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伊利 《住宅科技》2011,31(11):8-14
住区环境改造设计是一项与住区居民活动和期望紧密关联的活动。以上海曹杨新村花溪路为例,通过观察、问卷等方式对居民的活动和期望进行了调研..针对调研结果,改造设计将关注点集中于老年人的活动特点、提高空间开敞度、塑造环浜特色景观、完善配套设施等方面,使住区环境更加符合使用者的活动和期望,提高住区环境的品位和居民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在上海迈向全球卓越城市的进程中,中心城区量大面广的老旧住区改造和生态修复十分迫切。文章梳理了上海老旧住区外部环境生态修复在绿化环境、水体环境、物理环境、道路交通、空间环境及废弃物排放等六方面的生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绿化环境提升、水体环境重塑、物理环境改善、道路交通优化、空间环境重构及废弃物排放规范等策略,并提出相应的适宜技术措施。关于都市老旧住区外部环境生态问题的调研和讨论将有助于深化对都市人居环境的认识,为生态修复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物理环境是保证住区环境品质的必要 条件。城市老旧住区环境存在生态受损和退化 现象,美好生活与现有环境矛盾较为突出,无法 满足健康舒适的生活要求。本文尝试对城市老 旧住区物理环境进行定量评判,以上海中心城 区的典型老旧住区为例,系统调查其物理环境 现状,借助层次分析法构建老旧住区涵盖声、 光、热、风等方面的物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 通过构建判断矩阵确定各指标的系统权重。通 过现场实测、软件模拟和问卷调研等方式,获 取老旧住区物理环境的各类参数数据并进行综 合评价运算,就老旧住区室外物理环境的总体 评价、要素耦合、修复重点与修复限度进行讨 论,并提出若干改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老旧 住区的各环境要素存在一定耦合关系,系统关 系较为复杂。本文给出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与结论可为城市老旧住区改造与更新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2021年,曹杨新村作为重点样本社区入选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为主题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从“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五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建设,具有70年历史的劳模村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文章通过回顾曹杨新村规划建设历程,指出曹杨新村的建设、调整和更新在解决不同时期居住问题的同时,也串联起了当代中国三代住区规划理论:从邻里单位到居住小区,再到社区生活圈。曹杨新村为国际前沿理论的中国化提供了实践的土壤,并为同时代的住区规划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这种创新性和示范引领是曹杨新村历史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生态性能是体现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方面.量大面广的城市老旧住区环境存在生态受损和退化现象,无法满足健康舒适生活,生态修复需求迫切,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可定量化操作的老旧住区生态性能评价体系.本文初步构建了包含14项定量指标和12项定性指标老旧住区环境生态性能评价体系,借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类型、评价指标的权重.以上海3...  相似文献   

6.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向乡村过渡的生态交错带,是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冲突的区域,也是住区发展的新空间。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加强城市边缘住区环境的生态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城市边缘住区的生态特征,阐明边缘住区生态规划设计的意义,并结合南京康辰别墅区环境设计方案,从现状生境调查、基地适宜性分析、景观生态格局构建以及对环境生态措施的考虑等方面,探讨基于生态理念的边缘住区环境、住区设计与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7.
城市生态住区是居住区未来发展的方向,针对现阶段住区发展问题,探讨立体绿化在生态住区中的应用,提出大力发展立体绿化构筑生态住区的构想,实现提高居住环境、改善生态、降低资源浪费等目的。从立体绿化、生态学理论及住区建设关系中寻找合理的生态住区改进方式,阐明立体绿化与生态住区相结合的可行性与优势,提出生态住区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李勤  孟海 《工业建筑》2011,(Z1):1-5
城市生态住区作为居住区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实现城市住区的可持续发展等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建筑、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中寻求生态小区的定义,阐明了绿色住区产生的根源、内涵,探索了生态住区生态环境开发的途径,并从住区的外部环境、内部整体环境以及住宅环境的生态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其规划设计提出了几点新的设想,探索一种适用于我国的城市生态小区类型。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态住区作为居住区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实现城市住区的可持续发展等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将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原理运用到城市住区规划设计领域,从建筑、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中寻求生态小区的定义,从住区的外部环境、内部整体环境以及住宅环境的生态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自然生态规划、经济生态规划和社会生态规划等方面,探索一种适用于我国的城市生态小区类型。  相似文献   

