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珏敏 《湖南造纸》2021,(2):40-41,59
文章通过对信息化高职教育政策的剖析和现实需求调研,以"双师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作为切入点,对国内外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相关标准深入剖析,结合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结合的方式,对信息化背景下"双师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试图首次对该体系提出理论模型A(5)-B(17)-N(51),从行为认知、应备技能、教学...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教学大赛展示了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成果,交流了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应用的有效经验,反映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笔者以所在学校参赛案例,浅析通过信息化教学大赛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学平台与软件的开发应用能力,以及数字化资源的搜集与应用能力,提升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带动了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推动了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晓燕 《中国食品工业》2023,(18):106-108+114
为提升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使学生养成与时俱进意识,教师可以采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保障教学质量。在烹饪专业教学中,信息化教学不仅可以向学生呈现更多新的烹饪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文章以信息化教学在中职烹饪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信息化教学应用的优势和注意事项,对如何利用信息化教学提升中职烹饪教学质量,提出建议,以期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智慧教学"双内涵"出发,从教育观和信息化视角剖析了"产出导向法(POA)"与智慧教学存在的共建、共存、共享实践基础.依托"英语写作"课程,通过智慧教学环境搭建,设计以POA教学理论为指导的英语写作智慧教学总体架构,即通过产出目标制定、产出活动设计、输入材料选择、合作评价引领教学流程,以及多平台多模态教学活动组织,来实现POA智慧教学应用,从而促进学生写作智慧生成和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广西轻工业》2019,(5):169-170
本文基于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背景,针对信息化教学大赛及日常教学中教师信息技术、资源使用不当等问题,阐述职业院校如何以大赛为契机,以赛促教,赛教融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育信息化进程在加速。本文从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理解出发,分析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及现状,提出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五种策略。  相似文献   

7.
张玲丽 《广西轻工业》2014,(10):163-164
在高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需要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本文重在论述如何构造"以学为主"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适应这种变化,利用信息化将课堂向课前、课后延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化越来越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势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以"烘焙食品加工技术"课程为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模式,通过慕课预习、预习反馈、小组实践与分析讨论等方式展开教学。经过教学实践,形成"烘焙食品加工技术"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资源、教学设计和考核评价方式,并为其他同类型课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刘雨欣 《中国油脂》2022,(9):I0048-I0049
在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及实际教育教学能力通常会对高校教学效果以及人才培养效果造成影响。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教育信息化趋势的不断加深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持续发展,高校教师自身是否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考量其是否为高素质专业教育人才的标准之一。尤其在现今各种网络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下,高校教师队伍信息化教学水平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广西轻工业》2019,(12):165-166
SPOC混合教学是MOOC后时代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将学生线上自学和教师面授有机结合,其小规模、限制性的特点,尤其适用于高职教学。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以理实一体化课程为主,且有课程资源库积累,通过改进教学活动设计,可实现SPOC混合教学。基于校园教学云平台,对"模具成型分析与优化设计"课程进行SPOC混合教学实践,通过重组教学结构,实现课程的翻转教学,设计课前、课堂、课后三段的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为进一步进行信息化教学创新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1.
《广西轻工业》2019,(12):184-185
移动教学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大趋势,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教学平台给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借助云班课实施高职商务英语移动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加师生互动。云班课可视化的学生学习数据,有利于过程性考核,激发学生重视平时学习。云班课移动教学丰富了教师授课方式,促使教师加强信息化教学设计,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借助云班课学生有更多机会展示锻炼自我,有更多渠道获取教学资源,实现随时、随地和随身学习。  相似文献   

12.
谢天艳 《食品界》2021,(1):122-123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蓝墨云班课的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已被普遍采用.本文以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为例,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将蓝墨云班课移动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于实践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当前政府、高校和教师极为关注的问题。因此,建立并完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显得非常必要。在正确认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内涵和分析影响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政府、高校、教师"三位一体"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的构建框架,包括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的构建理念,"一个目标""三个主体""四个机制"的构建基础,政府主导、高校主体、教师主动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4.
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应用驱动为导向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要坚持深化应用,应用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的结合点,也是教育信息化的生命力。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法推广,使信息化教学成为新常态。作为高校,学校的网络化进程相对基础教育有明显优势,教学对象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更加便于信息化教学的推广和应用。目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存在着可视化差,与学生互动交流困难和教学效率低等弊端,为了能够适应目前高职院校生源特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分析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生源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介绍蓝墨云班课在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得失,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15.
"双驱动"教学法,主要是以人本主义和构建主义等两大教学理论为依托的教学方法,也是现阶段被广泛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该方法,主要是根据小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而精心设计一套具有趣味性、应用性的教学流程,该教学流程始终由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贯穿,在此过程中实现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信息技能训练的教学目标。本文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双驱动"为出发点,简要分析了应用"双驱动"教学的必要性,并结合现阶段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如何有效渗透"双驱动"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云班课信息化教学平台在食品安全性评价课程中的应用,阐述了课程如何借助云班课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设计思路和实践路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使学生随时学、随地学,打破师生沟通障碍,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7.
张剑华 《福建轻纺》2023,(5):57-59+63
基于“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理念,文章结合教学比赛获奖案例阐述了融媒体技术与课程思政、与常态教学、与教学设计等相融合的实践做法,提出引导教师注重平时学习融媒体技术和收集优秀教学案例,转变思维、积极探索教法,借助融媒体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升教师信息化素质和教学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基于现代媒体技术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互联网+"的理念,顺应了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文章分析混合式教学模式和有效教学的内涵、混合式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提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开展有效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并对课堂有效教学进行设计和实践,为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实效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使学生都能够身心健康发展,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差异和不同需求,使每个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快乐,满足他们的自我发展需要。体育课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改变传统的"一体化"、"齐步走"的模式,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真正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身心健康发展。在体育运动中去体验学习,享受成功。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化技术和时代的发展,利用在线课程实施信息化教学成为教育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分析目前在线课程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在线课程建设思路、线上线下教学设计重构、教学评价方式重组等方面对课程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对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信息化教学有效实施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