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根据低码率图像编码的特点,对H.263测试模型(TMN5)的仿真程序TMN-2.0中的量化级和码率控制策略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合理的改进。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按照文章的方法进行码率控制可以取得更好的主观和客观质量。  相似文献   

2.
韦强  李晓辉 《微机发展》2005,15(9):139-140,144
利用视频信号的先验知识,对视频信号中不重要的区域进行粗编码,而对重要的区域进行精确的编码,可以提高视频编码的效率。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特性的视频编码速率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文中提出的方法能很好地反映图像的特性,有效地减少、避免缓冲区出现上、下溢,使输出码率趋于稳定。同时,重建视频信号的信噪比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
利用视频信号的先验知识,对视频信号中不重要的区域进行粗编码,而对重要的区域进行精确的编码,可以提高视频编码的效率.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特性的视频编码速率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文中提出的方法能很好地反映图像的特性,有效地减少、避免缓冲区出现上、下溢,使输出码率趋于稳定.同时,重建视频信号的信噪比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
利用ρ域的线性码率模型,提出了一种高效的线性视频编码码率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改进的帧级比特分配和宏块级码率控制两部分,并首先介绍了ρ域的线性码率模型;然后在图象层根据线性码率模型对帧的编码复杂度进行预测,并根据复杂度进行准确的帧级比特分配;在宏块级,则根据宏块特性,提出自适应的ρ域量化级选取算法,以用其准确控制比特数;最后提出完整的线性码率控制算法.实验证明,用该方法码率控制得非常准确,并可以将码率误差控制在2%以内,而且图象质量比TM5有了明显提高,在相同的目标码率下,其恢复图象的PSNR平均提高0.8~1.7dB.  相似文献   

5.
提出一种基于视觉特点的视频编码方法,利用人眼的视觉特征找出其中的聚焦点和聚焦块,并通过人类视觉特征计算各个非聚焦块的权值和聚焦块的权值,然后根据权值来确定各个运动补偿块以及码率分配。实验证明,该方法较大程度地改善了压缩效率,同时视频编码质量也没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基于人眼立体视觉特性的多视视频码率控制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卢山  孙军  王嘉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9,14(11):2396-2400
提出了一种基于人眼立体视觉特性的多视视频码率控制算法.引入了立体视觉质量的客观评价标准,并基于此推导出一种帧级目标码率分配方法,同时根据相邻宏块量化参数来调整当前宏块量化参数,以消除立体视频的块效应.仿真结果显示,采用本文算法的多视视频编码器,在取得更稳定的比特率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立体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7.
金钟  李晓辉 《微机发展》2002,12(6):15-18
分析了恒定速率视频编码转换缓冲区的状态,导出了编码转换缓冲区为防止解码器缓冲区下溢和上溢应满足的条件,建立了视频编码转换模型。并使用小波变换系数来表征图像特征,提出了基于图像特征的码率控制策略。模拟实验表明,该码率控制策略能有效地减少、避免缓冲器出现上、下溢的情况,使输出码率趋于稳定,提高了重建视频图像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8.
一种基于H.263的视频多描述编码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上传输图像与视频数据流所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信息包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发生丢失或过度延时, 从而造成解码信号的视觉质量严重下降。多描述编码旨在通过对同一个信息源编码成多个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比特流, 并在多个不同的信道上传输, 以改善不可靠信道上传输的图像与视频信号质量。提出了一种基于H. 263 的视频信号多描述编码方法, 实验结果显示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杨金  孙宇  孙世新 《计算机应用》2011,31(9):2457-2460
为H.264/AVC标准的可伸缩编码(SVC)扩展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层间码率控制算法。该算法提出了一个选择模型,通过当前层的前一帧或者前一层的当前帧来预测Inter帧所需比特数。首先,将码率—复杂度—量化因子(R-C-Q)模型引入可伸缩的视频编码;接着,使用一个已有的比例—积分—微分(PID)缓冲区控制器来根据缓冲区状态提供当前Inter帧的比特数估计;然后,为了在视频画面发生急剧变化时获得更为精确的估计,利用前一层中的当前帧所用实际比特数来进一步进行当前Inter帧比特数估计;最后,使用选择模型决定最终的预测比特数,并通过R-C-Q模型计算出量化因子(QP)。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推荐的JVT-043码率控制算法,所提出的算法可以在SVC的每层获得更加精确的实际输出比特率,保持缓冲区充盈度的稳定,同时减少跳帧和质量波动,提高整体编码质量。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恒定速率视频编码转换缓冲区的状态,导出了编码转换缓冲区为防止解码器缓冲区下溢和上溢应满足的条件,建立了视频编码转换模型.并使用小波变换系数来表征图像特性,提出了基于图像特征的码率控制策略.模拟实验表明,该码率控制策略能有效地减少、避免缓冲器出现上、下溢的情况,使输出码率趋于稳定,提高了重建视频图像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11.
引入能较好地反映视频图像运动特性的差分帧直方图(HOD)来预分配码率.对于运动较为平稳的序,提出了基于HOD的分段常数码率预分配算法.帧级码率预分配根据视频原始序列HOD的统计特性来决定;对于运动程度变化较大的序列,采用修正后的线性HOD模型来预分配码率.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H.264 JM76中的分配算法,该算法使得R-D性能平均提高0.35/dB,视频主观质量的下降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将数字视频序列可以看作是从模拟视频信号中抽样得到,帧间相关性过强是由于采样过密造成的;而帧间相关性太弱是由于采样频率太小造成的。本文从采样定理的角度提出变时长变速XYZ编码方案,得到很好的编码效果。  相似文献   

