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城市中心城区的供热形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树人  邢城 《煤气与热力》2004,24(2):114-117
讨论了燃气轮机热电联产用于区域集中供热供冷系统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提出了大城市中心商务区和高密度住宅区供热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相关概念辨析以及对政府职能定位的理论进展进行回顾与展望的基础之上,以纽约,巴黎,东京,伦敦等世界著名大城市为例,分析了国外大城市区级行政区划的基本特征,随后以区级政区为重点研究对象,着重对大城市内部政府间关系和职能分工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并根据区级政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地位与职能定位,将国外大城市管理归纳为三种模式,即“强市弱区”的纽约和巴黎模式,“多头分散”的伦敦模式,“都市一体化管理,区级政区相对分权”的东京模式,最后就国外大城市区级政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进行了思考与经验总结,以期对推动我国大城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模式的顺利实施和进一步深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国外大城市中心城区区级政区职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相关概念辨析以及对政府职能定位的理论进展进行回顾与展望的基础之上 ,以纽约、巴黎、东京、伦敦等世界著名大城市为例 ,分析了国外大城市区级行政区划的基本特征 ,随后以区级政区为重点研究对象 ,着重对大城市内部政府间关系和职能分工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 ,并根据区级政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地位与职能定位 ,将国外大城市管理归纳为三种模式 ,即“强市弱区”的纽约和巴黎模式、“多头分散”的伦敦模式、“都市一体化管理 ,区级政区相对分权”的东京模式 ,最后就国外大城市区级政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进行了思考与经验总结 ,以期对推动我国大城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模式的顺利实施和进一步深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5.
利用成都市人口普查与空间大数据,基于“演化模式—互动机制—规划响应”的关联逻辑,采用GIS和k-means聚类法刻画成都市2010—2020年老年人口时空演变特征与模式,并从宜达、宜养、宜居3个维度探究建成环境与老年人口分布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 2010—2020年,成都市人口结构正由轻度老龄化逐步迈向重度老龄化,老龄化系数空间格局保持“U”形分布趋势,老年人口密度分布形成了“中间高,外围低”的圈层式空间结构。(2)老年人口的时空演化具有存留老化型、集聚稳定型、自然老化型、集聚老化型4类模式,分别呈现城乡末端集聚、中心团块簇群、全域散点分布、中圈嵌套环绕的空间分布形态。(3)公交站点、医疗设施、市场、公园广场密度等建成环境指标与老年人口分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老龄化是当今全国关注的重点问题,武汉市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本文结合武汉市老龄化现状和国内主要的养老方式,提出了一系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城市规划层面的建议,包括建立城乡养老体系和物质空间规划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比率迅速增长,已成为老龄化国家。老人群体在居住和养老方面的要求日见高涨,在21世纪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和压力。中国的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所以几代合居是主要的居住方式,在不同的条件中,也有老人独居的,老人集合在“机构”中居住的方式。由于老年人口数量太大,不可能为老人建造数量庞大的居住“机构”。附合国情的安排是以在家养老为主。社区把老人福利工作组织起来,建设一大批分散的规模不大的老人活动中心,可使老人白天的休养和扶助得,晚上回家休息。中央民政部决定实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将规划和建设老年福利服务设施网络,这个计划将对老年人住宅的规范起到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居住区外部空间是在为了满足住户各种功能需要的前提下设计的有助于形成邻里意识和归属感的空间。随着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发展极为迅速。在倡导人性化设计的今天,居住区外部空间应如何应对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如何解决老年人居住环境问题是文章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大城市里旧区更新与再开发过程中,供电不足的现象相当突出.常规的城市供电规划方法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较难适应这一局面.本文作者提出了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改进城市供电规划的设想,并以土地使用和变电站(所)的容量及位置关系为主线,开展了实验性的研究工作,其结果显示出GIS在计算精确性,评价结果直观性,方案调整灵活性等方面的优势,可将此方法作为城市供电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0.
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是控制城市蔓延、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成都市中心城区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从2002年开始,历经10年、4个版本。对比4个版本规划,发现成都市面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采用了控制生态用地总量、引导建设用地数量减少、优化空间形态、完善功能等措施不断深化完善规划,最终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管控要求。成都市的探索表明,单纯强调生态保护的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较难实施,应在一定程度上回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才能顺利推动并发挥实效。今后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应更加强化社会经济调控的公共政策属性。  相似文献   

