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灰分添加实验得到不同灰分含量的焦炭,研究了灰分对焦炭溶损反应起始温度的影响。随着灰分的增加,焦炭的溶损反应起始温度逐渐降低,焦炭灰分由1.63%增加至20%时,溶损反应起始温度由941.6℃降低至927.7℃;Fe2O3、Ca O、Mg O对焦炭溶损反应起催化作用,而Si O2和Al2O3对焦炭溶损反应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比较了1 1种氧化物以添加和吸附两种方式负载到同种焦炭中对焦炭溶损反应作用的区别,并从催化作用、矿物质在焦炭中的分散方式和矿物质对焦炭显微结构作用三方面分析了导致作用不同的机理.同种矿物质无论以何种方式负载对炭的催化作用是相同的.吸附矿物质主要是均匀分散在焦炭表面,而添加矿物质则部分被炭基质包裹,两种方式提供的催化表面是不同的,添加到煤中的矿物质还可以通过对焦炭结构产生影响而导致对焦炭反应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彭城肥煤中添加不同比例的钢渣作为催化剂进行炼焦,考察焦炭的热性能,并运用XRD,SEM和液氮吸附等方法研究钢渣对焦炭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钢渣添加量的增加,焦炭溶损率增大,但存在一个饱和点,而焦炭反应后强度持续降低.添加量相同,钢渣粒度越小,焦炭反应性指数越大,且随着钢渣量的增加,焦炭灰分和硫分增加,但也存在饱和点;焦炭定向程度变差,环缩合程度有所降低;焦炭比表面积先增大而后减小.EDS研究显示,钢渣中含Fe,Ca等复合物以颗粒形式均匀分布在焦炭中,使得焦炭反应性增加,结构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4.
王福先  刘永新  梁英华 《煤化工》2007,35(2):16-19,23
结合焦炭在高炉内的降解过程,综述了近年来焦炭热性质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原料煤性质、煤中矿物质、高炉内矿物质、焦炭光学组织结构、焦炭气孔结构等,指出焦炭热性质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降低焦炭反应性和提高焦炭的反应后强度。  相似文献   

5.
为考察矿物质组成对焦炭性质的影响,对唐山中润日常生产所用9种炼焦煤的煤质、灰成分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配煤炼焦实验,探讨了单种炼焦煤的灰分组成对配合煤矿物质催化指数MMCI的影响,以及MMCI与焦炭冷态强度M40、M10和热性质CRI、CSR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MMCI数值高时,焦炭的CRI值高,CSR值较差,MMCI与焦炭的M40、M10值无明显关系;炼焦煤的灰分组成和工艺性质相对独立地影响焦炭质量。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炼焦煤的灰分和催化指数,通过小焦炉实验进行了焦炭的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的测定。结果表明,灰分催化指数对焦炭的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的影响显著。焦炭的反应性与灰分碱性催化指数呈正线性相关,焦炭的反应后强度与灰分碱性催化指数呈负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7.
焦炭热性能的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梅山焦炭反应性、反应后强度和配煤质量指标进行的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焦炭灰分、配煤挥发分和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是影响焦炭热性能的重要因素,而焦炭的冷强度M40和M10与焦炭热性能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影响焦炭质量的因素,其中原料煤性质是主要因素,此外炼焦条件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并分析了焦炭热态性能。结合经验理论和生产实际,提出要优化炼焦条件和配煤质量控制,尤其要重视灰分及矿物质组成检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石油焦的特性研究及配煤炼焦试验,考察其对配煤黏结性能及焦炭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石油焦会引起煤的黏结指数下降,加入石油焦配煤炼焦会降低焦炭灰分,提高焦炭硫分,降低焦炭冷强度,提高焦炭热强度。  相似文献   

10.
以钢渣为催化剂添加至焦煤中制备高反应性焦炭,研究碳溶反应温度对焦炭热态性能的影响及焦炭反应后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钢渣后,焦炭的反应性提高;随着碳溶反应温度的升高,焦炭的反应性呈线性增加,而反应后强度先缓慢降低然后迅速劣化;焦炭反应后的比表面积先增大而后减小。  相似文献   

