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氰化提金工艺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直到现在仍是普遍采用的主要提金工艺,但是其贫液含剧毒氰化物(200~1500毫克/升),直接排放污染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为克服上述工艺的不足,提出了贫液返回工艺(即贫液不外排而直接返回到氰化浸出槽循环)见图1.但此法并没有被广泛采用,据称,其主要原因是“贫液中积累起来的杂质组份对氰化浸出率有坏的影响”,事实说明不完全是这样.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含砷锑金精矿砷、锑含量高难处理,直接氰化金浸出率低等问题,进行了提高金氰化回收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碱浸预处理—两段焙烧—焙砂再磨—氰化浸出工艺,在最佳试验条件下,获得金浸出率90.23%的较好指标,较直接氰化金浸出率提高57.46百分点,较金精矿直接两段焙烧后再磨氰化提高5.26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遂昌金矿在对一批高铜铅锌金精矿直接采用氰化浸出时,重金属含量持续偏高,导致置换率下降,最低时只有12.66%,一度造成整个氰化系统瘫痪。采用预先沉积铅-高氰高碱置换-酸化除铜-酸化废液调浆返回浸出的工艺,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难题。从理论上对该工艺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含砷、锑难处理金精矿提金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某含砷、锑金精矿直接氰化金浸出率仅42.79%,采用常规焙烧—氰化工艺金浸出率仅48.22%,而采用碱浸—两段焙烧—磨矿—氰化工艺金浸出率达到了86.3%。同时锑脱除率达到了96.6%,也可作为产品外售。  相似文献   

5.
新疆哈图金矿矿石易浮选,难氰化浸出。金精矿直接氰化试验金浸出率仅为50%。采用细菌氧化-氰化提金工艺,金浸出率达到97.12%,试验指标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采用生物预氧化—氰化炭浸工艺从广西某高砷高硫难处理金精矿中提取金,考察了矿浆浓度、体系pH、氧化时间、溶氧量对金浸出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生物预氧化—氰化炭浸工艺,金浸出率由直接氰化浸出时的16.35%提高到77.78%,浸出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某高砷、高碳、贫硫、微细粒难浸型金精矿直接氰化浸出金的浸出率仅为42%左右。采用"生物预氧化—氰化浸出"工艺,金浸出率达到96.3%,采用"中温中压预氧化—三段氰化浸出"工艺,金浸出率达到99.66%。并对生物氧化、热压氧化、焙烧氧化3种预处理工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热压氧化、焙烧氧化相比较,细菌氧化工艺投资少、成本低,且金、银回收指标较高,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8.
马晶  任金菊 《黄金》2008,29(4):38-41
对某碳质微细粒金矿石研究采用预处理—氰化炭浸工艺,降低了矿石中碳质矿物活性,抑制了碳质矿物对已溶金吸附,使金浸出率达88.49%,活性炭对金的吸附率为99.71%。预处理—氰化炭浸金浸出率比直接氰化炭浸金浸出率提高5%以上。  相似文献   

9.
以某含金磁铁精矿为研究对象,对含金磁铁精矿进行了浮选及摇床重选预富集后氰化浸出,以及直接氰化浸出试验。结果表明,预富集方案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选用直接氰化浸出工艺,在最佳氰化浸出试验条件下,获得了金浸出率为83.67%的较好试验指标。  相似文献   

10.
含砷、锑、碳难处理金精矿焙烧氰化提金工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镇沅含砷、锑、碳难处理金精矿直接氰化金浸出率小于 10 % ,采用常规焙烧 -焙砂氰化提金工艺金浸出率仅达到 73 2 % ,而采用先行除锑 ,再焙烧脱除硫、碳、砷的提金工艺方案 ,金氰化浸出率达到90 4 % ,同时锑可作为锑精矿外售 ,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1.
对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玛宽河金矿金精矿进行了可行性试验、中间试验和工业试生产等研究,结果表明:该金精矿直接氰化浸出金浸出率很低;经酸浸(加入促进剂)后氰化浸出36 h,可将金浸出率提高到84.6%;经焙烧并磨细,再经酸浸(加入促进剂)后碱性条件下氰化浸出(加入抑制剂)48 h,可将金浸出率提高至96.9%;中间试验和工业试生产均取得了较理想浸出效果。  相似文献   

