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吴慧敏  吴永发 《华中建筑》2010,28(3):161-162,173
我国城市中的居住分异由来已久,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几乎是和城市的诞生同时出现的。该文主要从居住空间分布发展的几种状态来研究其分异的演化过程,并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观念三个方面分析它们对居住分异现象产生的影响,从而认识到居住分异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才能保证我国居住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公共住房在改善了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状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低收入者聚居的趋势,加剧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而混合居住模式则是缓解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有效途径。为此,本文将从公共住房带来的居住分异研究入手.结合混合居住模式理论及实践,对公共住房如何应对居住分异和混合居住的实现途径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住房的核心矛盾已经从供需不足转为供需不匹配,相应的制度亟待改革。本文参考经历过类似转变时期的日本,从完善法律体系、供给体系及规划实施体系三方面入手进行考察,探讨做什么、谁去做以及怎样做三个问题。首先,相对于管理,日本住房体制更关注保障居住权利,并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形成权力制约。其次,政府并不直接提供住房,而是鼓励多方合作,从刚性"管制"转为弹性"引导"。最后,通过完善的统计系统和监督体制、相对独立的住房规划体系、切实可行的居住质量和居住面积等指标体系来确保有效提供住房。日本所有的住房政策都明确地指向一个目标:解决不同人群的多元居住需求,并通过细致严谨的规划管理体系保障实施,这对于我国从居住需求角度出发改革住房制度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的居住分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城市主义下的当代中国城市体现出快速,明显的多元化,异质化趋向,尤以居住空间转型方面最为突出.已有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内生的体制转型和外生的全球化因素共同推进了中国城市居住分异,"择邻而居"式居住更在日益重塑居住格局.但是,对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程度的认识尚待深入,居住分异研究往往"只闻雷声不见雨点",已有实证多以微观社区为载体,城市尺度的研究反不多见.为此,本文以广州为例,采用2000年五普数据,对广州中心城区的居住分异度直接进行测算、直观地展示出居住分异度.研究表明,空间分异度最高的社会群体是外来人口,其次是体力劳动者群体(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从业者);而在住房分布上,分异度最高的是购买的公有房(即房改房)和自建房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的居住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城市主义下的当代中国城市体现出快速、明显的多元化、异质化趋向,尤以居住空间转型方面最为突出。已有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内生的体制转型和外生的全球化因素共同推进了中国城市居住分异,“择邻而居”式居住更在日益重塑居住格局。但是,对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程度的认识尚待深入,居住分异研完往往“只闻雷声不见雨点”、已有实证多以微观社区为载体,城市尺度的研完反不多见。为此,本文以广州为例,采用2000年五普数据,对广州中心城区的居住分异度直接进行测算,直观地展示出居住分异度。研究表明,空间分异度最高的社会群体是外来人口,其次是体力劳动者群体(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从业者);而在住房分布上,分异度最高的是购买的公有房(即房改房)和自建房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的保障性住房日益成为国家住房政策的重点。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低收入群体的实际居住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探讨当前重庆市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状况的社会背景入手,着重分析了重庆市住房保障政策的发展情况,通过调查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现状和居住需求,指出了目前相关对策的经验与不足,提出了更加适合低收入群体居住需求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居住分异条件下的和谐社区规划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分异的实质是社会分层在居住空间地域上的反映,居住分异虽然具有促进社区居民和谐生活、便于社区管理、推动社区服务专业化等积极影响,但也存在加剧贫困问题、引起社会群体冲突、导致就业机会分布不均等消极影响.研究表明,"大杂居、小聚居"的混合居住模式通过中间阶层与低收入者混合居住、中间阶层与高收入者混合居住的做法,实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共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居住分异现象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我国针对居住分异现象应采取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8.
容积率与面积标准的双重制约下,深圳公共租赁住房套型设计较为单一。深圳作为移民城市,公共租赁住房申请人更为年轻,家庭结构多元。探析公共租赁住房在使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居民需求,可为其设计提供有益参考。通过调查问卷、入户调研及访谈的方式,对典型公共租赁住房套型进行调查,并对同一面积标准下不同家庭结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深圳公共租赁住房居住者家庭结构多样,户均使用人数超过设计配租人数的现象普遍存在。当前套型设计存在不同功能空间面积配比及尺寸设计不合理现象,套型灵活性较差。深圳公共租赁住房配租面积应与实际居住人数、家庭结构进行适配。套型布局、面积分配及空间尺寸需要仔细推敲,同时增加灵活性,以应对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富差距增大导致居住分异,进而引发诸多社会问题,混合居住作为居住融合的一种手段应运而生。文章通过分析国内混合居住的相关成果,对混合居住的理论流变、可行性、策略及实践这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在归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存在的优势及不足进行简评。从设计的视角对我国未来的混合居住实践前景进行展望,以期对新时代下混合居住策略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以浦口区为例,探索大城市郊区新城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文章首先以房价为主要标准将南京江北浦口区的住宅分为高档住宅、普通住宅、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四类,而后采集现阶段各类住宅的房价数据,通过软件绘制出现有的住宅空间布局图以及房价空间布局图并对其分析.然后通过分异度计算浦口片区的分异程度,认为以房价为标准的居住空间分异在浦口片区已经初步形成.最后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分析各类住宅区居民的社会特征,并对该现象进行简单评价与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1.
界定住房刚性需求包括拆迁安置住房、新婚夫妇住房、新增外来人口住房等纯粹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两部分,测算沈阳市各项住房刚性需求量,并分析沈阳市住房供需平衡状况。  相似文献   

