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微娜 《中州煤炭》2019,(10):73-78,84
连片处理的关键技术就是一致性处理。然而,由于地震数据采集时间的大跨度和变化的采集方法,不同区块之间的能量、频率和相位存在不一致性,难以进行叠前时间偏移连片处理。因此,连片一致性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振幅、频率和相位的一致性处理。实际应用表明,根据不同区块原始数据特点,采用振幅均衡技术、球面扩散补偿方法和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方法,建立了适用于LG区块的连片振幅一致性处理流程,解决了研究区块不同三维工区间以及各区块内能量不均衡问题,提高了拼接带地震反射成像精度,准确落实地层的构造形态和接触关系,提高了区域整体三维地震解释精度及可靠性,提升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数据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淮南煤系地层地震物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淮南煤田的地质情况--煤系地层的分布和岩性特征,研究了煤系地层地震地质模型的制作方法与弹性测试,对地震物理模型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得出地震物理模型的地震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煤田地震物理模型技术的关键是低速煤层和裂隙带的模拟制作;煤系地层地震物理模型可以指导煤田地震勘探、认识煤田地震波场特征。  相似文献   

3.
综合物探方法在南盘江表层结构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南盘江表层结构调查为例 ,论述了综合物探方法在表层结构调查中的应用。利用陆地声纳法与微分电测深法 ,可有效地划分出低速带、降速带的厚度和速度 ,其结果与微地震测井成果吻合。  相似文献   

4.
采用三分量微测井技术调查地表岩性,可以获得纵、横波2种波场信息。描述了微测井资料采集,纵、横波波场分离处理以及初至时间的几何校正,计算出纵、横波速度,最后结合测区露头剖面对松散黄土岩性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纵、横波速度界面与地层界面对应良好,横波对岩性划分更为精细。  相似文献   

5.
王佐强  吴博 《西部探矿工程》2014,(5):125-128,132
"U"型向斜地层地震勘探方法技术的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主要原因在于相对于常规煤田地震勘探所涉及的地震地质条件更为复杂,无论是油田、煤田常规的地震勘探方法均都不能直接套用,山地大倾角的三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3D反射面的发散,增加反射面元道集同相叠加,及多反射界面形成的反射波的还原归位问题。而静校正技术和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正演模型入手,指出"U"型体反射波的特征、传播路径等。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存在静校正、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准确速度估计和偏移成像等处理难点。  相似文献   

6.
赵显宗 《西部探矿工程》2012,24(3):155-158,161
山区地形变化大,基岩裸露,山谷中多冲击物,地震施工困难,各种波干扰严重,记录质量较差,三维地震叠后时间偏移成像困难,为此进行了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处理。通过对比叠前、叠后时间偏移剖面,可以发现叠前时间偏移剖面能够较好地反映深层构造及大倾角地层情况,其信噪比较高,地震剖面同相轴连续性好,断点清晰,处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山区煤层气地震资料处理,尤其是构造准确成像一直是个难题。通过在山西某煤层气地震勘探中叠前数据优化、速度场准确建立、叠前时间偏移等处理模块实现及效果分析,诠释了在山区煤层气地震勘探中叠前时间偏移较叠后偏移其独特优势,说明了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是目前山区煤层气地震勘探构造偏移成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煤田构造断裂带叠前时间偏移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顾桥矿南一、南二采区内断裂带构造成像精度,对地震勘探三维叠前时间偏移成像进行了研究。经分析勘探区地质资料和原始地震资料,采用保幅处理的方法得到了高信噪比的叠前道集,将偏移后的共反射点道集反动校后多次迭代修改均方根速度,并由此建立了精确的均方根速度场,选取了合适偏移算法及多种偏移参数——偏移孔径、拉伸算子、反假频算子等,最终完成叠前时间偏移。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剖面与叠后时间偏移相比横向连续性明显增强,信噪比提高,并且偏移归位与钻孔揭露情况吻合程度高。叠前时间偏移特别适合煤矿复杂地质条件下断层构造相对密集的小地块三维地震资料处理。  相似文献   

9.
浅层地震资料具有目的反射层较浅,覆盖次数较低,地表干扰较强,信噪比与分辨率较低等特点,要获得高质量的浅层地震解释剖面一直是数据处理的一大难题。本文针对其难点,研究出一套以叠前组合去噪技术、自适应预测反褶积技术、各向异性动校正与高精度速度分析、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成像等关键技术为核心的处理方法,应用效果表明基于本套处理方法得出浅层地震解释剖面中断层的成像效果可以满足后期精细化地质解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陡倾角煤层勘探区的地震数据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煤层倾角变化范围30~60.的王家山矿区为例,选择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深度偏移及叠后时间偏移3种方法进行资料处理.实际处理结果表明:叠后时间偏移适用于地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的区域;叠前时间偏移能解决共反射点叠加的问题,不能解决地下绕射点与成像点不重合的问题,主要适用于地下速度横向变化不太复杂的地区;当地震地质条件非常复杂时,只有叠前深度偏移能够同时实现共反射点的叠加和绕射点的归位.  相似文献   