12.
氯化铜浸出法预处理低品位铜金精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彤 Muir  DM 《黄金》1993,14(12):19-22
采用氯化铜浸出法预处理低品位,含辉铜矿为主的混合铜金精矿时,精矿中98%的铜可在3h内被浸出,余下约0.4%的铜就很容易氰化了。此时精矿中的黄铁仍处于末受侵挠状态且其贵液中含有0.2g/L的铁,这就简化了下道工序对浸渣和贵液的处理步骤。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高砷含锑难浸金精矿的中温低压氧化酸浸 -石灰液或氨浸氧化的联合预处理技术的工艺和优化操作条件 ,讨论了催化氧化酸浸、石灰液氧化浸出及氧化氨浸中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预处理后 ,金的氰化浸出率由未预处理时的几乎为零提高到 90 %以上。同时提出了一种酸浸渣直接氧压浸金的新过程 ,论述了酸浸渣中的元素硫在石灰液中氧压浸出的过程原理及主要条件因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金的浸出率基本上与联合预处理后金的氰化率相同。  相似文献   

14.
从含铜金精矿中提取金、银氰化工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敏  薛光 《有色矿冶》2007,23(1):17-18
进行了从含铜金精矿中提取金银的氰化浸出工艺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氰化浸出时加入助浸剂SD和调整剂SN调节浸出液的pH,能够提高金、银的氰化浸出率。与常规氰化浸出法相比,金、银的浸出率分别提高了30.42%和17.36%,经济效益显著,对于中小黄金矿山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高砷含锑难浸金精矿提金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高砷含锑难浸金精矿的中温低压氧化酸浸- 石灰液或氨浸氧化的联合预处理技术的工艺和优化操作条件,讨论了催化氧化酸浸、石灰液氧化浸出及氧化氨浸中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预处理后, 金的氰化浸出率由未预处理时的几乎为零提高到90%以上。同时提出了一种酸浸渣直接氧压浸金的新过程,论述了酸浸渣中的元素硫在石灰液中氧压浸出的过程原理及主要条件因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金的浸出率基本上与联合预处理后金的氰化率相同。  相似文献   

16.
采用边磨边浸、富氧氰化工艺处理金精矿,在原生产工艺条件不变情况下,在一段磨矿加入适量的氨水,可以强化银金矿浸出,提高金、银的浸出率,抑制铜浸出和提高氰化钠有效利用率。与不加氨水相比,金氰化浸出率提高了0.47%,银浸出率提高了5.33%,铜浸出率降低了6.50%。  相似文献   

17.
薛光  于永江 《黄金》2010,31(4):42-43
采用边磨边浸氰化工艺对山东某矿山的金精矿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pH≈11(NaOH用量10kg/t),浸出液氰化钠质量分数为0.3%条件下,对金精矿进行边磨边浸4h(矿样细度-325目90%),可有效地提高金的氰化浸出率。与常规氰化法相比,金的氰化浸出率提高4.8%,达到97.8%。  相似文献   

18.
从焙烧氰化尾渣中回收金、银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薛光  李先恩 《黄金》2012,(8):41-42
通过试验提出一种从焙烧氰化尾渣中回收金、银的工艺方法。该工艺是将氰化尾渣加添加剂再磨至-400目含量大于95%,以除去矿样中的砷,并使氰化尾渣中脉石包裹的金、银暴露;然后用30%除杂剂加热浸取杂质,并除去金矿物表面的钝化膜。处理后的矿样采用氰化法进行浸取金、银。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可使焙砂氰化尾渣中金、银的氰化浸出率分别达到65.00%和41.49%。  相似文献   

19.
邵志国  马熙伟 《黄金》1995,16(3):27-29
本文论述了利用活性炭竞争吸附作用,消除含炭金精矿中炭在浸出过程中的影响,使金精矿的浸出率可由直接氰化的10%提高到88%。合理的底炭密度设置才能充分发挥活性炭的竞争吸附作用,使金精矿的浸出达到最佳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复杂金精矿焙砂酸浸—氰化工艺酸浸分铜工序铜浸出率,以及后续氰化过程金、银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浸出温度363K、浸出时间3h、硫酸浓度1.0mol/L、搅拌转速300r/min、液固比4∶1的较优条件下,金、银、铜的浸出率分别为93.21%、83.25%、95.57%。硅酸盐包裹是造成银浸出率低的主要原因。无添加剂直接焙烧,氰化渣中硅酸盐包裹银占渣含银总量的60.30%;在焙烧过程中添加氢氧化钠可以有效降低硅酸盐对银的包裹,有效提高银的浸出率,氰化渣中硅酸盐包裹银仅占渣含银总量的27.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