12.
基于山西省城镇住房调查以及《山西统计年鉴》等数据,预测山西"十三五"期间总人口、城镇人口、城镇住房年均需求量,得出各类住房年均需求量及所占比例;提出完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以及加快发展共有产权住房的对策建议,为山西省和我国中西部做好住房保障工作和住房发展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选取天津市中心城区二手商品住房市场截面数据,基于Hedonic价格模型,对城市居民住房市场需求偏好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于便捷公共交通、医疗服务设施、居住环境、住房规划设计等住房品质要素有较高偏好。在我国住房市场由数量供需平衡向品质供需结构匹配的转型期,相关各方应从不同层面积极应对这种变化,共同促进住房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土地供给政策在中央及各城市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文件中频繁出现,表明了其在住房市场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各土地供给政策工具将如何影响商品住房市场进行研究,希望对土地供给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文章主要通过供求均衡模型分析各土地供给政策对住房市场的作用。并得出如下结论:各土地供给政策通过影响土地市场各环节和住房市场供给弹性对商品住房市场产生影响,其影响渠道较为复杂,但主要土地供给政策工具通过各种渠道影响住房市场的方向是可以判断的。土地供应数量通过住房供给数量、土地价格水平及住房供给预期三种渠道影响住房市场,且同时从三种渠道对房价产生负向作用;我国2002~2004年进行的土地出让方式改革则通过住房供给数量、土地价格水平和住房供给价格弹性影响住房市场,且三种渠道都会助推房价的上涨。  相似文献   

15.
应用香港、深圳住房市场历史数据,分别构建了香港居屋推出数量、深圳经济适用房推出比与房价变动Granger因果检验模型。发现房价水平可显著影响居屋、经济适用房的推出比;较高居屋推出数量可显著影响房价,而在经济适用房推出比较低情况下,推出比变化却无法影响房价。结论指出,当前为拉动经济发展、有效调节商品房价格水平,应积极提升经济适用房推出比、增强供给冗余、实现"建售分离"。  相似文献   

16.
韩芳 《建筑经济》2016,(2):78-82
县域住房市场对我国的城镇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2014年以来遭遇比大中城市更为严重的市场萧条。以新疆昌吉州为研究对象,总结新常态县域住房市场的供求特点,分析影响因素,提出加强宏观引导、培育市场新需求、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等县域住房市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针对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保障政策,并通过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来分析美国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住房保障模式的历史原因。结合中国现状指出美国住房保障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着重就住房供应结构调整后,住宅产品在市场构成、居住环境、居住品质等方面的变化,和向多样化、个性化及可持续方向发展进行论述。安亭新镇  相似文献   

19.
郭祖军 《建筑经济》2015,36(2):54-57
从解析住房需求特别是保障房需求特点入手,阐述住房保障政策选择的原则、目标、方式及路径,回答目前困扰政府和学术界的保障对象、保障标准、保障方式等系列基本问题。同时,针对当前的保障房供需不匹配问题,从法制、规划、管理、技术等层面提出完善住房保障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