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台西盆地构造单元划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提出台湾中央山脉(褶皱带)以西与东南沿海间广大地区为统一的台西盆地。前新生代本区与中央山脉为统一的中生代盆地;古新世—始新世演化成东西两个断槽(一个在西带.一个位于中央山脉);渐新世以隆起为主,主要沉积区在中央山脉;中新世拗陷区主要在台湾海峡东侧至台湾麓山带;上新世一第四纪为造山期,台湾岛的滨海平原区为前陆盆地,沉积了巨厚的上新统和第四系。由西向东盆地可分为西部断陷带、中部隆起反转带和东部坳陷带,盆地南北地质差异也较大。  相似文献   

2.
略论东海西南部和台湾海峡北部地质构造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研究分析台湾中油公司有关台湾北部、西部海域地质构造的文章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海洋石油东海公司在该区所获资料,着重研究了所称东海陆架盆地和台西盆地间的地质构造关系。认为原称的台西盆地基本地质构造特点和东海陆架盆地相似,属同一体系。具东西分带的特点,即西带为古新世-始新世的断陷、断坳型沉积和中新世以后的披盖沉积,中间缺失渐新世沉积;东带为始新世及之前的断陷、断坳演化为渐新世-中新世的坳陷型沉积,上新世和第四纪才为坡盖型沉积。二盆地间的观音隆起并不呈NW走向横卧其间,而是以NNE走向延展,和东海陆架盆地的渔山隆起、雁荡隆起的走向一致。因此,西带的乌丘屿凹陷也以NE向延展从属于东海陆架盆地西带左行雁行排列的构造体系。在西区不应是一个独立盆地,而是东海陆架盆地一部分。按该盆地中一级构造单元划分原则,可以把西带厦澎凹陷和乌丘屿凹陷合为一个坳陷,命名为厦门坳陷。东带新竹凹陷连同陆区台湾西海洋在内,独立称作新竹坳陷。二个坳陷间以观音-澎北隆起高带相隔。  相似文献   

3.
在综合研究分析台湾中油公司有关台湾北部、西部海域地质构造的文章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海洋石油东海公司在该区所获资料,着重研究了所称东海陆架盆地和台西盆地间的地质构造关系.认为原称的台西盆地基本地质构造特点和东海陆架盆地相似,属同一体系.具东西分带的特点,即西带为古新世一始新世的断陷、断坳型沉积和中新世以后的披盖沉积.中间缺失渐新世沉积;东带为始新世及之前的断陷、断坳演化为渐新世一中新世的坳陷型沉积,上新世和第四纪才为披盖型沉积.二盆地间的观音隆起并不呈NW走向横卧其间,而是以NNE走向延展,和东海陆架盆地的渔山隆起、雁荡隆起的走向一致.因此,西带的乌丘屿凹陷也以NE向延展从属于东海陆架盆地西带左行雁行排列的构造体系.在西区不应是一个独立盆地,而是东海陆架盆地一部分.按该盆地中一级构造单元划分原则,可以把西带厦澎凹陷和乌丘屿凹陷合为一个坳陷,命名为厦门坳陷.东带新竹凹陷连同陆区台湾西海洋在内,独立称作新竹坳陷.二个坳陷间以观音一澎北隆起高带相隔.  相似文献   

4.
地球地壳在多种地应力,包括挤压应力、拉张应力及扭动应力作用下,产生抬升隆起或沉降坳陷及走滑。由于构造运动造成地壳隆起和坳陷,导致海陆变迁。地球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地壳隆起成为造山带或隆起区;坳陷变成为各种类型盆地。全球盆地可分为5大类型,即裂陷—克拉通盆地、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前陆盆地、断陷盆地和坳陷盆地;全球构造主要有8大变形样式,即东西向构造变形样式、南北向构造变形样式、北东向构造变形样式、北北东向构造变形样式、北西向构造变形样式、山字型构造变形样式、S型或反S型构造变形样式和旋扭构造变形样式。中国古生代克拉通盆地油气主要分布于古隆起、古斜坡、区域性不整合及断裂带等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陡坡带、缓坡带和中央构造带等部位;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油气分布在断褶带、斜坡带及逆掩带;各类扭动构造,如帚状构造、雁列构造、旋扭状构造、反S型构造、入字型构造等控制着油气的分布。   相似文献   

