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渝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发展天然气汽车优势突出.在对比分析车用LNG与其他汽车燃料竞争优势的基础上,从LNG汽车技术、LNG加注站技术、资源基础和投资LNG的愿望等方面论述了发展车用LNG的基础条件,结合川渝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分析了车用LNG市场发展前景,并提出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制订相应优惠政策和技术标准、建立LNG汽车服务与监管体系、加强宣传、鼓励LNG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鼓励企业投入LNG加注站市场建设等策略,以保障川渝地区LNG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9月1日至3日,第四届中国国际LNG大会及产业博览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近千人齐聚中国国家会议中心,共同探讨LNG产业发展趋势。据"LNGCHINA"专家委员会预测:到2020年,中国LNG产业规模是2013年的4-5倍,未来10年中国LNG工业将迎来发展黄金期。近年来,我国LNG行业发展迅速,截止目前,中国LNG汽车、LNG动力船舶、LNG车船加注站的数量均居世界第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LNG在陆上交通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重型和中型公路货车、大型和中型城际公路客车以及市内公交车,统称LNG汽车。LNG汽车与传统的柴油车相比具有明显的节能环保优势,与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相比,技术储备和配套基础设施等相对成熟。因此,LNG汽车是近几年我国交通运输业防治大气污染、缓解节能减排压力最现实的选择。近2~3年内受气源价格上涨、政策标准不完善等方面的制约,LNG汽车发展速度较前几年会有一定程度的回落。但是,随着节能减排标准不断提高、加注网络逐步完善、油品质量升级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环保优势和经济优势的双重驱动下我国LNG汽车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新型内河LNG燃料加注趸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天然河流水位高差与航道宽度季节性变化大而导致的LNG船舶燃料加注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介于岸基式加注站与加注船之间的新概念——内河LNG燃料加注趸船。为此,分析了LNG加注趸船概念提出的背景、船型的市场需求和分级管理理念,并从安全屏障角度讨论了LNG加注趸船的安全设计原则,重点阐述了LNG的安全储存理念及其实现手段,从储罐的选型、设计压力的确定、选材、泄漏防护原则及其试验验证等方面明确了LNG安全储存的实现方式。在LNG系统方面,提出了LNG补给及加注系统的工艺安全要点,阐明了轻型加注臂的技术特点,同时论述了锚泊与系泊的安全考虑。结论认为:①基于分级管理,采用国际海事组织的C型独立罐,并进行工艺安全、锚泊和系泊设计的LNG加注趸船是可行的;②至2025年,我国长江和珠江上500 m~3规模LNG加注趸船的需求量将接近30艘;③该船型的安全性、可靠性已经得到了实践的检验,目前已发展出第四代船型。  相似文献   

5.
液化天然气(LNG)是一种清洁能源,在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等方面优势明显,未来将成为船用燃料的首选。在对比研究国内外LNG动力船加注标准的基础上,对LNG加注工艺流程、加注类型、加注特殊性及加注站的建设方案与规模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提炼出一套适用于我国内河流域和沿海的LNG动力船的加注方案和应用原则,可保障加注作业顺利进行。研究结果将为我国LNG动力船加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我国进口LNG来源现状和LNG接收站建设情况,对LNG中乙烷资源利用和LNG冷能的利用途径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加快发展我国LNG产业的有关建议,认为我国应加快海外LNG资源布局,建设LNG接收站时应考虑与沿海炼化项目的结合,深入研究LNG冷能科学利用的途径,同时加快LNG加注站建设,重视发展LNG交通燃料,保障LNG市场供应。  相似文献   

7.
简要叙述了我国近年来LNG汽车快速增长、车用LNG加气网络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车用LNG资源供应能力不断提升、车用LNG消费量稳步上涨的车用LNG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发展车用LNG网络面临的受电能和氢能等新能源产业冲击、LNG加气站建设周期长、仓储物流瓶颈制约LNG业务发展、重点地区LNG加气网络发展滞后等问题,提出...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LNG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期,形成了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区域发展不平衡、管道全国布网管控集中、资源供应多元稳定等发展特点,面临产业链条长、工艺设备多、科技含量大导致LNG项目投资巨大、经营风险高,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使得LNG市场需求增长受限,陆地天然气对LNG市场开拓形成强大压力,LNG调峰和应急保供能力建设滞后,我国在LNG国际贸易中定价权、话语权不强等难题。提出了推动我国LNG产业发展的思考,认为我国LNG战略发展要进行温和调整,管道管网建设要有新突破,在加快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的同时政府要扶持LNG发电、加注等下游行业,国际资源采购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走出去"的战略,要加快LNG应急保供能力建设并依托企业组建"LNG储备国家队"。  相似文献   

