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轮毂电机独立驱动电动汽车电子差速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轮毂电机驱动和传统汽车的差速装置驱动进行比较分析.根据阿克曼汽车转向模型和各个轮毂电机独立可控,提出基于MATLAB/simulink搭建汽车理想状态下的转向仿真建模.仿真结果表明:Ackermann-Jeantand转向几何模型可以计算出给定方向盘角度下的各个车轮的实际速度,进而分别控制各个轮毂电机的转速实现电动汽车电子差速的目的,满足汽车低速转向的要求,对进一步研究电动汽车独立转向电子差速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复杂环境和非结构化地形,提出一种具有平衡摇臂的双功率流差速转向的履带车辆动力底盘.该履带车能够实现调节地隙、自适应路面、障碍物跨越、灵活的姿态调节和稳定的姿态保持以及轮履复合的设计要求.确定了具有差速转向机构的履带车辆的总体构型方案,根据驱动力和行驶阻力的平衡建立了行驶模型,根据履带车辆爬坡角度和爬坡速度,建立了爬坡时所需功率模型,以此为基础,确定了移动机器人爬坡时驱动电机最大功率与最大爬坡度和爬坡时的车速之间的关系,分析和计算了履带车辆直线行驶电机、转向行驶电机、摆臂调节电机的功率,推导出了转向时内外侧履带所受的转向阻力矩,并确定了车辆对质心总转向阻力矩.该研究成果为履带车辆的样机研制和试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3.
针对机器人寻找场地黑色中心区域的任务要求,研制一种四轮驱动全方位移动机器人.依据机器人所需的驱动力,计算驱动电机的功率,并对电机进行选型,分析机器人的转向性能,设计基于ATmega128单片机的控制系统.机器人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全方位移动机器人采用前、后轮逆相位转向时,运动稳定性较好,并能够准确地找到目标点.  相似文献   

4.
进行了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系统控制策略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基本助力控制算法及实现方法.确定了曲线性转矩助力特性,依据转向盘转动速度选择控制逻辑.目标转矩的控制采用专家PID调节器,使转矩调节更平稳,能有效地提高电机响应速度,使电机跟随性更好.仿真结果表明:控制策略在实际系统应用中具有良好效果,达到了系统的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采用单向电机和双离合器来作为助力源的新型电动助力转向系统(D-EPS)。首先建立了该系统的完整转向系统模型,然后进行了基于扭矩MAP图和PID控制方法的分析,最后通过软件仿真得出D-EPS系统的性能参数并相对传统EPS系统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D-EPS系统的助力性能和传统的EPS系统的助力性能相似,能够达到助力转向系统使用要求。新型助力转向系统(D-EPS)可以简化电机驱动电路,提高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双电机驱动的模型车控制系统,采用舵机实现转向及刹车,以Renesas H8/3048为控制核心,光电传感器收集路径信息,霍尔传感器检测电机转速.通过离散PID算法确定舵机角度及驱动电机速度.配合直角弯道算法,双电机驱动模型车转向灵活,能可靠、快速地通过直角弯道.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种双电机驱动的模型车控制系统,采用舵机实现转向及刹车,以RenesasH8/3048为控制核心,光电传感器收集路径信息,霍尔传感器检测电机转速.通过离散PID算法确定舵机角度及驱动电机速度.配合直角弯道算法,双电机驱动模型车转向灵活,能可靠、快速地通过直角弯道.  相似文献   

8.
EPS系统可根据转向需要控制助力电机工作,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转向特性及行驶安全性.采用32位定点DcsP芯片TMS320F2812为EPS的控制器,在进行控制器的硬件及软件设计的基础上,实现了数字PID控制策略.最后对所设计的控制器进行了台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控制器性能稳定,可满足助力转向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针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感应电机的力矩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问题,建立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数学模型,分析了在应用同步坐标系下的电流模型进行磁链观测时,电机转子电阻变化对力矩控制精度的影响。采用前馈反馈综合控制和电阻在线辨识的方法对感应电机的电流跟随速度和力矩控制精度进行改善。通过仿真表明,该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感应电机力矩控制的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10.
前轴载荷对电动客车EHPS系统的助力与节能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纯电动公交客车因前轴载荷变化所引起的液压助力特性与转向电机消耗功率的变化,提高转向轻便性和节能性,建立了纯电动公交客车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数学模型。基于AMESIM的仿真模型,研究了前轴载荷变化对转向性能的影响,设计了控制策略,满足了车辆对低速轻便性和节能性的要求。仿真结果证明了控制策略的合理性,为在纯电动客车上安装性能良好的EHPS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静液传动高速履带车辆转向参数匹配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静液传动履带车辆转向时外侧系统压力容易过高以及转向轨迹控制问题,基于双侧轮边液压驱动结构特点,提出了外侧马达采用压力、发动机转速双参数控制,内侧跟随外侧采用速度闭环控制的转向控制策略,对目标相对转向半径与方向盘转角、车速,马达排量与发动机转速、系统压力等参数进行了匹配。建立了整车转向仿真模型与实车实验系统。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控制策略能有效控制系统压力,参数匹配结果能满足转向控制要求,车辆按照目标相对转向半径实现了准确快速转向。  相似文献   

