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正>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是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以特色小镇建设为节点,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纽带,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强化特色小镇产业支撑,全区新型城镇化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和美  相似文献   

2.
针对福州市2014年美丽乡村建设出现的规划布局千篇一律、乡村风貌趋同、产业发展雷同等"千村一面"的问题,作者以十一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为例,通过对乡村生态、乡土建筑、乡土文化、乡村旅游等方面进行特色营造途径的研究,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使美丽乡村不仅能保得住传统、留得住特色、记得住乡愁,还能保证其今后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中国大部分乡村建设"千层一面、缺乏活力"等问题相当严重,乡村风貌、活力日渐衰败,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而文化是乡村风貌外在"塑形"的关键,产业是乡村活力内在"铸魂"的根本,乡村振兴的本质是文化与产业的振兴。以厦门白交祠村为例,浅析乡村振兴的规划重点,以期为乡村振兴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的建设存在缺乏完整的规划理论体系及规划思路、过渡追求经济效益、对社会、生态的考虑不够、城市建设追求"高大上"和丧失文化个性等困境,致使小城市"千城一面"、缺乏发展动力和空间单调乏味。研究针对小城镇的建设困境,提炼了"四态合一"的规划理念,通过完善小城镇的规划体系,充分挖掘和研究本地文化、生态特色,编制相应的规划,以规划指导城市产业、形态的建设,实现生态、文态、业态和形态的融合,突出特色,提升品质,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保有竞争力,并以成都崇州市道明镇总体规划为例进行实践分析,以期为相关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大拆大建,也不是刻意仿制传统村落环境,而是应立足于乡村本身的环境特征,融合乡村独有的文化特色,以改善村庄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现有的建设资金为前提,在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的基础上,挖掘本土乡村风情,从建筑景观风貌、道路景观、滨河景观、重要公共景观节点和景观基础设施改造等多个方面,实施对乡村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有限改造,以提升环境改造的可实施性和持续性,从而营造具有特色的乡土环境景观,以期为美丽乡村环境改造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美丽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基于乡村振兴背景,文章以西安市南大康村的美丽乡村设计实践为例,针对南大康村建设存在的产业支撑薄弱、乡村文化特色缺失、生活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整治保护不足等问题,基于其现状,从建设模式、布局规划、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与乡村特色风貌塑造四个方面提出设计策略,以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思路,推动我国乡村建设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乡村风貌不仅是乡村环境特征和传统文化的体现,还是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为研究案例,从挖掘特色大地景观风貌、划分景观风貌分区、甄选特色精品村、打造县域美丽风光带,以及对传统村落、现状村落及新建村落提出分类改造指引等方面入手,推动提升东源县县域乡村景观风貌.  相似文献   

8.
正美丽乡村建设是新乡村建设的有力抓手,为乡村振兴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河北省馆陶县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求索,摸索出了一条美丽乡村建设的"稳路子"——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之路,即以美丽乡村为载体,以小镇建设理念为指导,推动特色小镇产业、文化和生态高度融合的新乡村创建之路。村庄是中国文明体系里非常重要的载体。但是,随着岁月的推移,许多传统村庄已经破败,有的正在逐渐消失。因此,我们的传统村庄需要活化,重新恢复它的生机。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江苏省常州市溧阳乡村发展质量不高、发展模式单一、发展特色不显、资金配套不足等现实问题,基于对乡村发展条件及发展目标的分析,本文从生态维育、乡村人口流动、人居环境改善、产业培育方面阐述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溧阳美丽乡村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童彤  吴怡  王蕴 《城乡建设》2021,(18):43-45
城乡风貌提升是浙江省继"千万工程""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城镇建设"之后的创新实践,对于助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高水平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地域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休戚相关,地域文化可以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帮助乡村塑造风貌特色、增加村民对乡村的归属感,但当前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较不充分。文章从地域文化视角出发,以巩义市鲁庄镇南村为例,在分析南村现状发展问题、地域文化优势和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从产业发展、乡村风貌、村民参与度三个方面提出规划策略,在解决乡村现状发展问题的同时,促进了地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湖北省的美丽乡村建设代表性案例,提炼出"群众为本、产业为用、生态为本、文化为魂"的"四位一体"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探讨了该模式的内涵和具体操作方法。该模式立足基层,遵循乡村发展的自身规律,探求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示范建设要求出发,以常州市新北区梅林村为例,从特色营造、产业发展、制度建设三个方面阐述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正传统村落作为乡土"耕读聚落"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我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但是,在快速城镇化建设中,越来越多的村庄环境风貌正走向形象单一、面貌雷同的歧途,村庄的传统风貌正逐渐消失。为了避免村庄建设出现"千村一面"的景象,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做出"建设美丽乡村"的部署,为农耕文明和乡村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契机。为加快推进广西"美丽乡村"建设,延续历史文脉、凝聚故土情节、记忆乡愁思绪,根据中央和自治区相关文件精神,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提出开展"乡土特色建设示范项目"的要  相似文献   

