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绝缘陶瓷的磨削加工问题,提出了基于绝缘陶瓷辅助电火花加工原理的绝缘陶瓷电火花磨削加工方法。介绍了绝缘陶瓷材料的电火花磨削加工原理,对绝缘陶瓷Si3N4进行了电火花磨削加工工艺试验,研究了电参数对绝缘陶瓷Si3N4电火花磨削加工速度的影响,进行了微细轴电火花磨削加工试验,加工出了直径1mm的Si3N4绝缘陶瓷微细轴。  相似文献   

2.
采用辅助电极法,在设定加工条件下对绝缘性陶瓷材料Si3N4进行了电火花加工实验,分析了加工中生成导电膜的原因,研究了加工条件、加工深度与生成导电膜的厚度、电阻等特性的关系,指出了加工深度对生成导电膜的影响较大,且加工深度越深,生成导电膜厚度越厚、电阻越小。  相似文献   

3.
基于特种加工的微细制造技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例证概括介绍了特种加工方法在微细加工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这些加工技术包括:电火花加工、电化学加工、超声加工、激光加工、精密电铸等。阐述了特种加工技术在微细制造方面的特点:擅长加工复杂的三维微机械结构,且投资小,适于中小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4.
结合最新一代CimatronE4.0软件,对四缸电喷排气管模具加工进行了分析,突出了数控加工的自动编程过程和加工要点,并对零件的加工进行了改进和优化,达到了大幅度提高加工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气门座圈和导管孔的加工工艺是气缸盖加工中最核心的加工工艺之一,其加工精度直接影响着发动机的工作性能。然而,传统的加工工艺不能完全满足产品的加工要求,主要存在着加工精度不高,生产效率不高和刀具成本高等问题。针对气缸盖气门座圈与导管孔加工要求的特点,对刀具类型、定位方法、刀具材料、切削参数等进行了研究,比较了不同工艺方法与刀具的加工效果,得到了能完全满足加工座圈锥面和导管孔的加工要求和生产效率的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6.
磨料流加工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磨料流加工是表面加工中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工艺,是通过将半固态的流体磨料挤压通过工件待加工表面来达到去毛刺,抛光、倒角和去除再铸层的目的。本文介绍了磨料流加工的基本原理,影响磨料流加工的因素,当前磨料流加工的应用现状及加工设备,磨料流加工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磨料流加工与其它工艺的结合情况。并总结了磨料流加工的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7.
混粉电火花镜面加工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自行研制的混粉电火花镜面加工装置,对混粉电火花镜面加工影响因素,加工表面性能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找出了粉末特性,工件材料,粉末浓度及放电参数等对混粉电火花镜面加工的影响规律,给出了合理的混粉电火花镜面加工工艺条件,以文中确定的加工工艺条件对铸造和压铸模具进行混粉电火花镜面加工,结果表明,该技术能提高模具制造质量,降低工人劳动强度,缩短模具制造周期。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微小零件加工的一些特点,针对微细电加工的工艺要求,组建了微型加工系统,并研制了小型激进给驱动装置,为适应实际加工的需要,设计了与之配套的伺服驱动源、放电状态检测环节及其检测系统,围绕该加工系统,还进行了一系列初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加工系统基本上满足实际加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微细电解加工机理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介绍了微细电解加工技术的原理和特点,通过对其加工工艺的分析,简述了在微细电解加工过程中,影响其加工速度、精度、效率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总结了制约微细电解加工技术应用的因素和进行微细电解加工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最后,针对微细电解加工技术的现状,对其发展提出了新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水平双轴回转电火花加工是一种新的电火花加工方法,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对其加工速度、电极相对损耗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为加工实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电火花线切割加工黄铜工件过程中工作液电导率对加工速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黄铜多次切割后总的平均速度是204.388 mm~2/min;粗切的平均速度为143.34 mm~2/min,电导率与加工速度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802 2,具有高度的、正相关线性关系,但速度变化率只有5.7%;精修的平均速度为289.32mm~2/min,其线性相关系数为0.433 8,具有低线性正相关,建立了傅立叶非线性回归模型,判定系数为0.932 9;精磨的平均速度为259.18 mm~2/min,其线性相关系数为-7.122,具有显著的线性负相关性,速度变化率14%。  相似文献   

12.
利用CAE技术提高注塑件原料利用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克风上的一个塑料圈,材料采用聚丙烯(PP),需要大批量生产。由于零件尺寸较小,流道系统总体积相对较大;同时对零件要求较高,不允许使用回料,所以废料较多,原材料浪费严重,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为减少废料,提高材料利用率,利用CAE技术对此件进行注塑成形过程分析,在保证制件成形和模具加工质量的前提下,优化注塑工艺参数,减小流道尺寸,从而节约了原料,降低了成本。  相似文献   

13.
基于遗传算法的铜闪速熔炼过程控制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已建立的铜闪速熔炼神经网络模型,以能耗费用最低为目标,在工艺指标控制范围内,采用遗传算法对铜闪速熔炼过程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仿真优化计算。结果表明,当空气、分配风、工艺氧和中央氧的市场价格折合比值分别为0.05、0.1、0.4和0.45,精矿量为128 t,其成分(质量分数)为Cu 20.61%、S 27.59%、Fe 24.72%、SiO2 11.64%和MgO 1.39%时,铜闪速熔炼工艺参数的遗传优化值为空气15 011 m3、分配风1 302 m3、工艺氧17 359 m3、中央氧1 000 m3、熔剂13.6 t;与实践平均值相比,若采用优化工艺参数控制,熔炼能耗费用可降低4.6%。  相似文献   