11.
大城市空间发展交通规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边经卫 《规划师》2005,21(8):5-9
当前,我国大城市空间发展面临着城市人口增长过快、土地资源紧缺、城市机动化水平低、城市开发强度高等困境。应确定合理的大城市主导交通方式,从“区域”入手整合城市群发展与交通体化的关系,从“结构”入手形成城市空间与交通发展的互动,从“控制”入手实行用地分区与交通需求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它是保持低生育水平、死亡率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的人口发展趋势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显示,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人大约5.8亿,到2020年,估计将超过10亿,其中近7亿生活在发展中国家。据预测2010年全球将进入老龄化。第4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把世纪之交的1999年确定为“国际老年人年”,并提醒世界各国“铭记21世纪的社会老龄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可见,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热点。所谓人口老龄化,又…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中心区空间的不断发展,同一城市内的不同中心区的内部空间和构成元素也产生了明显不同的空间发展特征。这种空间分异特征不仅在街区尺度、肌理密度、道路宽度等街巷要素上有所体现,也反映在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建筑尺度等建筑要素上。在对空间肌理分异现象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从街巷和建筑两方面构建了反映中心体系空间肌理分异特征的6项指标,基于实地的空间调研以重庆市的5个中心区为案例进行了相关的指标计算。结合指标分析发现组团零星型的中心体系模式导致了各中心区职能及空间规模的趋同,而发展时序、发展规模及地形要素则是导致中心区肌理发展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正> 解放路纵贯绍兴城区中心,既是城区唯一的南北交通干道,也是集中全城商业文化服务设施的中心商业街。 改建规划以解放路为重点,包括南北3.6公里,东西0.6公里的整个中心地区。规划对绍兴市中心地区形成发展的历史,城市建筑和空间的特点,中心地区建筑的质量和密度,城市过去和现在的人口、居住、道路交通和商业服务情况分  相似文献   

15.
以"5.12"地震后的都江堰市中心城区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为例,通过对震后都江堰滨水区域的城市功能现状的调研,以及采用多层次空间形态规划策略对滨水区域产生影响的程度和范围的研究,对都江堰城市中心城区的滨水空间景观进行一次实际可行的规划探讨与景观设计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灯下黑"是大城市迅速扩张时期的一种普遍现象,中心城市集聚与扩散效应是"灯下黑地区"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原因,特殊的区位与功能定位使其发展具有特殊性。研究通过分析"灯下黑地区"的发展动力机制,将其发展模式分为产业"转移—接纳"型、区位型、资源型和政策型四类,并依据不同时期"灯下黑地区"的发展特点及与中心城市的关系,将其发展分为"灯下黑"阶段、过渡阶段、"灯下亮"阶段和区域一体化阶段,进而探讨了不同类型"灯下黑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老年人需求转变与宏观政策演进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下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内涵,包括有为的政府兜底与监管、有效的市场激活资源、有品质的老年人多元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传统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编制的技术范式,总结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下规划编制的局限性,包括重设施总量的配置,忽略建设运营衔接;重户籍人口配置,忽略流动老人对社会经济的贡献;重单类设施配置,忽略老年人发展需求下的养老服务体系供给,并提出划定差异化养老服务供给策略分区、优化发展型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体系与标准、强化对存量资源盘活与多方共营的制度保障等优化建议,以期为规划领域践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亳州市中心城区空间特色规划工作于2016年开展,规划定位了涡河融六水,希夷映古今的空间特色结构,确定了亳州市中心城区一轴一带,六廊五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即希夷大道城市中轴线、涡河城市滨水风光带、6条城市主要滨水廊道以及城市5个中心,从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建筑高度、整体风貌等角度进行空间特色控制和指引。  相似文献   

19.
20.
非正规就业对国民经济、城镇就业的增长和城镇化进程有着巨大的推动和稳定作用,而城市规划实践与研究却并未给予非正规就业充分的关注,非正规就业与正规就业的模糊使得针对城市低收入人群的规划政策产生了偏离与盲区。本文采用抽样实证调查的方法探讨非正规就业者的职住空间特征以及规划政策对其通勤状况产生的影响。首先阐述了职住空间失配理论在非正规就业这一视角上的缺失;其次对非正规就业者的居住空间与就业空间分布进行理论回顾;最后,本文以低收入人群集中的两处保障房社区为例,利用ArcGIS平台对其中的非正规就业者搬迁前后的职住关系与通勤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本文认为,非正规就业者相较于正规就业者通勤距离和时间均较短,高度依赖公共交通,表现出接近就业中心的职住偏好,而搬迁后非正规就业者通勤状况恶化,呈现出"空间失配"特征。实证结果表明在制定规划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非正规就业者的职住关系特征与行为偏好,并运用相关的规划工具展开积极干预。上述结论有助于认知非正规就业者在职住偏好及决策上的特殊性和反思现有影响非正规就业者规划政策的局限与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