15.
2015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多规合一"的规划理念,为乡村建设规划提供了新的规划思路。为响应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号召,青海省大通县在生态规划、产业规划、村镇体系规划的基础上,提出对大通县乡村体系进行短板融合、初步融合、深度融合,重构形成由引领村、特色发展村、特色风貌村、稳定发展村组成的"四类"乡村体系;进而根据由生态特色利用指数、产业特色指数、乡村发展等级依托指数构成的乡村融合发展指数,对大通县240个村庄精准分类,以打造宜居适游乐业的新乡村体系,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河南典型平原乡村产业多元化、社会结构及文化生态的变迁趋势,提出乡村规划应以激发乡村内生活力、满足乡村主体需求、塑造乡村文化特色为核心,并探讨新形势下乡村产业空间、生活空间、文化空间的规划应对措施,为丰富乡村规划理论和促进乡村建设实践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美丽乡村要充满浓厚的文化氛围,在保护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以及展现地域文化的同时让乡民获得归属感;尊重乡民的意愿,通过乡村更新提升乡民的生活品质,激发乡村发展的动力。美丽乡村建设将地域文化传承与生态文化相结合,以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共同进步为目标,将发展乡村生态文化产业变为美丽乡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力求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和特色资源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乡村要积极展示乡村建筑、景观、农业等特色和营造绿色示范区,以满足当代乡村回归自然的生态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8.
绿地是城市的重要生态和景观节点,不仅能丰富城市的风貌,更能展现区域发展的品质。赋予绿地的复合功能为加快城市建设,增强城市抗击极端天气的能力;减少产城矛盾,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有效手段,为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和建设美丽乡村工作树立典范。摒弃传统绿地的构建手法,以国家级浏阳经开区克里生态走廊为例,根据区域现有资源和需求特点,以低冲击影响为目标,以复合功能为核心,利用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要求,构建融调洪、观景、农耕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功能绿地。  相似文献   

19.
王敏  侯晓晖  汪洁琼 《风景园林》2017,24(6):95-104
关注当前中国乡村景观面临的生态冲击与风貌特色危机,正视美丽乡村发展的新需求以及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三大误区。本研究引入生态审美理论,以乡村景观风貌在生态价值与审美体验上的要素耦合与内在关联为切入点和概念框架,从空间规划的角度,尝试回答"乡村景观风貌规划如何实现生态—审美双赢"的关键性问题,提出基于生态—审美双目标体系的乡村景观风貌规划的技术路径,形成以地域性(locality)、多样性(diversity)与服务价值(services)为联结和关键的乡村景观风貌整体发展思路与基本实践方法。通过崇明东滩地区案例进行"落地"探索,进一步明确规划过程中的技术要点,验证实践途径的可操作性、典型性和普适性,为当前如火如荼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提供新思路、新范式。  相似文献   

20.
2017年,陕西省政府通过了《陕西省沿黄生态城镇带规划》(以下简称为《规划》),这可以说是陕西今年城镇化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规划》范围包括陕西13个县(市),总面积2.98万平方公里.《规划》指出,随着沿黄公路的贯通,今后全省沿黄地区将围绕"一园两群三片四核"总体空间布局,以三大分区为基础,以县城、特色小城镇、产业园区和景区为支撑,以美丽乡村为延伸,打造集生态文明、城镇化特色、文化旅游、区域合作为一体的示范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