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志伟 《新建筑》2011,(6):121-123
建筑作为建筑师与大众之间的物化形式,目前正出现游戏化的趋势。从解读伽达默尔的游戏概念出发,通过探讨游戏与建筑艺术之间的关联,辨析在当代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下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建筑设计和建筑存在方式及价值意义进行了思考,试图为正确把握当前建筑理论提供路径。  相似文献   

2.
陈悦  李亮聪 《时代建筑》2015,(2):95-99,94
文章探讨了在中国兴建现代独户住宅的特殊性,以及建筑师、开发商和终端用户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并通过回溯"聚舍"的兴建背景及香港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之前的作品,思考如果中国建筑师被剥夺了在独户住宅实验其建筑概念的机会,中国建筑的未来要建基何处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李彦伯 《建筑师》2014,(3):92-99
对于建筑师作品有深度的品读需要穿过其形式表象,了解建筑师的思想及具体作品的生发过程。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的建筑设计传达了强烈的关于空间的哲学思考,本文拟通过分析其设计的思想主张、策略原型以及关于空间的哲思,呈现与建筑形式表象无关的建筑师个人思考文本,并尝试探寻自然、社会、文化对建筑师及其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建筑形式作为社会形势的载体符号,能够棱角分明地刻画出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变化。该文通过考证武汉大学老斋舍建造之初的社会形势,在语用学的视野下,重新审视老斋舍从形式上表达的在20世纪30年代的背景下,建筑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及传承方式,探求其在建筑创作上对民族符号运用的思维路径,从而得出当代中国建筑民族性符号表达所需要的"形"与"神"的经典性原则和"物"与"我"的关联性原则,以期为我国民族性符号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作为建构的最基本方式,"连接"赋予建筑最真实的魅力,是建筑生成的必然途径。在建造中精心组织和设计连接工艺,掌握其难点和局限所在,促成材料的巧妙连接,是建筑师不懈追求的目标之一。本文关注建筑设计中基于工艺局限性的"连接"问题,探讨建筑师为克服工艺局限性所采取的精彩的连接设计方法及其中所蕴含的对建筑形成及其表现的深刻思考,从而引导建筑设计回归建造的逻辑与本源。  相似文献   

6.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发生大地震后,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等人在灾区开展了以"大家的家"为名的集会所项目建设。本文目的就是从历史视角上重新审视"大家的家"的建设过程。通过详细解剖分析"大家的家"的各种实地建筑以及建筑师伊东丰雄的言论,将建筑师与使用者(众人)视为对立存在的思考形式与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建筑界发生的"民众争论、传统争论"视为同类,加以检讨论证。同时,针对当前公众参与型的建设项目,本文认为非常有必要摒弃"否定神学"式的思考形式,有必要将建筑使用者重新定位为一个建筑设计过程中具体存在的一个要素,并且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协力合作的对象。  相似文献   

7.
邓璐 《建筑师》2009,(4):58-70
建筑作品通常是建筑师思想及主张的传达,在其复杂的空间及形式下隐藏的是建筑师的理性思维逻辑。本文试图以西泽立卫设计的Weekend House为线索,通过理性的分析展开对建筑深层次的理解.进而揭示出西泽立卫的建筑思想.即其在建筑设计中传达的日本传统精神,对传统模数的继承与创新.建筑平面及空间之间的缜密关系.并剖析出西泽在精确简洁的建筑空间形式背后所展现出的复杂抽象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8.
拉菲尔·莫内欧关于建筑本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放  竺越 《建筑师》2008,(5):41-50,59
本文针对当前设计的一种倾向——建筑设计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而忽视人们现实生活的需求.反思建筑师应该承担的社会职责。西班牙著名建筑师拉菲尔莫内欧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获得了国际建筑界的广泛赞誉。对于他而言.正是建筑的本质内容决定了一个建筑在现实中扮演的角色.同时也决定了一个建筑师的社会职责。因此,在此对其关于建筑本质的思考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9.
宋敏 《华中建筑》2015,(1):103-106
高密度是"紧缩城市"的主要城市空间形式,对空间的高强度利用一方面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拥挤"和"紧张"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建筑师则不可避免地需要面临高密度城市环境下的建筑设计难题;对应高密度城市空间所产生的城市问题,该文以建筑学的视角,从建筑面积、建筑灰空间、建筑功能、绿色生态以及建筑交通五个方面探讨了建筑设计的补偿方式,通过对实际案例实践的总结,提出了增加人均建筑面积、灰空间过渡、多元叠加建筑功能、立体化绿色生态空间、城市化驳接建筑交通空间等建筑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变化和突破是每个新建筑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本文重点记录了四位优秀建筑师在中国近期新建的美术馆建筑,通过对每个美术馆建筑的实地调研和总结分析,思考和分析了这些新建建筑在每位建筑师一贯坚持不变、继承的设计理念中,所发生的新变化和新突破揭示了每位建筑师作品里"不变"与"变"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于2013年完成的越南胡志明市PCC设计生产中心,是建筑设计与"生产空间形象"时代全球生产链重组的一次遭遇。文章聚焦于项目设计过程中建筑师所面对的两个挑战:一是建筑学素来尊崇的场所精神及恒久性与全球资本不可避免的流动性之间的矛盾;二是建筑师一贯秉持的社会公正与现实条件之间的矛盾。最终,建筑师通过具有开放性的模数式建构谨慎地化解了"恒久性"和"流动性"的矛盾,并通过"绿色建筑"概念的可视化策略,为改善劳动的生产环境做出了实质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储光 《山西建筑》2009,35(19):25-26
阐述了传媒的含义,深入探讨了建筑的视觉化和游戏化,指出在当代传媒的影响下,建筑成为视觉文化的物化形式,成为建筑师与大众之间的媒介,当代传媒影响着建筑师对建筑设计和建筑存在方式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李艺洋  石坚韧 《安徽建筑》2009,16(6):132-134
通过对建筑师培养所需因素的分析,探索了培养国际化建筑师所需要的基本模式和方法。以往届世博会和上海世博会为例,阐述了世博会场馆的建筑设计项目为建筑师培养所提供的国际化平台和条件,并分析了历届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思路与手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世博会建筑对中国建筑师培养、成长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力,最终提出了对中国建筑学教育及建筑师培养途径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得州骑警”与“九宫格”练习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雷 《建筑师》2007,(4):40-49
在现代建筑设计和教学思想的发展中,20世纪50年代的"得州骑警"重新回顾现代建筑空间形式的基础,探索系统的教授现代建筑的方法,形成了以"九宫格"练习为代表的,现代建筑设计与教学的新的学科规训基础。在"得州骑警"对现代建筑设计与教学的研究中,20世纪20年代的"多米诺"结构和"空间构成"这两个现代建筑的重要图式为其界定了办学背景,以柯林·罗为代表的战后形式主义研究则展开了对单纯功能主义设计方法的批判。在这些基础上,相继在画家斯路茨基和建筑师海杜克等人的工作室中,逐渐由抽象形式到具体建造,发展出"九宫格"练习,和一套"装配部件"式的设计方法,并与"建筑分析"练习、"方盒子"练习等一起,开辟了战后现代建筑设计与教学的一个重要源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钱方自述     
<正>一点想法建筑师是以行业专家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巧、以社会公正和公平维护者的诚信与责任感为本,构建人、建筑与环境各要素间"关系"的协调者。因此,建筑学也是"关系"的学问。建筑师在约定的规则(约束)之下,做通过物质手段达成精神愉悦的视觉"游戏"。建筑作为符号的意旨结构,具有诗性的特质,由此激发了建筑师们前仆后继地进行形式上的格式塔实践。建筑设计是对空间不确定性的预设和包容,这种不确定性是由生活方式的本质引发。建筑师沉迷  相似文献   

