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电力无线通信在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服务智能电网和开展分时长期演进(TDLTE)技术在电力通信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提出了一种低自干扰的电力无线专网高可靠性规划方法。通过利用基站信号的重叠覆盖提高基站或末端回传网络故障时用户业务存活的能力。通过对重叠的小区进行合并,避免了重叠小区的同频干扰,再通过优化组织基站的部署,在基站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增加了重叠覆盖时的平均站间距离,在保证网络性能的前提下提高了网络可靠性。该规划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的基站间同频重叠覆盖将导致相互干扰,异频重叠覆盖可能受到频率资源制约无法实施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3.
鉴于智能电网的业务特性以及对信号覆盖区域强度的不同需求,提出了采用FDD-LTE230技术的无线专网方案。该方案充分利用230MHz电力专用频段和公用频段互为补充,发挥FDD-LTE系统的技术优势,较之TDD系统可为智能电网提供更大的覆盖范围,并且FDD支持对称业务,有效保证了智能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避免了系统间干扰。分析表明,FDD-LTE230技术在电力的应用更能满足未来专网广域覆盖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在智能电网中,电力通信网是基础支撑平台,可保障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电力通信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全覆盖,电力无线通信可作为应急通信和弥补光纤通信不足的有效手段。文章结合海南省电力无线通信网的需求,对比分析了不同组网技术。给出了电力无线专网的组网方案,最后从布点、覆盖范围方面,对海南省全面建设无线专网进行了规划分析。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缺乏有效的通信手段。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射频拉远技术的电力无线专网通信方案,构建用电信息采集通信系统。系统利用射频拉远技术将传统的基站拆分为基站单元与射频单元,设计了基带单元与射频单元的模块结构,研究了系统的组网结构与特点,总结了基带单元与射频单元安装选址的原则。基于射频拉远技术的电力无线专网通信以其频段与组网的优势,将全面解决"最后一公里"接入难题,实现用电信息采集专网覆盖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7.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飞速发展,智能电网业务中依托运营商2G/3G无线网络的通信方式规模不断扩大。文章首先深入研究了电力无线业务应用、通信需求和网络现状,指出现有电力无线业务中存在安全接入的风险与无法管控的缺陷。其次,创新性地提出了建设电力无线虚拟专网的目标,实现电力无线业务的安全高效承载、集约化运营和规模化发展。最后,对电力无线虚拟专网网络设计以及安全接入平台、运行支撑平台设计进行了详尽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8.
文章结合电力通信网络边缘接入的现状和应用特点,在大量研究目前网络技术及通信运营商组网架构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适用于承载电力行业无线应用的电力无线虚拟专网的网络架构、IP的分配策略及安全防护措施。文章首先从接入网、传输网和核心网3个层面分析了电力无线虚拟专网网络架构,然后针对IP地址分配,提出了适合电力无线虚拟专网的IP地址分配方式和IP地址使用策略,最后根据企业对网络安全的特殊要求,提出了包括终端安全、网络安全、边界安全及应用层安全等的多种安全措施,为电力及其他行业无线虚拟专网的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无线通信技术受电磁干扰和通信安全限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相对缓慢的情况,介绍了可支撑泛在物联的电力无线专网,根据电力新兴业务的通信需求,比较1.8 GHz和230 MHz TD-LTE系统的技术指标,选择前者作为工作频率构建无线专用网,并根据地形和通信需求设计了电力无线专网的建设方案。实测数据表明,任何1个基站发生故障后,信号覆盖率均能达到1 Mbit/s的要求,所建无线专网可为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
当前电力无线专网通信终端接入工勘过程通常采用人工记录和拍照方式记录工勘数据,导致后期工勘数据整理难度大,出错率高。为了提高工勘数据处理效率,文中以江苏电力无线专网建设为例,分析了电力业务需求特点,阐述了电力无线专网建设现状和终端接入工勘现状,设计了较为全面、实用的工勘测试体系,开发了对应的"易工勘"APP软件和后台数据管理系统。APP软件可以对工勘数据进行远程上传,而后台数据管理系统可以对工勘数据进行修改和删除等操作,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工勘过程的无纸化流程,推进了工勘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配电所远程实时监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供电质量,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专网的实时监测管理系统,系统包括三大部分,分别是数据采集终端DTU、GPRS和GSM信道、监测中心,其中通信通道采用先进的APN技术建立无线专网进行通信,从而保证了整个系统可靠,高效,安全的运行。经过数据通信测试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无线局域网的通信电源监控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通信电源监控系统功能要求和性能指标的基础上,以嵌入式S3C2440 AL芯片为基础,设计了由终端系统和中心服务器组成的通信电源监控系统。该系统的终端系统负责完成基站设备电压、电流及环境变量的数据采集,并利用嵌入式网关与因特网相连,并通过因特网将采集数据实时发送至中心服务器。中心服务器对各个基站设备进行集中管理,实现设备运行过程的远程监视及控制。硬件调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工作稳定可靠、控制简单方便,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以其优良的抗多径干扰、安全性和测量时间的精确性成为陆地无线测控网中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主要介绍在ITURAN测控网定位系统中上行定位链路中的直接序列扩频技术,并采用MATLAB对其性能进行了仿真试验,仿真的结果证明了直接序列扩频技术具有较强的抗多径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14.
无线网络监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无线网络监测,对利用无线路由器、LAN/LXI仪器设备、PC和笔记本无线网卡构建无线局域网监测系统的方法、无线路由器和笔记本无线网卡的设置过程进行了介绍,并以TDS3032B示波器和33220A函数/任意波形发生器为例,介绍了在LabVIEW开发环境下,利用仪器驱动、ActiveX容器控件和Microsoft ...  相似文献   

