可理解为用一种能源替换另一种能源,替代能源能够起到被替换能源的作用。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21世纪什么最贵?  相似文献   

17.
正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在2020年前,由可再生能源提供20%的电力,这一问题曾在2000至2001年引发欧洲内部的激烈讨论。支柱一,也就是可再生能源提供20%的电力,已成为一项基准。传统化石能源成本不断上扬,可再生能源成本不断下降,两者之间的巨大反差引起了全球经济的巨变,从而催生了21世纪的新型经济范式。科学家指出,太阳光线一个小时的照射所产生的能量足以支撑全球经济运行一整年。在太阳能利用方面,欧洲独  相似文献   

18.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同时面临世界能源格局深度调整、国家间技术竞争日益激烈、资源环境制约不断强化等诸多挑战.而煤炭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立足数字赋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徐红志 《UPS应用》2008,(9):16-19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是经济、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工业经济迅猛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突破能源瓶颈,实现传统能源的合理利用与新能源开发并举,使得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共进,不断推进技术研发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也凸显出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等理念和措施的重要意义。本刊从此期起,开辟“绿色节能”栏目,阐述和分析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新能源开发利用、国家政策法规等人们关心的话题,以期广大读者对节能环保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太阳能、风能、乙醇在许多人眼中是无污染的绿色能源,尤其在一些人或利益集团的过度宣传下,我国太阳能产业在前几年曾疯狂地发展,如今,恶果出现了……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区别在哪?传统能源究竟可使用多少年?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新能源果真环保没有污染吗?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能源战略?近些年来,在能源问题上,人们一直围绕这些问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