16.
张煦 《华中建筑》2024,(3):17-19
该文简要分析了桢文彦“奥”的建筑的建筑设计思想理论,阐述了“奥”的建筑空间的向心性、内向性和水平向度的层次性特点,说明了其所带来的空间感知上的层次感、深邃感和领域感。在此基础上,该文进一步简述了日本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与“奥”的空间的一致性。分析桢文彦先生“奥”的建筑的理论,借鉴其挖掘本国文化传统与内涵运用于建筑空间设计的方法,对中国建筑师挖掘中国思想与文化传统并将其运用到当代中国建筑设计中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煜 《南方建筑》2010,(5):14-16
绿色建筑是当今建筑领域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目前,国内外已经相继建立了一批绿色评价建筑工具;然而,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显示,现有工具的使用对象大多为能源、材料、水、空气质量等领域专家,对建筑师开展绿色建筑设计并未起到直接的决策支持作用。本文在分析绿色建筑评价及决策支持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建筑师设计语言及思维特征"以及"绿色建筑设计决策特征"两方面,探讨了建筑师对绿色建筑设计决策支持工具的需求,提出了面向建筑师建立成套绿色建筑设计决策支持工具的思考,并结合主要设计阶段,对相关工具的形式及功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中旭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有无建筑工作室室主任青年建筑师是任何一个时代社会上都最富有朝气,最富有生命力的建筑师群体,敢于冲破世俗观念,执着追求"乌托邦"式的建筑理想。青年激进不在于一味反传统和拥抱超前的技术文明,而在于在时代发展脉搏中努力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回归人性,通过强烈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实践向社会发声。建筑实践成为我们介入社会事件的连接点。时代我们处在怎样的一个时代?这是一个信息化和全球化加速,各种思潮交叠碰撞,多元建筑思想共存时代。这是一个一切价值需要重估,确定性终结和秩序共存的时代。建筑的公共性和社会性使其承担起了时代的精神,只有基于时代思考的建筑创新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这是一个现代主义建筑需要继续修正的时代,尤其对于中国正在盲目地大批量地千篇一律的城  相似文献   

19.
《新建筑》2016,(1)
介绍了建筑学中"类型"概念的由来、德·昆西对"类型"的经典定义,以及诸多著名现代理论家和建筑师的解释,力求完整、系统地诠释"类型";进一步挖掘"类型"定义中所体现出的"主客体二元性"的源头,由此引申出它与"形式"之间关系的探讨。这两个方面属于本体论研究的范畴。最后,从建筑形式创造的角度出发,阐明了"类型"对建筑设计的意义,由此也表明了其被引入建筑学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包豪斯创立至今(2019)已达百年,历久弥新的包豪斯精神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建筑师的建筑实践。近年来,以董功、华黎、张珂、李虎、庄慎等人为代表,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独立建筑师及其建筑作品受到国内外建筑界广泛关注,他们在当代中国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面对建筑创作与社会现实的交织,求索于田野阡陌与城市街区,在建筑设计理念、人—建筑—环境的关系、空间情境、材料运用、建构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轻"建筑实践与探索,呈现出属于当前时代的包豪斯精神映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