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重庆建筑》2007,(9):59-60
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建设再推新举措,在编制的《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中首次规划“主体功能区”。  相似文献   

2.
武汉城市圈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城市圈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基于对武汉城市圈中小企业融资情况的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武汉城市圈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成因。进一步地,从金融机构、政府与中小企业等角度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周维思 《中州建设》2013,(11):62-63
武汉城市圈目前所呈现的“一城独大”且城市间缺乏有机分工与合作的结构性问题制约了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对于网络城市结构的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武汉城市圈的特征,总结并提出适宜武汉城市圈发展的空间战略结构,使得圈内城市能够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至此,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正式拉开序幕。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武  相似文献   

5.
丁海婷  赵康宁 《山西建筑》2023,(7):31-33+38
第四次工业革命推动技术进步,并促进了智慧城市的诞生。在物联网、大数据、AI等智慧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应用已经快速地植入了人们的生活。在充分了解智慧城市本质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智慧产业、智慧设施以及智慧管理这三类评价成分来对武汉城市圈内九个城市的智慧水平、相互间的引力以及各自发展潜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九个城市的智慧城市综合质量结果上看,2015年—2020年武汉市的智慧建设水平与其他城市差距增大,首位效应逐渐明显;武汉智慧城市圈的相互联系强度呈现单中心发射状分布,武汉作为中心极核与周围联系强度最紧密;各城市智慧潜力水平以武汉为中心呈现圈层逐渐递减趋势。基于研究结果,未来武汉智慧城市圈在现有的网络结构背景下,将武汉作为第一阶梯,发挥带动作用,并统筹各阶梯城市之间相互协调,稳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城市首位指数与位序——规模理论,分析武汉城市圈的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特点,发现武汉城市圈城市首位度很高,中间等级城市数量少,等级规模结构不合理;运用空间相互引力模型测算城市圈内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比较区域间经济联系强度,发现武汉城市圈主要经济联系方向为武汉与东部三个城市及孝感;最后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应从发展副中心城市,以中心城市和相邻城市为依托发展小城镇群和加快城镇化、丰富城市群等级规模等方面着手,更好地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有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武汉城市圈已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阐述了武汉城市圈中的武鄂黄城市发展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发展和扩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设计了能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特色空间形态,并提出构建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措施.  相似文献   

8.
武汉城市圈小城镇发展的路径选择与规划模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跃平  陈韦 《规划师》2010,26(7):71-75
武汉城市圈小城镇发展的不足已成为城市圈整体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而传统的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规划引导模式又不适应其小城镇的发展实际。研究结合武汉城市圈的城市群发展特征和区域经济地理特点,分析未来一段时期内小城镇发展的主要路径,梳理近年来与武汉城市圈小城镇发展有关的规划创新方法,归纳并提出城市带动、城镇互动、城乡联动、区域导控4个新的小城镇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9.
武汉都市圈以武汉市为核心,包括以武汉市为圆心,半径为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成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省辖城市。大冶等7个县级城市和15个县。从城市圈内部结构体系看,为中心城市——城市——城镇——集镇。中心城市有较高的空间集聚性。  相似文献   

10.
11.
“一城独大”且城市间缺乏有机分工与合作已成为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本文基于对国际学术界流行的“网络城市”理念的剖析以及“单中心区域”与“网络城市”的比较,提出以“网络城市”的概念模式优化武汉城市圈的空间格局,并从“培育基于互补合作的节点城市”、“形成重要产业廊道”、“加强城市双向水平联系”、“构建基于整体优化的协调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都市圈是实现大城市功能疏解与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地域层次。文章基于大城市地域的圈层结构特征及聚散规律,分析武汉城市圈三个圈层间人口、经济与城镇空间集聚与扩散的特征,揭示其发展阶段及未来关注重点。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正从向心集聚阶段向整体集聚与近域扩散阶段过渡,尽管极化效应依然突出,但核心圈层的扩散效应已经凸显,圈层间的差异不断缩小。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圈层聚散规律视角下武汉城市圈的引导策略:核心圈层要吸聚外部资源、疏解非核心功能;紧密圈层强调跨界功能协同、交通一体化疏导与专业性综合新城吸纳;外围圈层要培育次级增长极、集聚发展特色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
聂光荣  孙伟  李江卫  黄涛 《城市勘测》2010,(4):83-85,89
本文详细介绍了武汉城市圈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潜江基准站建设过程及建设完成后的各项测试方法和结果,对建站技术特点和创新进行了概括,最后简略阐述了系统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4.
武汉城市圈是一个发展中的城市群,其目标设计和规划部署都应当注意其阶段性特征.在武汉城市圈的规划工作中,需要把握其发展的阶段性,提出适应其发展阶段的空间调控策略,建立适应其空间发展重点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5.
陈明 《规划师》2012,28(7):5-10
我国城镇化在高速推进中,质量问题引人关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对我国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和研究对象、质量评价模型展开研究,总结提高我国城镇化质量的主要措施,即除了需要健全城镇体系、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外,还需要解决制约乡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推动城乡全面的统筹和协调,展开劳动力资源的"二次开发",提高农民工向市民转化的能力,发挥各地根植性优势,走特色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通过改进城市断裂点理论并运用公式,以武汉城市圈为例选取涉及各城市综合实力的25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得到每个城市的综合得分,用以测算各城市断裂点位置,得到该城市圈中心城市武汉市的实际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17.
结合复杂科学管理的整体观理论,分析了武汉1+8城市圈原有空间结构的弊端,从分析问题的新视角、非加和定律和效用最大化定律三方面,探讨了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的合理化构成,有利于促进武汉城市圈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武汉近郊区规划管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之凌  汪云  夏巍 《规划师》2013,(9):94-98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对城乡规划管控提出新的要求。在特大城市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紧邻主城的近郊区是矛盾与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也是对特大城市未来空间结构产生最大影响的区域,亟待建立一套完善的规划管控体系予以有效引导。研究以武汉为例,从构建城镇空间发展整体格局,确立"两线三区"空间管控模式,完善集中发展区规划管控体系,建立生态框架区域管控制度保障,形成规划管理"一张图"平台等,探索"图""底"规划编制同步、规划与政策跟进同步的特大城市近郊区规划管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郑洁 《建筑知识》2014,(3):121-121,126
武汉已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新形势下的武汉如何实践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推动中部崛起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通过深入解读新型城镇化内涵和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提出一系列对武汉新型城镇化建设行之有效的举措。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地方标准《武汉城市圈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6月26日通过由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持召开的专家评审会。来自重庆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武汉市建筑设计院、中南建筑设计院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参加了评审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