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于带地下室的高层建筑,当将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端时,在设计计算中必须满足侧向刚度比的要求。但设计中如何考虑地下室外围构件对地下室刚度的贡献还有待研究。文中从抗震规范中关于地下室作为嵌固端条件的条文出发,探讨了影响地下室刚度有效范围的因素;并以某高层框架结构的简化模型为算例,提出确定高层结构地下室刚度有效范围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地下室抗侧力构件对上部结构的约束力大小与该构件离塔楼的距离和水平向连接构件的刚度有关。文中提出的确定地下室刚度有效范围的计算方法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常高层建筑均设计有地下室结构,而在选择结构的嵌固部位时要保证其合理性与正确性,因为嵌固位置的选择对结构计算模型的建立、受力状态的符合程度等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就针对选择地下室作为结构嵌固端常用方法进行简单介绍,并说明利用SATWE软件进行结构设计的方法,对嵌固端选择地下室顶板位置时需满足的条件进行分析,以及地下室顶板无法作为嵌固部位时的观点,最后提出确定上部结构嵌固端的楼层侧向刚度比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嵌固部位的确定对于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至关重要,我国现行规范通过楼层等效剪切刚度比判断地下室顶板是否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主要适用于地下室周边约束的情况。本文以某高层建筑为背景,针对两面开敞的非周边约束的地下室,采用多个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结构进行了多遇地震、设防烈度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法与时程法计算分析,考察了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基底剪力、层间位移角与耗能机制等抗震性能。根据地下室顶板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和构件塑性发展程度进行判断,对于两面开敞的非周边约束地下室,地下室顶板可以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相似文献   

4.
刘忠 《低温建筑技术》2012,34(7):104-105
阐述了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嵌固部位的选取问题:首先应判断地下室顶板是否为嵌固部位;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部位时应满足一定的条件,此时,常用的框架结构和剪力墙架构应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地下室顶板开设大洞口时,应下移嵌固部位位置;仅设单层地下室时,建议选择基础底板为嵌固部位;没有设置地下室时,对结构底部嵌固层,应满足侧向刚度比值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对整体稳定性计算做出了水平荷载按照倒三角形分布、考虑结构顶点位移相等而将结构折算为竖向悬臂受弯构件等假定,但这些假定和简化降低了计算精度。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对影响刚重比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地下室层数、地下室侧向土的水平抗力系数、地下室嵌固端楼层刚度比、不同嵌固部位以及屋顶构架等影响因素,分析不同计算程序假定的合理性,确保结构整体稳定性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实际工程案例论述结构嵌固端的合理选取,阐述了大多数高层建筑宜以地下室顶板作为结构嵌固端以及在设计中宜采用的措施,探讨了地下室相对刚度的选取范围以及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的相关条件,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研究,对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的条件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于带地下室的高层及超高层结构,如何确定结构的嵌固端位置和考虑地基回填土的侧向约束作用是结构设计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首先提出了带地下室结构的力学模型,根据经典的弹性理论推导了结构的侧移及内力的计算公式,分析了地基回填土约束参数β、地下室占整个结构比例h/H和地下室与上部结构抗弯刚度比E1I1/E2I2对结构顶部侧移的影响,然后以误差不大于5%的精度为标准提出了近似以地下室顶板和底板为嵌固端时参数β与h/H和E1I1/E2I2的关系曲线。文中提出的公式以严密理论为基础,其计算结果可靠,可供科研人员和设计人员参考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确合理地选取带地下室的高层建筑上部结构嵌固部位,不仅仅是满足规范所要求的侧向刚度比以及相关抗震措施等要求,还应考虑到实际地下室工程的复杂性。因建筑使用功能、景观设计和市政管线等因素导致地下室顶板开大洞、地下室顶板与主楼交界处存在高差等问题,也是影响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相关实验研究分析并结合相关学者研究资料和一些地方院内技术标准,提出合理有建设性的技术措施,以避免因忽略这些因素导致选取上部结构嵌固部位失去实际结构模型计算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层结构嵌固端的选择对结构计算非常重要,而规范对带较大面积地下室高层结构嵌固端问题没有具体的说明。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具体算例,分析较大面积地下室对上部结构的嵌固作用,确定长宽比较大的平面不规则结构(改变长宽比使之越来越大)地下室结构楼层相对刚度的计算范围。  相似文献   

10.
陈伟 《土工基础》2015,(1):85-87
结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某钢厂电气室的工程设计实例,探讨带地下室的多层框架结构,在设计计算中如何考虑地下室结构侧向刚度和回填土的约束作用对上部结构受力状况的影响,如何合理简化计算模型使其与工程实际较为符合,以及地下室外墙的设计计算和构造等,供相关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讨论了地震作用下地下室的质量与刚度的变化对地下室侧向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地下室的质量大于第1层的质量,地下室的抗侧刚度是第1层的2~4倍时,能够有效地减小其侧移。当地下室的抗侧刚度大于第1层的4倍时,再增加刚度,对减小地下室的侧移的效果不很明显。  相似文献   

