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清洁高效能源。随着社会对天然气需求的增加,世界各国对可燃冰开发越来越重视。俄罗斯具有丰富的可燃冰资源,其可燃冰开发水平影响中俄天然气供求关系。从跟踪及借鉴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俄罗斯可燃冰研发历程、储量及分布、研发机构,阐述了俄罗斯可燃冰目前技术进展、下步开采方案、近期发展规划,分析了中国可燃冰试采成功对俄罗斯的影响及俄罗斯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建议中国在可燃冰领域与俄罗斯开展合作,加快可燃冰开发进程,改善我国天然气短缺局面。  相似文献   

2.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其储量巨大,且能量密度高,1m^3可燃冰可释放出约164m^3的天然气,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绿色新型能源.文章介绍了可燃冰的开采利用情况,分析比较了可燃冰两种开发思路的优缺点,提出了既要进行国际合作,又要自主创新开发技术,以实现可燃冰开采技术向环保和低成本方向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最近在兰州召开的能源地质国际研讨会上,中外科学家宣布,“可燃冰”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新能源。国内外科学家们发现,在干冻土层中和海底大陆坡中,存在有“可燃冰”。“可燃冰”是水与天然气相互作用形成的晶体物质,学术上称为天然气水合物。  相似文献   

4.
分三步走的《日本"可燃冰"开发计划》已成功迈出了前两步。按此态势发展下去,日本在3~5年的时间里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化开发完全有可能。近期,日本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物资源机构以及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联合作业,从日本近海地层蕴藏的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中成功分离出甲烷气体。时隔一个星期之后,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此次可燃冰分离的甲烷气体达到12万立方米,远远超出了预期。这一事件  相似文献   

5.
谭蓉蓉 《天然气工业》2006,26(9):140-140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06年8月23日表示,计划在未来10年内投资8亿元人民币进行可燃冰的勘探研究,希望这种替代能源能够降低中国对进口原油的依赖。可燃冰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气体或挥发性液体与水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白色固态结晶物质。国家发改委称,预计2010-2015年可对可燃冰进行试开采,但实现商业开发还有待技术上的突破。报告称,据估算,世界上可燃冰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天然气的2倍,可满足人类千年的能源需求。可燃冰在海底储量丰富。报告指出,每立方米可燃冰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80m。天然气释放的能量。报告称,中国年内将与德国在南海北部陆坡合作钻探可燃冰实物样品。目前中国已在其海域内发现了大量可燃冰储量,仅在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储量估计相当于中国陆上石油总量的50%左右。  相似文献   

6.
世界可燃冰勘探开发方兴未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资源勘探备受世界瞩目,世界天然气水合物储量约为2×10^16立方米。世界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方兴未艾。通过对世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开发现状研究,实现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优化利用,改善勘探开发效果,必将为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高水平、高效益开发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天然气水合物:巨大的潜在能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4000×10^4km^2,占海洋总面积的10%,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可燃冰发现储量是石油天然气的2倍,可燃冰将成为人类利用能源的新希望。评述了世界各国可燃冰开发的探索现状与前景,对中国可燃冰开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正>为加快对战略替代能源——可燃冰的商业开采步伐,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的可燃冰综合调查船"海洋六号",近日再次深入南海北部区域进行新一轮"精确调查"。如果取样条件具备,计划明年再次开钻获取新样品。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是近20年来在海洋和冻土带发现的新型洁净能源,可以作为传统能源如石油、碳等的替代品。据估算,世界上可燃冰所含有机碳的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2倍。  相似文献   

9.
<正>日前,通过终审的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成果报告显示,科考人员在我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钻探目标区内,已圈定11个可燃冰矿体,预测储量为194亿立方米。该报告显示,南海圈定的可燃冰矿体饱和度最高值分别为25.5%、46%和43%,是目前世界已发现可燃冰地区中饱和度最  相似文献   

