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贯彻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方针,当今城市化浪潮下,景观生态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方向,山地步道作为绿道系统的重要环节,应满足人们日益上升的对城市山水休闲游憩活动的需求。基此文章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鼓楼区福山生态郊野公园为例,对福州城市西北片区最具原生态的自然山地型公园,同时也是登山漫步揽城临江和亲近自然、沁人心脾的郊野公园的生态保护理念为依托,秉承保护山地景观肌理和自然本底的生态公园,通过主游步道建设串联起沿线景观资源的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研究,归纳总结了山地步道在建设过程的技术要素和相应的景观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2.
韦娜  刘加平 《华中建筑》2011,29(5):59-61
加强乡村民居的经济性建设,是构建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以四川成都大坪村灾后重建生态民居为例,从建造成本、平面布局、建筑结构、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消费成本及周边有限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分析其经济性,为西部山地乡村的民居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赵万民  冯矛  李云燕  邓宇 《城市规划》2021,45(7):91-103
在高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山地城市因其复杂的自然环境特征面临着生态系统衰退、人居环境恶化等危机。绿色基础设施具有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保障区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适应性、自组织性、可持续性,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本文通过梳理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发展历程,借鉴欧美战略规划案例,结合山地绿色生态空间的特征,构建包括风险评估、绿色空间网络构建、优先级评价、弹性管理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框架,并以重庆市九龙坡区新城绿色基础设施战略规划作为实践应用,构建"山-水-绿-文"复合要素的全域绿网,实现山地城市绿色生态空间的风险把控、要素测控、空间管控,为探索生态文明导向下的城镇化路径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灾后重建安置工程是一项惠及民生的重大工程。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下,对灾后重建的山地型地区,因地制宜开展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不仅符合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而且能改善民生,缩小城乡差距。本文基于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社区灾后重建安置规划实践,针对山地型新型农村社区——七堰社区的总体布局、户型规划、公共配套设施规划、基础设施规划进行归纳总结,并从土地利用规划、户型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及配套设施规划方面提出规划建议,为灾后重建背景下山地型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独克宗古城灾后文物的重建为例,通过三个烧毁程度不同的文物修复过程中所反映的基础资料收集困难、文物的推测修复和文物遭改动三方面问题进行论述和研究,再次思考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文物的真实性应该是什么和原真性真实性是否可以等同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5·12地震后,在对南坝镇重建规划的实践基础上,从生态、规模、特色、安全的多维度视角看待山地小城镇重建规划。总结出如何运用重建生态、构建适度规模、营造镇区特色、打造平灾结合空间的设计策略来指导山地小城镇的重建规划。  相似文献   

7.
《规划师》2016,(1)
山地城市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因此其空间拓展难免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一部分经济区位较好的山地城市形成了巨大的空间扩展动能,跨越自然地理与行政区的限制,在区域尺度上寻求协同发展成为其空间扩展策略之一。文章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剖析其在自然地理的局限下开展区域空间协同发展的迫切性,并对大三明城市区域的构建措施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文章指出,山地城市的空间协同发展不仅存在于战略架构层面,还存在于具体的一体化物质空间建设方面,这决定了山地城市的空间协同措施不仅要有宏观的顶层设计内容,还要有精细化的可操作性内容。  相似文献   