10.
该文基于对城市住区生活中的人居健康、生态环境、物质运输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从城市住区层面入手,将城市生态与居民生活相结合,以探求解决住区发展的诸多问题。通过对生态住区、生态城市等理论和实践案例的综合考量,寻找改善当前住区的建设模式,提出了与城市环境和社会系统相融洽的"绿色细胞"理论模型,探索出一种更健康、可持续的绿色生态住区构建方法,为生态住区建设提供有益的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城市住区的生态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曲少杰  曾楫南 《工业建筑》2004,34(2):5-6,12
城市住区的建设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立整体生态建筑观 ;结合气候地域特点 ,形成以环境为中心的住区规划思想 ;并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形成城市住区的生态环保效应 ;在智能化管理、高质量的设施下 ,综合评价城市住区的生态策略 ,达到理想的生态住区环境。  相似文献   

12.
以上海曹杨新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入户问卷调研了54个住区中的1012个家庭样本,对住区密度与居住满意度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均居住面积对住宅空间满意度、住区环境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套型密度对住区环境满意度具有负向影响,对邻里交往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绿地率对住区环境满意度、邻里交往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容积率对居住满...  相似文献   

13.
城市住区人居环境既是一种地理结构,也是一种社会结构,其发展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与城市环境的不同而变化,即沿着时空路径而变化,因时因地而异。通过对生态住区人居环境的内涵、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的总结与分析,希望对生态住区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毕冰实  梅洪元 《城市建筑》2014,(10):112-114
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设计发展的主要方向,共生城市是生态城市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通过以”环境共生”理念指导下的鹤西生态新城核心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从空间、时间、人类行为及文化环境四个向度,来分析“环境共生”与”生态住区”的关系,从构建“生长性”住区的目标出发,在城市新区空间生态发展的层面上,研究一种基于宏观和微观尺度的住区生态骨架的有机生长模式,对共生城市的实践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生态住区建设的理念与实践正在逐步被开发商和居住者所接受,并在部分较发达的城市和区域得到了较快的推进和发展。基于目前人们对生态住区了解程度的差异,许多新建设的城市住区住宅项目的水环境建设仍然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科学的技术方法。本文试图通过几个国内住区建设实例的分析,阐述生态住区建设中对水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对资源的综合利用原则与条件,在提高全民建设生态城市住区环境认识的同时,加速我国生态住区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基于人文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理论,从住区规划布局、住区空间及住区文化等方面初步探寻提升城市人文生态住区规划水平的有效途径,不断丰富城市住区规划设计中的人文及生态要素。人文生态是人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是城市环境与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它具有区域性、人文性、环保性特点。将城市规划与人文生态学有机融合,是为了更好地从社会和文化生态学角度来分析城市人文环境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促使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当下老旧住区面临的环境问题出发,从生态学视角,提出多样共生、循环高效、生态文化的修复原则,进而探讨了老旧住区环境修复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高速发展、快速城镇化的时代下,住区的大拆大建于无形中产生了许多"畸零空间"。多数研究认为畸零空间的合理利用能促进住区空间的整合,对其研究利用已成为住区改造和更新的重要课题。中央政府适时推出的城市双修政策提出"城市修复、生态修补",这对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有引领作用,且对住区空间品质提升和居住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分析益阳市西流湾住区畸零空间中存在的问题,从对边角空间的创造性使用和对闲置地块及不规则地块的功能性改造两个方面,提出住区畸零空间优化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生态住区是住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城市住区要实现生态化,要从合理的区位、城市交通环境的良好连接、生态化的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等方面来进行规划和建设。  相似文献   

20.
现代城市住区正在朝着可持续、生态的方向发展,因此怎样构建城市生态住区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城市生态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是建设住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论文从城市生态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进行论述,对实际的建设和今后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