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采用IR、TG、ESR、XPS等技术研究了催化裂化反应中金属杂质沉积在催化剂上对积炭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杂质的助积炭作用来自于杂质的脱氢功能和杂质对催化剂酸性的增强。Ni、Fe、Cu及其氧化物在裂化过程中有明显的助积炭作用,ZnO、CeO也有助积炭作用。金属杂质在催化剂上是高度分散的游离状态。  相似文献   

2.
用脉冲反应和TPD技术研究了铁催化煤焦-CO2气化行为,考察了铁负载量、催化剂前躯体、复合金属催化剂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并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面分析技术测定了煤焦中的铁原子的表面浓度。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前躯体为Fe(NO3)3是活性最高,FeSO4次之,FeCl3最小,这些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煤焦中铁的表面浓度和催化剂存在形态2个方面。TPD技术考察了气化反应过程中,煤焦表面生成的炭氧络  相似文献   

3.
采用X-射线衍射法(XRD) 测定加入助剂Cr2O3、Bi2O3、CeO2 的γ-Fe2O3 催化剂还原前后的物相及氧化铁晶胞参数和晶粒度, 结果表明, Cr2O3、Bi2O3、CeO2 都没有取代Fe2O3 晶胞中的铁原子, 但它们在催化剂中的作用是不同的。Cr2O3 和Bi2O3 进入Fe2O3 的晶格中, 能抑制氧化铁晶粒的长大, 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而CeO2 则堆积在氧化铁表面, 它对氧化铁晶粒的长大作用不大, 它使催化剂活性大大提高必定有其它因素起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一定条件下,以纯氧为氧化剂,对含有机物的废硫酸进行催化氧化。同时考察了FeSO4,TiO2,MnO2,SeO2等催化剂的自理效果,其COD去除率均在60%以上,此外,以Fe^2+为催化剂,重点探讨了纯氧流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H2O2用量等因素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乙酸异丁酯合成中无机盐催化作用初探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研究了CuSO4.5H2O2、CuSO4、FeSO4、7H2O、FeCl3、6H2O、CuCl2.2H2O等5种盐对异丁醇与乙酸酯化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FeCl3.6H2O和CuCl2.2H2O是较好的催化剂,酯转化率达86-93%。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无水无氧操作技术,合成了空气中不稳定的四核金属羰基簇合物K[CoFe_3(CO)_(13)],并将其负载于r-Al_2O_3、SiO_2担体上,制成负载型双金属簇催化剂.分别于真空和CO气氛下,利用原位红外光谱表征了负载双金属羰基簇合物的热脱碳过程,获得了金属簇骨架(CoFe_3)与担体表面原子相互作用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制备了两种类型的双金属簇催化剂[Fe·CO_3·Cu·AL_2O_3]和[KCOFe_3.SiO_2],评价了其在CO加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并考察了混合的双金属簇催化剂对CO加氢反应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染料中间体废水多相催化氧化中几种催化剂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于高浓度染料中间体废水多相催化氧化处理工艺的催化剂进行了研制工作,选择了染料中间体废水中的吐氏酸废水为处理对象。结果表明,过渡金属氧化物中Ni2O3与MnO2是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组分,Cu、Fe等金属的氧化物没有明显的催化活性,但与Ni,Mn等组分相混合,却能体现较高的催化活性,而且,添加少量的K2O具有明显的助催化作用。对COD为1500mg/L左右的叶氏酸废水,在O3投加量达1g/L时,CO  相似文献   

9.
氮化硅结合碳化硅材料反应烧结时的杂质相行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郝小勇 《陶瓷工程》1998,32(3):24-26
分析了Si3N4结合SiC材料反应烧结时Fe2O3,SiO2,Al2O3,CaO等杂质相的反应行为。  相似文献   

10.
染料中间体废水多相催化臭氧氧化中几种催化剂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于高浓度染料中间体废水多相催化氧化处理工艺的催化剂进行了研制,选择了染焙间体废水中的吐氏酸废水为处理对象。结果表明,过渡金属氧化物中Ni2O3与MnO2是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组分,Cu、Fe等金属的氧化物没有明显的催化活性,但与Ni、Mn等组分相混合,却能体现较高的催化活性,而且添加少量的K2O具人的助催化作用。对COD为1500mg/L左工酸废水,在O3投加量达1g/L时,COD去除率超过50%。  相似文献   

11.
重油催化裂化沉降器结焦历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沉降器结焦需具备2个条件:存在易结焦物质,存在结焦的环境和条件。在重油催化裂化沉降器中结焦物质包括油气组分、油液滴和催化剂颗粒,结焦的环境和条件指沉降器内的物料流场、温度场和浓度分布情况。分析了沉降器中气相组分、油液滴和催化剂颗粒等结焦物质的结焦历程,提出为了定量掌握结焦历程中各个过程的细节有待于进一步进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孙道安  李春迎  杜咏梅  张伟  吕剑 《化工进展》2012,31(9):1959-1967
高超声速飞行是航空航天领域的最新前沿技术,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吸热燃料是实现高马赫(>5)超声速飞行器实际应用的核心技术之一,因而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吸热燃料的研究历程,重点从吸热燃料及其热沉、吸热燃料催化剂、催化剂的结焦以及催化裂解机理等方面对吸热燃料催化裂解进行介绍和评述。分子筛催化剂是吸热燃料催化裂解最具应用前景的一类催化剂,但同时也面临了吸热燃料原料的选择、分子筛骨架结构的改进和表面性质调变、催化剂结焦等基础研究以及催化剂负载、催化剂真实工况模拟等一系列工程应用研究双重挑战。吸热燃料催化裂解机理和动力学研究目前还很薄弱,未能真正深入到分子尺度把催化剂的微观作用与物质形态的变化有机结合,针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应该大力加强,以更好地为催化剂的设计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原料中杂质对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及脱除杂质的方法。不同来源的丙烯所含杂质不同 ,炼厂丙烯杂质主要是氮化物和双烯 ,而裂解丙烯杂质主要是双烯 ;苯的主要杂质是饱和烷烃和微量水 ,这些杂质对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都有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杂质含量越高 ,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越低 ,而采用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可以脱除丙烯中的杂质。  相似文献   