13.
罗圣敏 《计算机仿真》2010,27(5):359-362
H.264标准是最新的视频编码国际标准。与以前的视频压缩标准相比,H.264标准的编码可以实现高质量、低比特率的编码效果。但它的码率控制算法JVT-G017在帧级码率控制上存在不足,平均分配目标比特,线性预测目标平均绝对误差值(MAD),这导致了计算复杂度大和峰值信噪比低。对此,在JVT-G017算法基础上,对其画面组(GOP)层、帧层和基本单元层码率控制算法进行了优化改进,改进了分配目标比特数、初始量化参数(QP)和平均绝对误差值的计算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与JVT-H017算法相比,改进算法可以更精确地分配目标比特和控制码率,并能获得较高的峰值信噪比(PSNR)。  相似文献   

14.
15.
陈刚  戴礼荣  宋彦  赖伟 《计算机仿真》2007,24(1):101-106
为了在限定带宽下得到更好的编码效率和视频质量,在对现有的感兴趣区域(Regions Of Interest, ROI)可伸缩编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H.264框架下的灵活宏块排序 (Flexible Macroblock Ordering, FMO) 特性实现基于ROI的分层可伸缩编码方法.该方法通过改善低带宽下ROI优先编码传输方式及时空域码流分配方案,克服了现有的ROI编码方法带来的边界效应和运动错位现象,在增强视频的整体主观质量的同时提高了码流的可伸缩性.仿真和统计试验结果表明,在较低带宽下,所提出的方法在编码性能和主观视觉效果上有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基于Watson视觉模型的自适应视频水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基于Watson视觉模型的自适应视频水印,Watson视觉模型用于控制水印的嵌入强度。借助于该视觉模型,很容易权衡水印鲁棒性和感知透明性的关系。经过实验证实,该水印系统对常用的视频攻击(MPEG压缩、帧丢失、帧剪切、帧重排)是鲁棒的,同时具有感知透明性和实时性等特性。  相似文献   

17.
Wyner-Ziv视频编码通常利用反馈信道在解码端执行码率控制,造成解码复杂度很大,限制了其实际的应用.在分析与码率相关的特征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像素域Wyner-Ziv视频编码系统的码率控制算法.首先使用相关噪声模型分布参数估计运动量的大小,然后利用位平面的时间相关性确定解码当前位平面时编码端需要传送的初始码率,从而使解码反馈次数减小,降低解码复杂度.实验结果表明,文中算法在保证编码效率的同时使解码反馈请求次数减少到原解码端码率控制算法的30%左右.  相似文献   

18.
针对差错信道上的实时视频编码和传输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逐帧失真估计和码率控制的新型时域不等差错保护方案。该方案给出一种低复杂度逐帧传输失真估计模型,估计差错信道下的视频传输失真,结合码率控制算法,通过对编码量化参数的简单搜索,逐帧求出最优的压缩编码和信道保护策略。仿真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案相比,该方案不但延迟小、复杂度适中,而且能提高重建视频序列的平均质量,减少逐帧之间的质量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