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柱支承筒芯内模现浇空心楼盖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柱支承筒芯内模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楼盖和对比实心楼盖的有限元模型,确定了单元类型和网格划分方案,分别对柱支承筒芯内模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楼盖和对比实心楼盖运用ANSYS软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验证了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并将柱支承筒芯内模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果(应力、挠度)与对比实心楼盖相应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了柱支承筒芯内模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变形特征,内力分布规律,可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柱支承筒芯内模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楼盖和对比实心楼盖的有限元模型,确定了单元类型和网格划分方案,分别对柱支承筒芯内模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楼盖和对比实心楼盖运用ANSYS软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验证了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并将柱支承筒芯内模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果(应力、挠度)与对比实心楼盖相应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了柱支承筒芯内模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变形特征,内力分布规律,可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结构空间约束导致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梁跨中受弯承载力超强的机制,以楼盖梁在结构中的空间位置和配筋率为变量,设计12根上部架立筋不伸入支座的楼盖梁试件并开展跨中受弯静力试验,并基于建立经典混凝土理论的试验方法进行了4根简支梁对比试验。对梁试件破坏形态、承载力、变形能力、轴向伸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楼盖梁试件承载力与按受弯构件计算承载力之比为1.57~2.77,与相应矩形简支梁试件和T形简支梁试件承载力相比均有较大提高,超强程度与配筋率成反比;与简支梁试件相比,楼盖梁试件跨中截面破坏形态未因轴压力而发生显著改变,但楼盖梁试件延性降低;楼盖梁试件轴向伸长随挠度的增大而增大。将楼盖梁视为压弯构件,提出根据楼盖梁试验峰值荷载确定相应轴力和弯矩的方法。计算结果表明,楼盖梁试件跨中截面压弯状态弯矩与受弯状态弯矩的比值为1.28~2.19。楼盖梁试件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楼盖梁截面包含的楼板范围增大,轴力沿梁跨分布趋于均匀。  相似文献   

4.
为了得到混凝土空心楼盖实心区域宽度的最佳取值范围,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混凝土空心楼盖进行模拟.对两组模型弹塑性计算所得的竖向位移进行对比,分析了混凝土空心楼盖的受力规律和变形特征,得出实心区域与空心管同向时宽度宜取板跨的1/13~1/14,与空心管垂直时宽度宜取板跨的1/14~1/18.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连续双向板力矩分配法的一般原则及有关计算公式和系数表,并对公式给予证导和对系数表作了验算示例,由此指出斯氏书中有些公式在引用时未能纠正原著的排印错误,以及例题中在选取系数时的个别错误。同时还指出,该书中绘示的连续板跨中和支座弯矩图形的原则性错误,因这时扭矩对切开板带在承受分配的横向荷载下跨中弯矩的减小影响,较对简支板时小很多。这是与梁构件根本不同的,即这时支座弯矩平均值(绝对值)加跨中弯矩应大于简支板的跨中弯矩。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柱支承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中无粘结筋应力增长规律及弯矩调幅设计方法,采用ABAQUS大型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柱支承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将双向板划分为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分别考察了综合配筋指标和非预应力筋屈服强度对无粘结筋应力增量及支座控制截面弯矩调幅系数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在综合配筋指标和预应力度一定的条件下,正常使用阶段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无粘结筋应力增量随非预应力筋屈服强度的提高而增大,而支座控制截面的弯矩调幅系数随非预应力筋屈服强度的提高而减小。建立了以综合配筋指标和非预应力筋屈服强度为自变量的柱支承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中无粘结筋应力增量和弯矩调幅系数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现行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钢筋混凝土梁、板的调幅法中第一内支座的弯矩系数。并提出了按钢筋用量最少时,计算三至五跨等跨连续梁承受均布荷载时,第一内支座弯矩系数的计算图表及推导出的计算式。供设计时使用,用本文方法,钢筋比现行计算少。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大跨双向混凝土现浇空心楼盖的变形控制与工程应用,结合实际工程需要,提出在桂上板带梁施加预应力的方法.通过有限元分析,解决大跨现浇空心楼盖结构变形控制问题,其结论可供进一步推广应用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按工业建筑中常用的楼面结构参数设计了楼盖的振动模型,并按楼面结构特点确定了激励作用点.分析了梁板单元划分大小、激励频率分辨率对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影响,确定了相应的计算方法.最终得到了激励分别作用在横向主梁、纵向主梁和次梁跨中时的楼面传递系数,计算出激励作用在非梁中对传递系数的修正系数为1.44.  相似文献   