15.
目前配电网监测通信组网尚无成熟的模式。黄山市配电网监测所采用的无线通信自组网无需固定的基础设施,是通过路由/终端器节点多跳(multi hop)方式组成一种分布式无线数据通信网络,具有星型和网状的多跳级联拓扑结构,非常适合城市地理环境,适应城市发展所带来的配电网节点数量的增减。  相似文献   

16.
贺喜玲 《电源技术》2016,(3):723-724
利用TI公司的低功耗Zig Bee网络收发芯片CC2531,构建了基于IEEE802.15.4协议的通信网络电源控制系统。该系统以无线传感网为底层通信主体,以各种传感器为数据采集的载体,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电源控制体系,保证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运行结果证明,该方案Zig Bee芯片所具有的休眠功能极大地降低了系统的损耗,形成了控制灵活、成本低、功耗小的运行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前电能质量的优劣已成为体现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日益受到用户的高度关注,因此对电能质量的实时监测与管理成为电力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针对目前电网电能质量监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无线传感网技术和虚拟仪器技术构建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思想,对于提高电能质量、优化电网运行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节点部署和路由协议2个方面对风电机组无线监控系统进行构建。考虑到风电机组典型故障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性,提出了一种空间正四面体节点部署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所需部署的传感器节点数目。所提节点部署方案将正四面体理论运用到监控系统的节点部署中,着重对机舱的齿轮箱、发电机与传动轴进行监控部署;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经典LEACH路由协议的簇头选取方式进行改进,提出了适用于风电机组监控系统的路由算法。该算法综合考虑了节点剩余能量和节点之间的几何距离,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监控系统的信息传输能力并均衡利用节点能量、延长监控系统的使用寿命。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空间节点部署方案拓展了监控系统的监控能力,所提改进路由算法使监控系统的最佳工作时间延长了31.35%。  相似文献   

19.
基于无线技术的电能监控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之洋 《电子测量技术》2011,34(8):99-100,105
目前节能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业用电,在家庭用电、办公用电以及商业用电方面,相关的节能研究不是很多.通过自主研发电能监测装置及相关硬件,运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通过反复仿真和调试,研究建立了基于无线技术的电能监控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上位机对监测对象用电情况的实时监控和管理.该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居民小区、事业单位、商...  相似文献   

20.
继电保护设备及其二次回路的可靠运行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提升继电保护设备及其二次回路的运维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基于电力无线虚拟专网的继电保护智能移动运维管理系统进行设计,详细阐述了系统的架构设计、通信网络环境部署方式,并讨论了系统与继电保护统计分析及运行管理模块、状态检修辅助决策模块等系统模块数据的信息同步方法。系统通过智能化信息的采集、整理、交互和共享,实现了设备信息的移动化、无纸化和标准化管控,从而提升了现场运维工作的效率及便捷性,提高了运维工作的管理水平,对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该系统目前已在变电站成果试点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