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测试了30Cr2MoV转子钢室温及550℃下的门槛值及其附近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对不同的试验结果作了比较。讨论了温度对门槛值及其附近的da/dN的影响;应力比对门槛值及其附近da/dN的影响;并对产生这种影响的机制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裂纹发展理论,选择表面半椭圆形裂纹模型。参考目前的裂纹发展计算模型,建立了转子裂纹发展和断裂的计算公式,计算转子中心孔残余寿命。认为形状失衡的裂纹危险性也很大,在探伤和计算中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机械加工在试样表面造成的残余压应力σr,若分布很浅(0.01-0.02mm),疲劳过程中σr极易衰减,从而对疲劳极无明显影响,疲劳仍限取决于裂纹萌生寿命。若σr分布较深(0.05-0.07mm),在疲劳过程中最外层应力衰减后,次外层残余应力与缺口应力综合作用,有可能在缺口根部产生非扩展裂纹,从而使疲劳极限取准地裂纹的止裂条件,提高了缺口试样疲劳极限。 相似文献
5.
6.
针对核电汽轮机转子疲劳断裂进行分析,分别对高周疲劳以及低周疲劳引起的转子断裂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除了破坏性超速原因,无论是低周疲劳还是高周疲劳均不会导致低压整锻转子产生断裂。 相似文献
7.
8.
在汽轮机转子钢热脆性无损检测技术的开发中,将遗传规划法应用到30Cr2MoV钢韧脆性转变温度预测模型的建立中,以提高检测精度。把材料的脆性转变温度作为预测模型的因变量,将单环动电位再活化法测得的峰值电流密度、电解液温度、材料的化学成分参数(J参数)、材料中Cr质量分数、S质量分数、材料的维氏硬度和晶粒度作为自变量,将因变量和自变量的试验测定结果分为训练样本数据和检验样本数据。依据训练样本数据,经过遗传规划法求得最优预测模型,并用检验样本数据对所得的预测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所得模型的预测误差为±20 ℃,精度较高。因此可以将遗传规划法应用到汽轮机转子钢预测模型的建立中。 相似文献
9.
汽轮机转子钢蠕变损伤的非线性超声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超超临界汽轮机高温部件长期服役会产生蠕变损伤,威胁设备的强度安全,快速、有效地检出高温构件蠕变损伤状况对保证设备服役安全意义重大。采用中断蠕变试验,在实验室模拟获得了汽轮机转子钢FB2不同程度的蠕变损伤,进行损伤后试样的非线性超声纵波表征试验。结果表明:非线性超声参量随转子钢FB2蠕变损伤程度的增加而增大;透射电镜微观分析表明,超声非线性参量增大与位错密度增加有关;非线性超声纵波参量与高应力水平下的位错攀移和低应力水平下的位错滑移存在较好的函数关系。进一步以位错密度为中间量,建立非线性参量22 1A A和稳态蠕变变形速率ε?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10.
开裂纹转子运动稳定性和振动稳态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开裂纹转子的运动稳定性和振动稳态响应与裂纹深度、位置及轴的细长比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裂纹转子不稳定转速区随裂纹的扩展而扩大,在阻尼增大时,不稳定转速区缩小,甚至消失;受重力影响,在次临界转速附近的振动行为包含丰富的与裂纹相关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为指导叶尖间隙的动态测量和主动控制,建立了航空发动起涡轮转子缩减模型,在考虑转子部件所受热应力、离心力基础上,重点考虑了不同深度的裂纹发生在叶片和转子盘不同位置时对叶尖间隙的影响。结果表明:叶尖间隙变化范围随裂纹深度变大而变大;保持裂纹深度与叶片宽度比为0.5,分别取裂纹距离叶尖0.005,0.025和0.04m时,叶尖间隙变化范围较正常工况下最大偏移量分别为0.11,0.38和0.9mm;裂纹位于叶根时叶尖间隙的变化范围较均匀应力作用下叶尖间隙变化范围明显增大,且在发动机加、减速过程中的叶尖轨迹呈现明显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汽轮机转子叶根槽的样式和加工工艺方法。针对勾槽深度检验测量困难的问题,通过实例,阐述了利用尺寸链知识和光滑极限量规技术条件设计塞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研究并对比了25Cr2Ni2MoV焊接转子模拟件埋弧焊和氩弧焊接头高周疲劳性能,发现氩弧焊接头高周疲劳性能优于埋弧焊接头高周疲劳性能。观察高周疲劳断口发现:埋弧焊接头高周疲劳裂纹启裂于气孔与夹杂物;而氩弧焊接头启裂于气孔。针对内部启裂源为气孔的情况,提出通过测量启裂区(不含启裂源)特征尺寸求得高周疲劳裂纹启裂速率的途径来评价高周疲劳性能。通过白光干涉形貌仪测量启裂区特征尺寸,发现埋弧焊接头高周疲劳裂纹启裂速率高于氩弧焊接头高周疲劳裂纹启裂速率,与实际高周疲劳性能测试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6.
17.
低周疲劳过程损伤变量的复合分析法和三阶段损伤演化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疲劳损伤力学的方法分析Ni Cr Mo V钢核电汽轮机低压焊接转子1︰1模拟件接头低周疲劳过程,针对损伤变量表征方法中的弹性模量法和应力幅值法应用的局限性,并考虑循环前期循环软化造成的材料的损伤,提出适用于循环软化材料的低周疲劳全过程损伤变量表征的复合分析法,提高了疲劳过程各阶段材料损伤测量的准确性;提出低周疲劳损伤过程的三阶段损伤模型,将焊接接头的疲劳损伤过程分为应力松弛、微空洞和微裂纹的萌生和扩展以及宏观裂纹的萌生和扩展三个阶段,并用于分析焊接接头的低周疲劳损伤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在Ni Cr Mo V钢汽轮机低压焊接转子接头的低周疲劳损伤过程分析中,采用复合分析法表征损伤变量较弹性模量法和应力幅值法更为合理,且三阶段疲劳损伤模型能很好地反映疲劳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