14.
采用X射线衍射、金相和扫描电镜等手段,结合力学性能检测和电导率测定,研究了单级时效和双级时效处理对铸态新型Al-Zn-Mg-Cu合金微观组织和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时效温度的升高和时效时间的延长,晶粒尺寸缓慢增大,电导率逐渐增加。铸态新型Al-Zn-Mg-Cu合金最佳的单级时效工艺为135 ℃×12 h,此时合金的硬度为231.8 HV0.2、抗拉强度为568 MPa、伸长率为2.8%、电导率为33.7%IACS;最佳的第二级时效制度为155 ℃×4 h,此时合金的硬度为216.9 HV0.2、抗拉强度为558.7 MPa、伸长率为4.1%、电导率为35.2%IACS。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成品钢水N含量、是否采用倒角结晶器、连铸拉速以及吹氩量等参数与热轧卷表面卷渣、气泡及翘皮等表面缺陷的数据统计规律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当成品钢水N质量分数大于4×10-5时,卷渣、翘皮及气泡发生率呈明显增加趋势;采用倒角结晶器后,前述缺陷的发生率为0.95%,低于未采用倒角结晶器时的1.39%;随吹氩量增加,前述缺陷发生率呈先增加后降低规律,当吹氩量在6.1~7.0 L/min范围时,缺陷发生率达最高值1.65%,在吹氩量大于9 L/min时,缺陷发生率迅速降至0.5%以下;随连铸拉速增加,卷渣、翘皮及气泡发生率总体呈增加趋势,拉速在1.0~1.1 m/min范围时,缺陷发生率最低,仅为0.62%,其次是拉速在1.25~1.3 m/min范围时,发生率为1.08%,拉速大于1.35 m/min时,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热矫直机结构不合理,机械压下控制不精确,辊数多,入口翘头、矫直力过大的问题,新设计的七辊带钢全液压矫直机采用无支承辊结构,由AGC液压缸控制压下并设有入口压翘头装置,不仅消除板坯来料翘头,而且提高热矫直机矫直的一次通过率,有效提高钢板质量。  相似文献   

17.
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机、组织分析、力学测试、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了高温停留时间对X80管线钢焊缝热影响粗晶区(Coarse-grained heat-affected zone,CGHAZ)组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X80管线钢热影响区粗晶区的组织主要由粒状贝氏体、贝氏体铁素体以及M/A组元组成。随着高温停留时间的增加,碳氮原子扩散速度增加,成分更加趋于均匀化,粒状贝氏体和贝氏体铁素体交错分布程度增加,M/A岛状组织以及碳氮化合物分布更加弥散,粗晶区韧性值逐渐增加,当高温停留时间为18 s时,粗晶区冲击性能最佳,-10 ℃的冲击吸收能量为288 J,硬度值适中,为270 HV0.3。当高温停留时间大于18 s时,粗晶区冲击吸收能量有所下降,硬度值增大。高温停留时间为8 s时,粗晶区韧性最低,冲击吸收能量仅为49 J,硬度值最高,为283 HV0.3。  相似文献   

18.
基于CPLD和单片机实现高精度数字万用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戈素贞 《机床与液压》2005,(4):146-147,166
介绍了基于EDA技术设计数字万用表。本系统以CPLD(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和AT89C51为核心。在MAX PLUSⅡ10.0环境下采用VHDL语言实现CPLD嵌入式子系统设计、在AT89C51平台上完成转换计算软件。该系统具有测量精度高、硬件简单、灵活性强、易于开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Ti5Al2.5Sn ELI钛合金是航空航天等领域重要的结构材料。本工作采用3种铸型同炉浇注的方法研究了铸造工艺对该合金铸态组织和室温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合金石墨型铸造试样表面粗糙,陶瓷型和金属型的则较光滑;石墨型试样宏观组织为大量等轴晶和少量柱状晶,金属型的为少量等轴晶和大量柱状晶,陶瓷型的为粗大柱状晶和等轴晶;不同工艺下显微组织均由不规则边界α集束组成,其内部为片状α相,石墨型的α片宽度最小,金属型的次之,陶瓷型的最大;该合金铸态抗拉强度715~731 MPa、伸长率8%~15%,石墨型的伸长率最高,金属型的次之,陶瓷型的最低,铸造工艺对该合金塑性影响强烈,但对强度的影响较小;铸型表面形貌、导热系数、α集束大小及α片厚度的不同是上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通过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热膨胀仪、洛氏硬度计等手段研究了弹簧钢55SiCr的组织和相变点以及残留奥氏体和碳化物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演变。结果表明:55SiCr弹簧钢淬火后残留奥氏体以块状分布在基体上;随回火温度的升高,残留奥氏体减少并呈粒状和薄膜状分布;C在残留奥氏体中富集,使其稳定性增强;Si抑制了碳化物的析出,提高了残留奥氏体的稳定性。低温回火时,Si延缓了渗碳体析出;高温回火时,C原子扩散速率提高,促进渗碳体析出,引起体积的收缩。慢速加热回火时,C有足够的时间扩散,从而促进渗碳体的形成,使渗碳体的形成温度提前;快速加热回火时,C来不及扩散,抑制了渗碳体的析出。回火加热速率一样时,试验钢的硬度随回火温度的提高而下降。当回火温度为400 ℃时,硬度值最大为51 HRC;当回火温度为650 ℃时,硬度值最小为37 HRC。当加热速率为0.1 ℃/s时,硬度值最小为33 HRC;当加热速率为200 ℃/s时,硬度值最大为40 HR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