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现代电子技术》2019,(23):163-167
学生科研能力预测模型构建是大学生科研能力评价体系的关键问题,文中对机器学习新算法相关向量机进行改进,构建遗传算法优化的多核函数相关向量机(MK-RVM)学习算法,并基于该算法建立大学生科研能力预测新模型,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及可靠性。由实例分析结果可知,MK-RVM对大学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数(?)预测精度达到"好"级,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等级η预测准确率达到100%,较大程度优于其他三种BP神经网络算法。MK-RVM建立的大学生科研能力预测模型具有很好的稀疏性,致使模型具有出色的计算效率,算法运行时间远小于其他三种BP神经网络。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项目的管理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得到很大的重视,高校都在开展多种多样的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本文从管理和辅导角度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科研与创新实践项目,内容包括创新项目选题,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以及创新实践过程的心理辅导,最后介绍了我校在管理和辅导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项目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相似文献   

3.
电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国家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内涵。论文结合大连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总结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实践体会,包括大学生创新能力分析、创新题目的拟定、学生的遴选和立项实施过程等。同时,对师资队伍、激励措施,以及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关系等共性问题提出具体建议,供同行参考与交流。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大学生毕业数量不断增加、就业压力增大、专业技能差、创新能力差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差等现象,提出了一种计算思维培养模式,并进一步论述了该模式的含义和培养方法,旨在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培养模式的成功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乃至整体国民素质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21世纪社会对医学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在本科生时期培养创新型的科研思维、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及科研能力对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各大医学院校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借此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本人作为医学本科生创新课题的一成员,通过实践体会,深入探讨对本科生创新课题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形势下,如何切实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实践证明,科技竞赛是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助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有效载体。构建协同创新工作室,建立"辅导员+导师+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四维一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体系将成为培养与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自动化人才为目标,提出竞赛驱动的学、赛、研递进型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以"智能车"和"机器人足球"两大赛事为驱动力,通过将课堂的专业理论融会贯通,将学生在竞赛中培养的对科学问题的兴趣以及有理论支撑的实践能力延伸到科研项目中,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电子产品世界》2012,19(8):74-75
2012年7月25日,"2012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在上海交通大学落下帷幕。作为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中最具有影响力的赛事之一,英特尔杯嵌入式设计大赛重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动手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并对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实践,探索电子信息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毕业论文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目前大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状况,本文以“提高素质、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考虑到信息类大学生在未来就业岗位和个人发展方向所需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从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论文撰写能力以及演讲交流能力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培养信息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为了使大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教师必须激励他们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综合能力,并期待以此促进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0.
吉大仪电开放实验室一直探索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寻求适合工科类本科生的实践类教育方法,改变实验室只提供实验设备和场地的一贯模式,发挥实验老师、理论课教师与科研一线老师的各自优势,加入到开放实验室实践教育中,依托学生兴趣、竞争机制、交流平台、能力培训、实践创新等五维一体的模式下进行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经过5年的实践证明,逐步完成了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基于机器人竞赛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器人竞赛作为高技术对抗赛,涉及多领域的前沿技术集成,将成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平台.本文研究了基于机器人竞赛平台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机制和实践活动.分析了机器人竞赛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条件,并将带来竞争性学习机会,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育缺陷,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阐述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正确的引导,及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最后探讨了机器人竞赛对本科教育所产生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交流电机系统分析”是电气工程研究生的专业核心课。为了加强对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工程教育理念,将课程教学内容与电机研究前沿和热点有机结合。设计一系列科研能力训练工程项目——满足某些特定性能要求的交流电机及系统的仿真与设计,并在3轮教学中顺利实施。实践证明这种科研能力训练教学模式对培养和提高工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增强其团队合作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本文以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例,主要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教学内容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的展开要符合学生的创新心理机制,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来培养,探讨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科研平台是培养研究生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主要载体。建立具有实用价值的科研平台,对于专业硕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以燕山大学电子信息类控制工程领域为例,介绍了近几年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对科研平台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及成效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科研平台的运营与管理模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培养现阶段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经验进行了详细介绍和深入分析,科学的工作流程是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人才梯队是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稳定的科技创新基地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可靠的平台和资源。最后,提出了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我校自动化专业面向电力行业培养热控工程技术人员,有着鲜明的行业特色.我们在明确专业和行业工程实践能力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从突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路方法建设、培养方案建设和培养体系建设三方面,阐明了自动化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使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 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 培养目标, 也是社会实践对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近年来, 在劳动法课程教学中, 开展了基于学 生实践能力提高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实践结果表明:基于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 在对人才培养方 案进行审视的基础上, 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学生合作、共同探索来系统学习学科知识, 培养了学生的主动 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打下了坚 实的学科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电气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并从综合能力培养,基础课程教学和实验课程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科生培养方式及特点进行了概括与归纳。从分析可以看出,MIT注重拓宽学生专业基础,通过完善的实验室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些特点对于优化我国大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实例出发,阐述了本科生进行科研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科研活动中的观念转变、兴趣培养、知识储备、科研课题选定、工具软件使用以及外语水平等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IT创新型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IT创新人才的培养应从基础、专业和创新三个层次着手,并通过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明确的培养目标分阶段地培养,即通过通识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和综合提高阶段三个阶段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校企联合办学是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基础培养层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