14.
重油催化裂化沉降器结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重油催化裂化 (RFCC)沉降器结焦的影响因素和机理。反应油气中含有催化剂颗粒以及油气中重组分的冷凝是沉降器结焦的物理因素 ,而重芳烃、胶质、沥青质的高温缩合和油气中烯烃和二烯烃的环化聚合反应则是沉降器结焦的化学因素。通过对液相重组分高温缩合机理、相分离生焦机理和自由基反应机理等沉降器结焦机理的分析 ,认为沉降器中油气的气、液相分别遵循不同的结焦历程 ,抑制沉降器结焦的关键在于抑制反应油气中重组分的冷凝和缩短反应油气的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15.
过渡金属镍对碳氢燃料的催化结焦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群 《广东化工》2014,(12):76-77
碳氢燃料在高温裂解时容易产生结焦,对工业生产和工业安全造成很大危害。本课题选用正庚烷、环己烷和苯作为模型碳氢燃料,研究模型燃料在Ni表面的结焦特征。结果表明碳氢燃料在Ni表面产生的结焦主要为无定形碳或碳纤维两种;不同碳源产生的碳纤维含量多少有所差异。在一定温度和一定时间下,以镍作为催化剂研究其结焦率的变化。通过研究结焦率的变化趋势和规律,为以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16.
催化裂化沉降器的结焦原因和防焦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炼油厂催化裂化掺渣比的提高,催化裂化沉降器结焦日益严重,并直接影响威胁到催化裂化装置的正常运行。分析了原料性质、催化剂浓度和反应条件等因素对催化裂化沉降器结焦的影响,并通过总结国内外所采取的一些防焦措施,提出了今后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近年来催化裂化结焦反应的研究进展情况,重点介绍了结焦反应的影响因素、焦炭对催化反应的影响、结焦机理以及焦炭的表征4个方面。研究认为,原料的性质、反应温度、催化剂的类型等因素均会对焦炭的生成产生影响。焦炭可以导致催化剂的失活,而位于孔道内部的焦炭对反应物或产物的扩散不利,进而影响产物的分布。研究表明,各种烃类组分形成焦炭的过程都必须经历芳香烃这一步。对于结焦催化剂可以采取多种表征手段,其中利用XPS以及GC-MS对焦炭进行表征的报道日益增多。尽管国内外对于催化裂化结焦反应的研究开展较早,然而探究焦炭的具体成分仍存在不小的困难,通过先进的表征手段鉴定焦炭中高缩合度芳烃组分以及如何减小催化裂化催化剂的结焦量将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Z-18抗焦活化剂在苏丹炼厂重催装置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向普  程刚  张周明  沈喆 《化工进展》2006,25(4):448-451
介绍了Z–18催化分子筛抗焦活化剂在苏丹喀土穆炼油有限公司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简称KRC)上的工业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该剂在以通过调节催化裂化剂酸性中心为主的机理下使催化剂反应活性得以有效维持,从而减小了催化剂表面结焦,改善了产品分布及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9.
A novel bilayer catalyst composed of amorphous silica-alumina (ASA) layer coated on Y zeolite layer is proposed as a fluid catalytic cracking (FCC) catalyst to cause two-stage reactions of pre-cracking and deep-cracking. The bilayer catalyst (Y/ASA) is compared with the usual mixed one (ASA+Y), in catalytic cracking of a feed composed of 1,3,5-triisopropylbenzene and naphthalene. The two catalyst representations were prepared by applying layers of Y zeolite and ASA or both on inert monolith supports. Catalytic cracking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at 300, 350 and 400 °C. Compared to Y+ASA, Y/ASA yielded about 33% and 46% more benzene and toluene, respectively, and 18% less coke in the catalytic cracking at 350 oC. The coke of Y/ASA was less refractory than that of Y+ASA as burnt at lower temperatures, while emitting less carbon monoxide in regeneration. Y/ASA configuration shows promising features as FCC catalysts for increased bottoms cracking and suppressed coking.  相似文献   

20.
The pre‐coking of cracking catalysts has been reported to increase the yield of light cycle oil from fluid catalytic cracking. The present studies investigating an equilibrated catalyst show that this is not the case. The effect of pre‐treating equilibrated catalysts with coke and with ammonia shows that conversion was decreased in both cases and the product selectivity of the process changed. Both coke and ammonia were found to decrease site density, reducing the importance of hydrogen transfer reactions. Increased yields of light cycle oil as a result of pre‐coking can only be expected with fresh catalyst, where small amounts of coke deactivate the most acidic sites. Such sites have already been deactivated on equilibrated catalyst. Copyright © 2004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