12.
针对汽车在紧急避障等工况下,驾驶员快速转方向盘时手感沉重问题,根据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用永磁同步电机调速,设计超前角弱磁控制方法。电机转速在基速以下时采用id=0控制,电机在高转速下用弱磁控制,并用Matlab/Simulink进行了系统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本弱磁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方向盘转矩,提高电机转速。  相似文献   

13.
简要地介绍了基于机器视觉导向的AGV两轮差速转向的原理和组成,并对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图像信息识别等AGV控制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一种采用模糊控制方法对AGV两轮差速转向进行控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模糊控制方法对两轮差速转向进行控制,样车运行过程稳定,路径跟踪可靠,控制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4.
针对电子差速控制器在使用时对直流无刷电机的转速精度控制不高、轮式机器人转向时的稳定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糊PID的电子差速控制策略,结合轮式机器人转向时转速的偏差和偏差的导数进行在线调节PID参数。对于模糊PID的电子差速控制系统,先设计出符合轮式机器人转向时控制系统的控制规则,再应用Matlab/Simulink对设计的系统进行电机转速、转矩波形的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相比于传统PID控制系统具有更高的精度以及更快的动态响应,能保证轮式移动机器人在转向状态下的平稳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某型无人机飞行控制地面仿真验证系统的需要,分析了其舵机控制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原理,利用Simulink工具箱建立了电传舵控系统的数学模型,对转速控制律和位置控制律进行了设计.对带有转速控制回路和未加转速控制回路的舵机控制系统以及加入扰动后的舵机控制系统分别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舵机控制系统动态性能及跟踪性能好,抗干扰能力强,能够满足某型无人机飞行控制的要求及飞行控制地面仿真验证系统的需要,为该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与两种不同转向控制策略相应的人-车闭环系统的运动特征,即通过给转向盘施加转向力矩或使转向盘转过一定角度来实施其转向的策略。仿真计算表明,当不足转向度小的汽车高速行驶时,驾驶员采用给转向盘施加转向力矩的控制策略具有更小的跟随误差,并且校正参数的变化范围也小得多,这说明采用此策略对车况的改变有更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理想转向传动比的汽车线控转向控制算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29自由度汽车动力学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保证汽车转向增益不变的理想传动比稳态控制策略,使线控转向汽车转向特性不受车速和方向盘转角变化的影响;提出了基于状态反馈的动态校正稳定性控制算法。仿真和驾驶模拟器实验表明,基于理想转向传动比的稳态控制策略保证了汽车转向增益不变,减轻了驾驶员的负担,适合于更多的驾驶人群;基于状态反馈的动态校正稳定性控制算法有效提高了汽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汽车EPS回正工况模糊PID控制及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转向盘回正时,存在回正不足和回正超调现象.为了增强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回正性能,建立了EPS系统动力学模型和汽车三自由度转向模型,设计了回正工况的模糊PID控制,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车试验.结果表明:对回正工况采用模糊PID控制后,30 km/h时的最终残留角为6°,得到改善,60 km/h时的“摆头”现象得到明显抑制,回正不足或回正超调控制得到改善;满足系统的回正性能,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能和驾驶手感.  相似文献   

19.
基于自动导航技术的小型履带拖拉机虚拟转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动导航系统主要以四轮拖拉机前轮转角和速度为控制和反馈变量,不能直接在小型履带拖拉机上进行改装。以小型履带拖拉机为研究对象,分析履带拖拉机的转向原理和控制机制,分析虚拟前轮转角和拖拉机的前进速度、转弯半径的关系,设计在履带驱动轮安装转速传感器,提出用平均单侧速度平均速度差表示两侧速度差的方法,将履带拖拉机的曲线转向过程分解为直线行驶和转向两个过程,通过对圆形目标路径进行转弯仿真,该方法效果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