5.
侏罗─白垩纪盆地,在北方板内是以同裂谷期(后裂谷期)伸展断陷或坳陷盆地和同造山期(后造山期)走滑前陆或走滑拉分盆地形式,在中生代构造运动控制产生的。盆内发育与暖湿古气候相适应的湖沼相沉积,为油气盆地提供物质基础。相对晚期的板内造山作用,导致烃类的排运聚并被捕获形成诸如现今被发现的油气构造带,这类中小盆地油气勘探靶区应为由侏罗─白垩系地层构成的油气成藏组合以及毗邻生油坳陷区相对隆起或低幅度凸起部位上的构造圈闭(如背冲背斜,断块挠曲或块断滚动背斜等)。  相似文献   

6.
台湾海峡新生代沉积盆地由厦澎、乌丘屿、新竹和台湾等坳陷组成。通过对海峡西部的地震地层特征和东部的新生代地层的分析和对比,结合沉积盆地的断裂构造、岩浆活动以及大地构造特征,认为该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中生代末地壳拉伸(孕育期)、晚白垩世-古新世张裂(幼年期)、始新世早期沉降(少年期)、始新世后期-渐新世再次张裂(青年期)、中新世早-中期冷却沉降(壮年期)、晚中新世-上新世早期挤压-收缩(老年期)、上新世后期-第四纪收缩-隆起(消亡期)其中,孕育期-青年期为陆缘裂谷阶段,壮年期为构造调整阶段,老年期-消亡期为全面收缩及台湾坳陷封闭隆起阶段。台湾坳陷是陆缘裂谷从产生到衰亡的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盆地东部和台湾西部海域中生界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珠江口盆地东部和台湾西并且中海域广泛分布的海相中生界发育3个方向的4种断层;NE向逆断层,NE向正断层,WNW-EW向正断层和NW向左行平移断层。区内各构造单元之间的接界关系有所不同,珠一坳陷,台西南盆地与隆起均呈断裂接界关系,潮汕坳陷与东沙隆起之间为渐变过渡关系,而东沙隆起与澎湖北港隆起,潮汕坳陷与台西南盆地均以平移断层为界,本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主要表现为两次大的构造沉降与挤压降升的旋回。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多旋回叠合盆地地质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塔里木盆地现今的地质构造特征是在长期的地质演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复合与叠加的结果。在纵向上,为区域不整合面分隔;在横向上,为大型断裂带切割,因此,表现出纵向分层、横向分块的不均一特征。构造层序的叠置表现出连续、间断或倒序特点,从而出现了新生代前陆坳陷与中生代断陷的叠置,新生代前陆坳陷与中生代断陷、古生代克拉通被动大陆边缘的叠置,中生代边缘坳陷与早古生代边缘坳陷的叠置,中生代断陷在前陆冲断带后缘的叠置,新生代前陆坳陷与古生代克拉通内坳陷的叠置,中新生代隆起与古生界克拉通内坳陷的叠置,新生代前陆冲断带与古生代大陆边缘的叠置等7种样式。沉积盆地的地质结构对盆地内含油气系统的发育与油气分布起制约作用。晚海西期与晚喜马拉雅期是塔里木盆地的关键成藏时期,相应的古隆起、古斜坡与前陆冲断带决定了油气聚集的部位。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结构构造与油气田分布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张功咸 《石油学报》1999,20(1):13-18
准噶尔盆地是晚古生代以来多期形成的复合叠加前陆盆地。原型盆地的成盆期包括:晚石炭—二叠纪碰撞造山期的碰撞前陆盆地;三叠纪—早、中侏罗世与北天山、西准噶尔山、阿尔泰山、博格达山复活有关的前陆盆地,这两个阶段有多个沉积—沉降中心;与北天山均衡活动有关的晚侏罗世—白垩纪—早第三纪前陆盆地;晚第三纪—第四纪与北天山强烈复活有关的前陆盆地。每个坳陷由褶皱—冲断带、陡坡带、沉降中心、缓坡带和前隆组成。三个隆起为叠加的前隆。部分前隆因后期改造已不明显。克拉玛依坳陷是最有利的生油气坳陷,北天山山前侏罗纪前陆坳陷次之,潜力巨大。克拉美丽山前石炭—二叠纪坳陷、博格达山前二叠纪坳陷后期改造强烈,对油气破坏较大。北天山山前三叠纪坳陷也有一定的生烃条件。乌伦古坳陷后期沉降较小,成熟度较低,难于形成中型以上规模的油气田。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的形成演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的形成演化,可以划分为5个主要阶段,即:新元古代统一古陆块的形成阶段;早古生代古陆块裂张、坳陷形成发展阶段;晚古生代坳陷变迁,西南坳陷东、西发展分异阶段;中生代内陆盆地的形成发展阶段;新生代大型滞后型前陆盆地形成发展阶段。从沉积和构造发育史分析,西南坳陷是一个新生代沉积占统治地位的山前坳陷。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及邻区奥陶纪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皎  何登发  梅庆华 《石油学报》2015,36(4):427-445
奥陶系是中国重要的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目前,在塔里木、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发现一系列大型油气田,但在四川盆地奥陶系至今仍未取得突破。研究和恢复奥陶纪的构造-沉积环境是研究四川盆地及邻区的构造历史和预测奥陶系有利储集相带的基础。根据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地震和地球化学资料,从周缘大地构造背景、沉积相、沉积充填、古地理、古生态、构造变形出发,将盆地充填演化与周缘隆起、海盆演化相结合,重建了四川盆地奥陶纪不同时期的构造-沉积环境,并探讨了隆起性质和原型盆地演化。四川盆地及邻区在奥陶纪表现为克拉通内坳陷和克拉通边缘坳陷相复合的盆地性质,周缘动力学环境经历了拉张→挤压的演变,主要体现在基底沉降以及隆起/隆升两种机制上。盆地周缘为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主要为深水盆地相。研究区中部为克拉通内坳陷盆地,经历了两次大的海平面升降旋回,沉积序列由下向 上表现为早奥陶世镶边台地→中奥陶世混积陆棚-镶边台地→晚奥陶世缓坡-深水陆棚相沉积。中奥陶世古华南海盆的消亡,华南板块陆内造山,导致川中隆起、黔中隆起等盆地边缘隆起不断隆升和扩展,海平面持续上升,至晚奥陶世五峰组沉积期,基底快速沉降,形成深水陆棚沉积环境,标志着盆地性质的急剧转变,结束了自震旦纪以来的碳酸盐台地沉积历史。  相似文献   