11.
针对淮南煤田的地质情况、煤系地层的分布和岩性特征,研究了煤系地层地震物理模型的制作方法,并进行了测试,对地震物理模型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得出地震物理模型的地震响应特征.利用地震数值模拟技术制作了淮南煤系地层地震数值模型,分析研究了不同充填物的孔洞地震响应变化的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煤田地震物理模型技术的关键是低速煤层和裂隙带的模拟制作;煤系地层地震物理模型作为指导煤田地震勘探,认识煤田地震波场特征有明显意义.地震探测可以检测孔洞,不同孔洞会引起地震波场绕射和反射特征的明显差异.由于目前国内外地震物理模实验主要还是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上,而在煤田勘探领域尚不多见,因此本次研究成果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汶小刚  金溪 《陕西煤炭》2012,31(3):74-75,73
厚黄土地震勘探采集技术是煤田地震勘探的一大难题,解决黄土塬地区的数据采集技术问题极具研究价值。通过工作实例从道距、最大炮检距、最大偏移距、覆盖次数的选择取得了一定成果,值得在类似地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山前带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大,SEAM山前带模型与我国四川盆地米仓大巴山地区的地质特点相似,采用了先进的建模和正演模拟方法。对SEAM模型的数据分析处理,采用山前带实际资料处理流程进行常规时间域预处理、叠前时间偏移。通过对处理得到的偏移剖面分析,验证了实际资料处理流程的适用性,并对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了分析,整理形成一套有效的适合模型处理的流程,得到了模型资料处理的结论与认识。  相似文献   

14.
复杂多变条件下浅层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跟彦 《陕西煤炭》2012,31(1):56-58
针对准格尔煤田南端矿区煤层埋深浅、地形复杂、厚黄土覆盖、地表障碍物稠密等不利于三维地震勘探的特点,采用小线距、小道距、高覆盖次数宽频带接收的常规三维观测系统和选择最佳的激发与接收位置的特殊三维观测系统的技术解决数据采集不全和资料不理想的地带,数据处理时采用折射波静校正、叠前三维地表一致性振幅解补偿、三维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和严细的三维切除处理等手段最大限度提高资料分辨率和浅层反射波的损失的问题。通过本次勘探进一步查明了测区内主要可采煤层的赋存形态和深度,新发现断层6条,查明了主要可采煤层风氧化带范围。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沁水盆地郑庄D区块山区煤层气三维地震勘探的成像品质,选择制约其成像品质的静校正、信噪比、偏移成像等关键处理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高精度静校正联合技术、叠前多域"递进"去噪技术、"渐进+迭代"偏移速度建模技术等适用于山区煤层气三维地震资料的配套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煤田地震勘探中常常碰到新生界底界面解释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其在地震剖面中的反映认识不一。古地表层由于长期遭受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距离古地表几十米的风化层内早已失去了原来基岩固有的特性,变得松散。因此,在地震勘探中古风化层表现为一个与新地层速度、密度相近的低速层,且由于基岩地质年代不同,岩性差异较大,受风化、氧化的程度也不同,故而形成了古风化层特有的地震面貌,风化严重的地层与古地层是很好的角度不整合关系,风化不严重的地层与古地层为角度不整合与平行不整合的混合反映。  相似文献   

17.
皖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含煤地层层序地层学研究对于深部煤炭资源预测至关重要。通过对两淮煤田典型钻孔剖面的层序地层分析与对比,根据区域不整合面及局部侵蚀不整合、生物带缺失、海侵方向及沉积体系转换面、分流河道下切谷冲刷面等识别出7个层序界面。根据这些界面,结合初始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将皖北地区石炭、二叠系划分为了6个三级层序和12个体系域。  相似文献   

18.
饶河清  李萍军  黄河  马丽 《金属矿山》2014,43(12):143-146
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宽方位角观测系统方位角、偏移距及满覆盖次数分布等特点,以地质构造发育、各向异性显著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萌城矿区某勘查区为例,对宽、窄方位角观测系统的勘探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窄方位角观测系统,宽方位角观测系统1次覆盖向满覆盖过渡快,野外数据采集时对地表障碍物变形观测易于实现;宽方位角观测系统大大提高了横向上的观测能力,有效扩展了观测方位角,使获得的地震数据更趋于全息三维,方位角分布更均匀;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应注重进行子波保真、远道动校正及速度分析,便于获得分辨率较高、构造成像清晰的地震数据;相对于窄方位角地震勘探,宽方位角地震勘探观测通常覆盖次数更高,但勘探成本较高。  相似文献   

19.
高密度宽方位处理是高精度地震勘探一体化技术,随着地震勘探精度要求的提高,应用宽方位地震勘探已经成为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宽方位数据采集相对于窄方位数据采集而言,具有能够提高波场采样率,提升目的层照明度,以及改善多次波衰减效果等优势。基于偏移距矢量片(Offset Vector Tile)处理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宽方位处理方法,能够提供振幅和方位信息保真的叠前道集,以及解决宽方位采集的各向异性问题,因此,对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包括OVT道集的抽取、数据规则化、OVT域叠前时间偏移以及方位各向异性校正等技术。通过对H地区高密度宽方位地震资料的应用效果分析,基于OVT域的处理,可以充分利用宽方位地震资料的优势,消除方位各向异性时差,使偏移剖面成像精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反射共偏移探测技术是依据反射波勘探原理,在单边排列分析基础上选定最佳偏移距,采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进行数据采集。通常在现场实际工作中,常用密集型双道共偏移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它在对地质体的连续追踪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