12.
支撑布置对钢框架结构抗侧刚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纯钢框架建筑结构体系刚度较小,层间位移起主要控制作用,设置支撑体系可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整体抗侧刚度,减少结构用钢量。以广泛应用的多高层钢框架支撑结构为对象,通过计算不同支撑类型及支撑布置方式下钢框架支撑结构的顶点位移,研究了支撑形式对多、高层钢框架结构抗侧刚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支撑类型,支撑沿竖向集中布置于中间跨的钢框架结构抗侧移刚度好于将支撑布置在边跨以及其他跨上。对于相同的支撑布置方式,不论是中心支撑,还是偏心支撑,在抗侧刚度和经济性方面,人字形支撑框架均好于单斜杆支撑框架。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第二层侧移刚度计算的协同工作分析方法 ,并指出了该方法存在的不足 ,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侧移刚度计算方法 ,并对其精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杨航  陈麟  周云 《工业建筑》2011,41(3):63-67,98
巨型混合框架-核心筒结构是由巨型型钢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与伸臂桁架组成的一种具有多道抗震防线的超高层结构体系.为了有效地提高巨型混合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抗侧刚度和内外筒之间的协同工作性能,可采取以下措施:增加巨型梁的刚度;增加伸臂桁架的刚度;增设巨型支撑.分析结果表明:设置跨越两个楼层的巨型梁或伸臂,或增设巨型支撑,...  相似文献   

15.
型钢水泥土桩支护深基坑侧向变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型钢水泥土桩支护结构的侧向位移与其本身刚度、支撑刚度、地基土压力等关系的分析,考虑水泥土对荷载具有分担作用,并对围护结构体的刚度具有贡献,给出了型钢水泥土桩的抗弯刚度及围护桩、支撑和地基的相互作用的受力变形方程。由此,便于明确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与土体相互作用产生的侧向变形。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中的潜在局限,提出了一种采用分布加载,不断调整屈服单元刚度,直至将结构推至指定期望值的方法,此能够清楚的获得结构重要的反应属性,如层间侧移、塑性铰分布等,同时预测的结构强度或刚度的不连续点。  相似文献   

17.
广州西塔结构抗震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州西塔地下4层(局部5层),地面以上103层,主塔楼高432m,采用巨型钢管混凝土柱斜交网格外筒+钢筋混凝土内筒的筒中筒结构。斜交网格筒侧向刚度、抗扭刚度大,以斜柱轴力抵抗水平荷载引起的结构楼层水平剪力和倾覆力矩,充分发挥了高强钢管混凝土柱的优势,是超高层建筑的优良结构形式。介绍西塔结构的抗震设计,以概念设计和简单演算论证了结构的抗震安全性。由于结构构件承载力及刚度需求为风荷载组合所控制,相对于地震作用而言,结构的超强系数大,易于达到比现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求更高的抗震性能目标。结合西塔的具体情况,讨论了西塔结构抗震等级的设定问题,指出有必要循R-μ-T关系改进关于结构抗震等级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侧向荷载作用下隧道衬砌的损伤演化机制,采用1∶10相似模型试验分析了隧道结构在侧向荷载下的受力变形特征、破坏形式和损伤过程,基于试验结果利用数值计算反演分析了衬砌结构刚度衰减规律。研究表明:侧向荷载下隧道受力变形过程分为4个阶段:弹性受力阶段、拱腰开裂阶段、保护层局部破碎剥离阶段、结构软化破坏阶段;结构破坏模式表现为拱肩位置的斜剪破坏,关键部位破坏顺序为“拱腰开裂—拱肩脆性剪坏—拱腰延性破坏”,破坏时形成三铰拱可变体系。衬砌结构刚度在拱腰开裂后快速衰减,结构丧失承载力时刚度衰减幅度为84%;考虑隧道安全性评价,以结构技术状况评定值为界,结构在无破损、轻微破损、中等破损、严重破损、危险状态下的刚度折减系数分别为0.95、0.57、0.33、0.21、0.16。  相似文献   

19.
水平加强层对筒中筒结构空间受力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林之  李章政 《工业建筑》2005,35(10):23-25
设置水平加强层可以降低由裙梁柔性导致的框筒剪力滞后效应,增强结构空间受力性能,提高结构抗侧刚度。通过对若干算例进行空间有限元分析,讨论了加强层的刚度、布置状况等对外框筒剪力滞后效应、结构抗侧刚度等的影响,并提出了加强层设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