12.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亚洲板块东南缘,是西太平洋构造体系的一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与西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白垩纪-古新世,库拉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作NNW向运动并俯冲,左旋应力场使亚洲大陆东南缘产生一系列NE向断裂,引起地幔上拱,诱发了盆地西带裂谷式断陷的发展。古新世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洋脊俯冲,日本海(西部)第一次拉张。地幔面起伏的调整结束了裂陷盆地的发育。始新世晚期,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由NNW转为WNW,右旋应力场控制了盆地东部始新世断坳的发育。渐新世初,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日本海(东南部)开始了第二次拉张。东海陆架盆地东部断坳带转为坳陷带。中新世末,太平洋板块运动速度加快,热效应导致前缘隆起拉裂,形成冲绳海槽盆地。向西挤压-走滑使陆架盆地东部坳陷带褶皱回返,结束了盆地发展。可以认为,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古新世裂陷带是大陆边缘裂谷盆地;东部渐新世-中新世坳陷带是大陆边缘前陆盆地(弧后)。  相似文献   

13.
羌塘盆地是发育在前泥盆结晶基底和上古生界浅变质褶皱基底之上以中生界海相沉积为主体的复合型残留盆地。它由北羌塘坳陷带、中央隆起带和南羌塘坳陷带3个二级构造单元组成,主要发育三叠系和侏罗系两套生储盖组合。北羌塘坳陷带内,三叠系及侏罗系组合发育良好;中央隆起带内基本没有侏罗系组合,三叠系组合也仅分布于倾伏部位;南羌塘坳陷带内,三叠系组合发育良好,局部范围内也有较好的侏罗系组合。青藏高原的油气勘探实践表明,该区含油远景取决于构造运动的强弱及保存条件的好坏。结合生储盖组合情况,羌塘盆地可分为3类含油气远景区:北羌塘坳陷带有利区、南羌塘坳陷带有利区和中央隆起带次有利区。   相似文献   

14.
关于松辽盆地构造发育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燕山运动铸造了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大地构造格局,形成了北北东向的大型隆起带与大型坳陷带,即李四光先生所称的“新华夏构造体系”。这种大型坳、隆相间是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在大型隆起带与坳陷带内部形成了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构造盆地。松辽盆地就是产生在大型坳陷带内的一个坳陷区。它的形成、发育和演变的历史及其特征,无疑与我国东部一系列盆地的形成与发育是相似的。下面仅就盆地形成、发育和演变的特点讨论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东海陆架盆地是发育于华夏板块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其下地壳性质与浙闽隆起区一致。盆地前第三纪主要发育侏罗—白垩系沉积,沉积岩主要分布于南部的台北坳陷内。中生代构造演化可分为早中生代坳陷盆地发育和晚中生代断陷盆地发育两个阶段,为下坳上断形式的中生代陆相复合盆地。盆地中生界具有形成油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其中中下侏罗统暗色泥岩及煤层为主要生烃岩系;上白垩统砂岩具较好的储集性能,储集空间以孔隙—裂缝型为主。  相似文献   