10.
《石油知识》2013,(6):9-9
“冰”怎么会“可燃”?即使是二氧化碳在超低温状态下形成的“干冰”也不可燃。但确有“可燃冰”存在,它是甲烷类天然气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下形成的一种类似冰的透明结晶。据专家介绍,l立方米“可燃冰”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目前国际科技界公认的全球“可燃冰”总能量,是所有煤、石油、天然气总和的2~3倍。美国和日本最早在各自海域发现了它。我国近年来也开始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2012年11月13日据共同社消息,日本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12日公布了全球首次甲烷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海洋开采实验的概要。目前,日本已在爱知县渥美半岛近海进行海底挖掘,计划明年2月前后起开展为期两周的可燃冰挖掘开采及实际产气实验。可燃冰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和水结合形成的固体,日本近海储量可供国内天然气使用约100年,有望成为新一代能源资  相似文献   

12.
2004年初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已成功研制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实验模拟系统。  相似文献   

13.
记者从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获悉,为加快实现对战略替代能源"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步伐,我国启动了对其勘探开发技术的新一轮系统性研究。目前,该专项被科技部批准纳入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实施,执行年度为2013—2016年。"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是近20年来在海洋和冻土带发现的新型洁净能源,据估算,世界上可燃冰所含有机碳的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2倍。该项目首席科学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王宏斌介绍说,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组织部署下,中国从1999年起开始对海洋"可燃冰"开展实质性的调查和研究。作为中国海洋"可燃冰"项目的调查执行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翔实调查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世界石油工业》2012,(3):77-77
据《天然气周刊》报道,日本与韩国正着力研发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开发技术,而美国在充当一个观察者的角色。虽然美国密切关注技术进展,但因为美国天然气市场已经过剩,不愿再增加供应。  相似文献   

15.
技术·装备     
《石油与装备》2009,(5):17-19
我国首艘可燃冰综合调查船完成试航 我国首艘自主研制的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综合调查船“海洋六号”目前完成试航,并交付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是目前世界上第一艘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船。船总长106米,宽174米,续航能力1.5万海里。制造商为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相似文献   

16.
天然气水化物及其研究历史天然气水化物(Natural Gas Hydrate简称Ga sHydrate)又叫可燃冰,它是一种从外表看象冰一种白色固体结晶物质。天然气水化物有天然形成和人工制成。  相似文献   

17.
信息     
《海洋石油》2005,25(2)
我国发现世界最大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区  国土资源部于 2 0 0 5年 4月 1 4日对外宣布 ,我国在中国南海发现了面积约 430km2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天然气水合物碳酸盐岩区。这片碳酸盐岩区是在 2 0 0 4年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德国基尔大学海洋科学研究所合作开展的科学考察中发现的 ,至今仍在释放甲烷气体 ,是南中国海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证据。天然气水合物是人类近年发现的一种新物质 ,又称“可燃冰” ,其主要成分为甲烷和水。 1m3“可燃冰”可转化为 1 64m3天然气和 0 8m3水。全球的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广泛、储量巨大 ,科学家预计可供人类…  相似文献   

18.
中德合作采集南海“可燃冰”有实质进展。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单位的10余位科学家与德国科学家一起实施《南海北部陆坡甲烷和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形成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研究》项目调查,该调查将在中国南海北部海域获取海底浅表层的天然气水合物。  相似文献   

19.
谭蓉蓉 《天然气工业》2007,27(10):102-102
2007年9月24日,从武昌造船厂传出消息: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的“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综合调查船正式开工建造。该船的建造填补了我国“可燃冰”调查装备的一项空白,标志着中国“可燃冰”调查装备正步入国际先进行列。我国南海海底“可燃冰”储量丰富,但我国缺乏国产的“可燃冰”综合调查船,从而阻碍了“可燃冰”的勘探和开发。为了填补这一空白,促进我国“可燃冰”的开采利用,武昌造船厂决定开工建造我国首艘“可燃冰”综合调查船。该综合调查船长106米,宽17.4米,深8.3米,设计吃水5.5米,设计试航速率不小于17海里,经济航速13~14海里,主要作业航速0~6海里,设计排水量为4600吨。该船首次将地震作业、地质调查作业等多项功能集为一体,配置深海水下遥控探测系统、深海取样分析和高分辨率地震调查系统等多种先进调查设备,[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天然气水合物中心承担的“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开采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在天然气水合物于多孔介质中的形成分解条件、外场控制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速度、化学药剂对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的影响、天然气水合物热物理性质等相关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