10.
在均布荷载作用下,利用双向板跨中互相垂直(宽度均为1m)的板带及双向板跨度中心点挠度相等的条件以及结构力学中的弯矩分配法,提出了对不等跨连续双向板的弯矩及配筋的理论计算方法.并利用双向板跨中挠度计算公式以及不等跨连续双向板的支座负弯矩和跨中正弯矩的计算公式,同常规的双向板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笔者所论述的计算方法符合实际受力情况,且计算准确,速度快,适用于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11.
当主梁与柱的线刚度比大于某定值(3、4或5)时,混凝土整体式肋形结构中的主梁可简化为以柱为铰支座的多跨连续梁进行内力计算.对连续梁和框架两种不同的计算模型,分别计算了在不同的梁柱线刚度比k情况下控制截面的内力,得到了不同跨数、不同荷载布置下的k~β曲线.经比较分析认为:当k≥4时,主梁可简化成连续梁计算,此时两种计算模型控制截面内力的误差β均小于10%.本研究成果为肋形结构中主梁计算模型的简化问题作了详尽的说明.  相似文献   

12.
由于侧向约束对超静定结构中预压力的传递以及二次内力产生的影响,有侧向约束的框架梁或连续刚构桥的预应力次内力计算比无侧向约束的连续梁次内力计算更为复杂.文中提出一种计算思路,把预加力分解为侧向约束引起的作用在柱上的预压力损失及作用在梁上有效预压力,结合等效弹簧模型及简化结构计算侧向约束预压力损失引起的次内力,利用约束次弯矩法计算有效预压力引起的次内力,然后进行叠加计算总次内力影响.通过实例分析了有侧向约束对框架结构二次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影响随着梁柱刚度比减小而增大,忽略侧向约束预压力损失引起的附加二次内力影响是不合理也不安全的,文中方法能够满足工程实际中的精度要求,有助于预应力框架结构的设计和内力分析.  相似文献   

13.
提出以多跨连续梁为单元参与力矩分配法的设想,导出了任意跨连续梁的杆端转动刚度和结点处弯矩传递系数的递推计算式,使得设想能够实施.改变了传统力矩分配法的渐近解法,只需一次性分配就可求得精确解.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比分析实复式与空复式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的抗震性能,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实复式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进行了模拟,并与实测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通过建立空复式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模型,完成了实复式及空复式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实复式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的延性系数、耗能能力、强度退化和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指标均优于空复式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改善强梁弱柱式结构的抗震性能,通过四榀柱配有矩形螺旋箍筋的钢筋混凝土单元框架模型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柱配有单向及复合螺旋箍筋,且轴压比及剪跨比都较大的“强梁弱柱”型框架结构,在强度、刚度、延性及耗能等方面的性能进行了探讨。在理论上对Gibson单分量模型进行了一定扩展并考虑了塑性区的影响,编制了电算程序,对试验模型进行了弹塑性全过程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6.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的简化计算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刚度、面积等效的原则,介绍了将跨度近似相等的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转化为等厚度实心楼板的计算理论的推导过程;并通过工程实例进行比较分析,证明现浇空心板较传统梁板体系更为经济。  相似文献   

17.
在实际火灾中,结构中的柱子可能受到轴力和不同分布模式弯矩的共同作用。弯矩分布模式的不同将导致柱的抗火性能产生一定差异。考虑结构中柱的实际受力状态,建立了ISO-834标准升温条件下四面受火约束PEC柱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不同轴向约束刚度比、荷载比和偏心率等参数情况下弯矩分布模式对约束PEC柱抗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荷载比和偏心率较小时,不同的弯矩分布模式对PEC柱的变形特征和轴力变化系数影响不大;随着荷载比和偏心率的增大,对弯矩分布模式的影响变大。在其他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均匀弯矩分布模式下柱的耐火极限最短;三角形弯矩分布模式和异号弯矩分布模式下PEC柱耐火极限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无梁楼盖结构体系的原理、边支承空心楼盖设计原理、刚度计算等方面的问题.依据规程CECS175[1]“当空心楼板顺筒、横筒两个方向的弹性刚度相差不超过10%时,可忽略楼板的各向异性,取与普通实心楼盖相同的内力分析方法”的规定,对边支承楼盖设计在PKPM软件中的实现进行了分析探索,提出了可以在PKPM软件中将空心板按等厚实心板计算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并绘制相关表格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中组合框架梁正弯矩区截面抗弯刚度增大系数的变化范围和负弯矩区楼板翼缘有效宽度范围内钢筋对梁截面惯性矩的增大效果,对受力状态与组合框架梁负弯矩区长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变刚度组合框架梁刚度增大系数的计算方法,探讨了各种因素对混合结构中组合框架梁刚度增大系数的影响,并给出了混合结构设计时框架梁刚度增大系数的取值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