16.
乍得Bongor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乍得H区块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海外最大的高风险勘探区块,Bongor盆地是H区块内一个完整的沉积盆地,是受中非剪切带影响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陆内强反转裂谷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断陷、晚白垩世强烈抬升反转和新生代统一成盆三大演化阶段。现今的盆地由北向南可划分为北部斜坡、中央坳陷、南部隆起和南部坳陷4个次级构造单元,中央坳陷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凹陷,其中南断北超的中部凹陷为盆地最主要的构造单元。反转和走滑构造是盆地最显著的构造特征。Bongor盆地的生储盖组合以下白垩统为主;油气成藏受断裂和走滑反转构造控制;反转构造带与有利岩相带结合控制了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中西部寻找大中型气田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几个基本地质问题的提出和认识,分析了中国大中型气田分布的特点,讨论了在中国中西部主要含油气盆地寻找大中型天然气藏的方向。指出:准噶尔盆地的莫索湾隆起和漠区坳陷、塔里木盆地的西南坳陷、柴达木盆地的三湖坳陷、吐哈盆地、四川盆地的川东南断褶带与川西区中新生代坳陷带、鄂尔多斯盆地的中部隆起区等是寻找大中型气田的重要靶区。  相似文献   

18.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烃源岩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陆架盆地为发育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该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白垩纪弧前盆地和晚白垩世末—新生代弧后裂陷盆地等3个构造演化阶段。侏罗纪盆地和白垩纪盆地主要残留在中央隆起带;新生代盆地演化在平面上表现出裂陷由西向东迁移的特征。不同时代盆地构造类型和大地构造位置控制了盆地烃源岩发育层位及平面分布:西部坳陷带以古新统月桂峰组湖相泥岩和灵峰组、明月峰组滨海相煤系地层为主要烃源岩;中央隆起带以上三叠统—中侏罗统福州组为主要烃源岩;东部坳陷带以始新统平湖组煤系地层为主要烃源岩,渐新统和中新统煤系地层为次要烃源岩。西湖凹陷天台斜坡带为中、新生代有利烃源岩的叠合区,具有“中生中储”和“新生中储”的优势,是东海陆架盆地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9.
转换型Muglad盆地的走滑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非洲中部的Muglad盆地(简单M盆地)位于中非断裂系中段东部南侧, 是一个内陆转换型盆地,盆地北部(走滑)断陷带以剪切走滑特征为主,北部NGL坳陷和南部KK坳陷以拉分走滑特征为主,南、北两两部明显左行错位,两者之间存在与中非走滑断裂系基本平行的近东西向调节转换构造带。早白垩世中非大断裂的右行走滑运动使早白垩世M盆地主体部位诸为陷边界主断层以西倾为主,断陷均呈东断西超,下白垩统东厚西薄;晚白垩世中非大断裂左行走滑,M盆地被改造,形成了北北西走向东倾断裂系统,具有北“箕”南“堑”的特征。M盆地的走滑性使其白垩系沉积速率大,生油条件好,沉降中心从早至晚自北而南转移,决定了南部KK坳陷的达富尔群泥岩纯净,封盖性能好。石油地质条件优越,大油田均发现于KK坳陷,但火成岩欠发育,地热梯度较低。图6参9(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20.
采用野外地质剖面实测与岩石薄片鉴定等方法,综合运用地层学、沉积岩石学及含油气盆地分析等理论,对南祁连盆地阳康隆起及周缘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岩石组合类型、沉积相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区主要由阳康隆起、哈拉湖坳陷、下日哈坳陷3个构造单元构成,中二叠统—上三叠统地层发育完整,岩性多变,沉积相包含了碳酸盐岩台地相、浅海陆棚相、滨岸相、三角洲相、河流相及湖泊相,具有2个明显的沉积旋回,对应2次大规模的海进和海退沉积。研究区构造演化是决定其沉积演化的关键因素,自加里东运动以来,阳康隆起就一直以古隆起形式存在,控制着整个二叠纪—三叠纪沉积古地理环境,阳康隆起自晚志留世之后再未接受沉积,仅在哈拉湖坳陷和下日哈坳陷沉积了二叠系—三叠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