11.
焦炭的质量主要取决于配合煤性质和工艺条件。配合煤的性质主要是结焦性、煤的粘结性对焦炭强度的影响较大;炼焦煤的性质影响焦炭的灰分、硫分等化学组成,影响焦炭强度。炼焦的工艺条件是水分、灰分、细度、堆密度等;结焦时间影响焦炭冷态、热态性能和显微特性。  相似文献   

12.
熊哲  邓伟  刘佳  汪雪棚  徐俊  江龙  苏胜  汪一  胡松  向军 《化工进展》2022,41(4):1802-1813
生物油在受热条件下极易结焦,结焦是影响生物油规模化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深入理解生物油受热结焦特性是实现生物油高效热转化利用的基础。本文从生物油热解过程的关键反应参数(温度、升温速率、气氛、压力、灰分)、生物油化学成分、生物油有机组分间交互作用、自由基反应特性等方面综述了生物油受热结焦特性相关研究进展,总结了反应参数对生物油热解结焦反应网络的影响,梳理了生物油各特征组分单独热解结焦及特征组分间交互作用对结焦特性的影响机制,并基于生物油结焦机理和焦炭的物化特性,总结了通过定向调控生物油结焦反应过程,将焦炭作为燃料和炭材料的潜在利用途径。最后,指出了明晰生物油受热结焦机理还需从生物油组分间交互作用机制和自由基反应机理的角度进一步探究。本文为实现生物油高效热转化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热性质及其检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焦炭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CSR)在模拟高炉内焦炭热性质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CRI和反应后热性质(PRTP)及其检测方法,指标包括溶损反应开始温度、溶损速率、等溶损率后强度、反应后热处理性和热处理后强度. 7种高炉用焦炭的CRI和CSR及CRI-PRTP的实验研究和分析显示,几种焦炭的反应初始温度有较大差别,最大相差44℃. 焦炭D的CSR为74.1,但较高的CSR主要是其低CRI造成的,用等溶损率后强度能够更好地评定焦炭抵抗溶损劣化的能力. 焦炭A的溶损-热处理后与等溶损率后强度相比,降低幅度达到了7.1%. 研究证明,用CRI-PRTP评定焦炭热性质可行.  相似文献   

14.
The influence of batch preparation on the properties of blast-furnace coke is considered for OAO Zapadno-Sibirskii Metallurgicheskii Kombinat. In particular, the influence of the batch composition and its preparation and heating conditions on the strength of blast-furnace coke is investigated. It is found that increasing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the batch from 7.3 to 12.6% impairs coke strength: M 10 changes from 7.8 to 9.4%.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is also reduced by increasing the ash content and reducing the piece size of K, OS, and KS coal.  相似文献   

15.
焦炭反应性与反应后强度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红梅 《煤化工》2007,35(3):57-59
为了很好地预测焦炭在高炉中的反应行为,对大量的焦炭进行了检测及数据的分析,说明焦炭反应性与反应后强度之间有良好的负相关性;对焦炭冷态强度与热态性能之间进行了对比,建议焦化企业在保证焦炭的冷态强度合格的同时,更要关注焦炭的热态性能指标;对影响焦炭反应性与反应后强度的反应温度、碱金属、钝化剂等因素进行了试验,指出在生产中应严格控制高炉操作温度,并在按国标方法测定时,加入一定浓度的碱类,以模拟高炉生产的实际过程。提出熄焦时采用一定浓度的硼砂溶液喷洒焦炭,可改善焦炭的热性能。  相似文献   

16.
焦炭热反应性和热强度是考核焦炭热性质的重要指标,其影响因素很多。结合生产实际,根据邯钢集团邯宝公司焦化厂从开工焦炭热性质的偏低、不稳定到达标、稳定积累的数据,从炼焦煤的质量和配煤结构2个方面对焦炭热反应性和热强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The processing of coal-enrichment waste with high moisture and ash content is considered. Existing methods—filtration and thermal drying—are very complex and energy-intensive and have considerable environmental impact. An alternative is adsorption on lignite coke produced in the Krasnoyarsk region by thermal oxidation. Termokoks-KS lignite coke, which is low in ash and sulfur, resembles activated charcoal in its absorption properties. Experiments show that, when mixed with coal wastes, it produces a fuel blend characterized by lower ash content, satisfactory friability, and high energy yields. An industrial technology for such conditioning of coal wastes is describ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