9.
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建成、在建LNG加工厂160座,但全年平均开工率仅为37%。川渝地区是全国天然气市场最为成熟的区域,其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具有代表性。近年来,该区域投资兴建了多座LNG加工厂,但开工率不足30%,严重偏低,区域内的LNG产业链发展较为迟缓。为此,首先剖析了该区LNG加工厂开工率不足的原因:(1)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引导;(2)LNG下游市场规模有限,导致LNG市场需求量严重不足。然后分析了激活区域内LNG产业链对地方GPD、税收、就业岗位和环境效益的贡献,测算结果表明:若川渝地区LNG日需求量达1 500×10~4 m~3,则每年可贡献GDP 512.03亿元、就业岗位15 795个、税收41.17亿元、减排各类污染物369.9×10~4 t。进而提出了激活区域LNG产业链的建议:(1)移植新能源汽车优惠政策,全面扶持LNG汽车发展;(2)相关部门出台专项政策支持LNG加注站建设,促进LNG终端网络形成;(3)利用LNG作为城市燃气调峰和应急储备;(4)建立合理的LNG终端零售价格机制。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LNG内河运输安全标准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NG凭借其经济性与环保性,目前已成为各国未来水运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首选的清洁燃料。为此,调研了国内外LNG内河运输相关标准规范及LNG近海航运和内河运输的标准法规、规范性指南和相关论文,归纳总结后得出认识:LNG内河运输安全标准主要涵盖了LNG船舶、船与船过驳、船岸交接、岸上设施、水上运输等5个技术领域,其重点是LNG加注码头和LNG加注船的设计标准,以及LNG船舶内河输运规则和LNG燃料动力船加注标准的制订。对比分析国内外安全标准后认为:①安全风险评估是对LNG船舶装卸过程和航道运输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性及安全控制定量评价的科学方法,也是标准制订的发展方向;②目前我国的LNG内河运输安全标准体系尚不完善,主要缺乏LNG作为船用燃料的质量要求、加注作业的定义和加注操作规范、加注安全控制区域和船员专业培训要求等。整理归纳核心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应用现状,对推动我国LNG在内河运输上的应用和相关标准的制修订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页岩气体积压裂滑溜水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LNG汽车具有安全、经济、高效等优点,在替代燃油汽车方面大有可为,大力发展并推广LNG汽车在我国的应用,是改善能源结构、解决能源危机和降低汽车排放污染的最佳途径。综述了国内外LNG汽车产业的技术发展现状,对LNG汽车在我国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推广和应用LNG汽车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L-CNG加气站技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才兴起的液化 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即L-CNG加气站)以LNG为气源,经高压液体泵加压后气化向CNG汽车加气,也可同时用低压液体泵向LNG汽车加气。为此,介绍了L-CNG加气站的特点和工艺流程,分析了其相对于传统压缩天然气加气站的优点:可同时为压缩天然气汽车和液化天然气汽车加注燃料,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和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给出了典型的L-CNG加气站的工艺流程及设备布置方案,着重对L-CNG加气站的LNG低温储存和装卸系统,以及低温低压充注系统和高压气化系统,包括LNG槽车、LNG低温泵、LNG气化器等进行了说明,并介绍了相关技术要求。最后提出L-CNG加气站是目前CNG加气站向LNG加气站过渡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氢能的快速发展为LNG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机遇。站在LNG产业视角,给出了三种融合发展氢能的路径,并基于这三种路径设想了六种最贴近实际、最可能得到实施的发展模式。分别对六种发展模式的制氢、储运和加注三个环节的氢气成本,以及出加氢枪终端的氢气总成本进行了分析,并与副产氢模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LNG产业发展氢能在成本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城市周边的大、中规模天然气制氢模式和站内小型天然气制氢模式是重点发展的方向。国际氢供应链目前的氢气成本较高,液态有机物氢载体(LOHC)的整体氢气成本低于液氢,未来随着氢气国际贸易的成熟和规模的扩大,成本有望大幅降低,成为与LNG产业平行的进口氢气新产业。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10月29日,亚洲首艘LNG单一燃料动力拖轮"海洋石油525"在洋浦中海油LNG工作码头顺利完成LNG燃料加注作业,这是海南辖区水域首次为船舶加注LNG燃料,标志着海南已经掌握TTS(槽车-船)LNG燃料加注方式。同时加注的还有其姐妹船"海洋石油526"轮。TTS加注方式(tanktrucktoshipbunkening)是利用槽罐车运载天然气输送给船舶,作为船舶动力使用,具有成本低、加注方式灵  相似文献   