8.
韧性理念下的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设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峤  臧鑫宇 《风景园林》2017,24(4):50-56
基于当前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探讨了韧性理念与城市空间环境要素的有机结合。从城市韧性的生态方向与适灾方向出发,以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要素及其子要素与韧性的关联框架,并总结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和设计原则。从土地优化利用、景观生态保护、绿色交通、生态防灾等方面提出了基于韧性理念的山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策略,从而构建完善的山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有效促进山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袁锦富  赵毅 《规划师》2009,25(11):5-10
震后绵竹市面临着城市住房和公共设施破坏严重、产业布局急需调整、城市面貌受到重创等问题。其总体规划特别强调近期恢复重建与长远城市发展的统筹考虑:近期首要进行居民安置与公共设施重建,加快产业恢复重建和布局优化;远期着重考虑以重建为契机,优化交通组织、调整功能布局、塑造风貌特色、构建防灾体系,以促进城市灾后的全面复兴。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3):73-76
体育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高度注重体育生态价值的文明形态,其实质就是在生态文明大背景下,结合生态学的观念去对体育进行研究。文章通过对太原市城市空间重构及体育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太原城市空间重构中体育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惑,探索体育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灾后重建保障性项目投资控制效益和效率,以陕西省略阳县地震灾区天津对口支援恢复重建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方法对投资控制绩效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对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与环境之间的冲突逐渐加剧,生态低碳时代的到来,促使人居环境研究进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以仙居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中的人居体系规划内容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人居环境、生态文明的概念解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人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人居体系框架以及规划策略。为我国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且具备独特生态资源禀赋的县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提供示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文章结合四川平武县灾后重建规划设计实践提出当前设计过程中应该重视山地生态的特殊性的观点。在总结了山地生态特征基础上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通过多工种团队合作的扁平化同步工作模式对灾后重建规划进行了实践探索同时对灾后重建过程中存在的宏观生态纪念体系农村规划建设制度建造制度等问题进行了商讨。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城市规范发展的重要内容,与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进程息息相关。本文主要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山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模式为主要研究案例进行分析,对山地城市空间开发利用模式进行相应分析和研究,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该文在明晰"反规划"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回顾了修文县空间发展历程及现状空间格局,归纳了"反规划"视角下的山地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综合影响因素,提出了修文县采取"以河为轴、两岸开发、东进为主、适度南拓北延、西部调整、组团发展"的空间发展策略,构筑了"一主三副,三带五组"的空间布局结构,合理安排了空间发展时序,实践证明该思路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6.
<正>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所在地,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市在5.12大地震中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受成都市人民政府委托,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和都江堰市人民政府于5月29日共同发起了向国内外无偿征集都江堰市灾后重建规划概念方案的活动,作为制定灾后恢复重  相似文献   

17.
从政策环境-专家评分、居民满意度-居民评分、游客满意度-游客评分三方面入手,以街子古镇为例,通过反复的对象访谈、实地调研、问卷发放、查阅文献、专家提议,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灾后重建古镇空间环境的评价体系。在子指标中选取决定游览时长和深度的住宿、游览环境,进一步细化指标,进行赋予权重和满意度均值统计,根据结果提出新一轮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架桥在提供快速交通的同时,也导致了大量高架桥下消极空间的产生,在城市空间外拓受限的情况下,针对桥下空间的存量规划势在必行。本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梳理其桥下空间的利用现状,融合"共享"理念,提出针对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利用策略与建议,以提升空间品质和活力,打造高质高效的服务型城市。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迅速组织编制了一系列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目前《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及其10个专项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并颁布实施,为做好下一步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奠定了基础。本文简要回顾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组织途径、总体思路和规划内容;对规划在定位、前期法律法规与政策储备、科学性以及协调性方面值得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构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体系的设想,并就其体系建构的原则和框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师满江  宁志中  曹琦 《城市规划》2021,45(6):106-116
基于民众需求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提升重建满意度的有效举措.但民众需求是否达到"重建得更好"的目标,尚缺乏实践验证.以四川长宁Ms 6.0地震为例,结合"重建得更好"和灾后需求评估方法,构建恢复重建需求指标体系,通过田野调查分析了民众需求特征及对"重建得更好"的响应程度.结果显示,民众需求侧重灾后短期生活、生产恢复,忽视长期的社区重建、降低风险和提升韧性等的需求内容;职业、家庭、社区类型的差异性导致了民众需求在恢复重建时序、空间上的差异性.灾后恢复重建需求在内容、重建时序和空间上的差异性均影响对"重建得更好"目标的落实.鉴于此,提出建立动态化需求评估机制和多元化目标的恢复重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