15.
国内LNG产业在迅速发展,LNG的冷能利用势在必行。在LNG气化为常温气体供应用户的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冷能,可回收用于发电、空分、制造干冰、低温冷库、汽车冷藏、汽车空调等领域,节约大量的电力,还可降低环境的冷污染。本文通过粤东LNG项目为例,探讨了LNG冷能在空气分离和轻烃回收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LNG汽车在我国的发展优势及其产业链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熊标  华贲  徐文东 《天然气工业》2006,26(6):146-148
根据我国能源政策和未来能源利用发展规划,分析了清洁燃料汽车的发展状况及特点和优势,包括甲醇、燃料电池、混合动力、太阳能汽车等,提出我国应大力发展LNG汽车, 并设计了一个LNG汽车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分析了产业链中各环节的相互依赖关系,其中政府规划是产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环节,也是整条产业链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政府可根据城市特点和地域优势,在有条件的地区组织有实力的企业优先发展LNG汽车,以点带面地快速、健康地促进和完善我国LNG汽车产业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国际环保监管日趋严格,LNG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海运领域推广应用成为热点议题。在中国,随着大气污染和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以及LNG供应的增长,LNG动力船的发展受到政府、业界的普遍关注。LNG在中国船舶领域的应用始于2010年,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16年底,中国内河已完工LNG动力船127艘,实际投入运营的仅30艘左右;建设完成的水上LNG加注站14座,投入运营的仅有2座LNG加注站。当前,中国政府出台多项补贴、环保、试点示范项目等鼓励政策,力图推动LNG船舶的发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中国LNG动力船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航运业低迷,导致货运需求下降,船东使用LNG作为动力的意愿降低;二是发动机技术相对落后,导致LNG动力船的燃油替代率较低,经济与环保优势下降;三是LNG补贴政策的不足降低了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四是安全监管法规限制了LNG运输与加注船的航行,制约了水上LNG产业链的发展。综合考虑政策与经济环境因素,本文对LNG动力船发展前景进行预测,估计2020年前中国LNG动力船仍将处于发展初期。  相似文献   

18.
中海油LNG产业链的形成及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邢云 《天然气工业》2010,30(7):103-106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海油)将液化天然气项目作为发展战略之一,相继投产了广东、福建和上海LNG项目,还在中国沿海规划了其他6个LNG项目,奠定了LNG产业链的基础。以LNG项目为龙头,中海油成功地进入了该产业链及其相关产业,包括参股资源开发、LNG海洋运输、LNG运输船建造、燃气轮机技术引进国产化、国有企业国际化运作;中海油还配套参与了建设运营管网、卫星站、加气站、LNG加注站、燃气发电、城市燃气等;配套建设并开发了小型液化天然气厂和冷能利用等项目。中海油进口LNG对调整我国沿海经济区域能源结构、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LNG燃料船的试点阶段,普遍采用槽车为其加注LNG燃料。为有效评估LNG槽车在码头加注作业的风险,特选定一艘LNG燃料拖轮,对其在加注过程中的风险进行了评估:①结合实际加注系统和作业条件,辨识出加注过程中的主要风险源,并对LNG泄漏后的灾害进行事件树分析,列出危险场景的发生概率和死亡概率;②收集加注码头的历史水文资料,利用伯努利方程计算LNG持续泄漏速率;③采用三维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ACS进行泄漏后果模拟,包括低温重气扩散和火灾,计算出各种危险场景的个人风险值。根据个人风险接受准则的评判,LNG燃料拖轮在码头采用槽车加注作业的个人风险值基本上处于可接受的范围,但在加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危险源:①加注作业的最小安全间距为89 m,在该范围内应避免着火源存在;②集液盘池火的波及范围为13 m,在该范围内尽量减少人员逗留;③加注过程中软管、阀件和接头等部件易发生破裂,应加强安全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6月3日(记者黄祺茗,通讯员李冰冰闫小逸),中国石油天然气销售广东分公司与深圳盐田区政府、深圳盐田港集团、深圳燃气集团签署深圳海上国际LNG加注中心项目合作协议,标志着国内首个海上国际LNG加注中心正式落户深圳。项目重点规划在盐田港为移动加注船服务,同时改造、新建LNG加注船,为附近船舶提供清洁燃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