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对潜油电动离心泵的叶导轮内的液体质点的运动研究,建立其运动方式的速度三角形,同时研究影响叶导轮抽液性能的结构尺寸和性能参数,主要包括:①铸件表面光洁度的影响;②叶导轮的流道开口尺寸和叶片出口角。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目前使用的叶导轮进行优化,开发研制出单级高扬程的叶导轮。此项研究的成功,可以减少离心泵的级数,从而节约其组装成本,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举升工艺是SAGD开发的核心技术之一,目前辽河油田SAGD生产井主要以大抽油机配套有杆泵举升为主,基本能够满足生产需要。但受有杆泵泵挂深度和最大载荷的影响,液量提升空间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SAGD开发进一步推广与应用。电潜泵采油工艺无杆柱机械传动,排量范围大、扬程高,在SAGD生产井提液方面应用空间很大,但受井下高温条件制约,国内研究一直停滞不前,而进口泵价格高、供货周期长,受垄断制约难以规模应用。为进一步提高井筒举升能力,改善SAGD开发效果,为此曙光采油厂和相关科研院所联合对国产潜油电泵机组耐高温、配套管柱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5年7月15日,首台国产SAGD高温潜油电泵在杜84馆平K58-1井进行了现场试验并取得一次性成功。  相似文献   

3.
电动潜油离心泵采油工艺技术措施的应用,提高单井的排液量,为合理开采油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通过井下的潜油电动机和多级离心泵的合理配合,达到预期的开采效率,满足油田开发不同时期的技术要求,具有高排液量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文中油田2015年开展小排量节能型电泵技术研究以来,先后推广应用6口油井,取得了较好的节电增油效果,对高含水开发后期油田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油田开发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三种应用方式的效果,提出了小排量节能型电泵的应用条件,探索出油田开发后期实现有效提液的工艺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普通潜油电泵机组对含有聚合物井液的非牛顿液体,在相同转速下轴流速降低、叶导轮抽吸量降低,造成排量效率下降、滑脱系数增大的现象。提出在聚驱采出井应用宽流道机组代替普通电泵机组,并对相关机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改进,现场应用表明,宽流道潜油电泵机组聚合物阶段采出液的抽吸要求。  相似文献   

6.
潜油电泵由于其本身具有排量大、扬程高、地面设备简单、管理方便等优点,作为油田中后期提液增产的主要技术手段,逐渐成为王家岗油田的主要采油设备之一。但由于机泵配置不合理,造成系统效率较低,能耗高,增加了采油成本。通过分析影响电泵系统效率因素,提出提高电泵优化措施,从而提升系统效率,并用现场应用效果说明了电泵优化措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潜油电泵机组作为一种重要的机械采油设备,在油田内部应用较为广泛,主要用于二次和三次采油中,其举升扬程高、采液排量大,是其他人工举升装备无法替代的。潜油电泵机组的检修周期是油井生产中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之一,在生产过程城中任何一个部件发生故障都可能导致油井停机。本文主要分析了潜油电泵在使用中常见的故障及故障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现代高速离心泵的设计要求效率高、运行范围广、水力性能好,如何提高效率是高速离心泵设计的重点与难点。文章基于GSB-W5型卧式高速离心泵开展水力性能试验,针对小流量、高扬程、高转速离心泵效率的试验统计数据开展正交试验研究,探索泵流量、扬程、转速等工艺参数对泵效率的影响规律与影响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流量对泵效率的影响最大,扬程的影响次之,转速的影响最小;随着流量增大泵效率逐渐增大,泵效率则随着扬程、转速的增大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9.
原油长输管道上的外输泵能耗巨大,在多年的使用之后,其特性曲线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有必要对泵性能曲线进行校核。根据相关规范,本文对某原油管线上的3种外输离心泵展开了现场工业实验,测试了它们输送掺稀稠油(黏度为199.5mm2/s、190.2mm2/s)的性能,绘制了实际的扬程-流量曲线和效率-流量曲线。基于离心泵出厂时的性能曲线和现场实验的油性,利用相关式换算得到离心泵输油时的理论性能曲线。与输水时相比,离心泵输送掺稀稠油时最高效率点效率下降了21.8%~31.2%。比较离心泵的实际性能曲线和理论性能曲线表明:对于同样流量点,使用多年的离心泵的效率降低了1.5%~9.8%;离心泵扬程也有1%~10%不等的损失,并且随着流量增大,扬程下降幅度越大。现场测试得到的泵性能特性曲线为日后输油泵的工艺计算和能耗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提液是水驱油藏开发中后期保持稳产,提高最终采收率的有效开发模式.胜利海上油田经过多年开发已进入开发后期,海上主要的机采方式是潜油电泵,本文通过对电泵提液适应性进行分析,配套完善了一套适应海上生产的电泵提液技术,并对如何改进电泵提液技术提出了下步建议.  相似文献   

11.
油田开发后期的油井高含水,会造成油井减产、采油费用上升和环境污染。为此,加拿大工程研究中心研制成功了一系列可用于有杆泵、螺杆泵、电潜泵的井下油水分离器,并已将电泵井井下油水分离系统在Alliance油田投入矿场应用。使用结果表明,采用它可使油井增产原油、降低采水和水处理费用,并可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云南化工》2017,(9):63-64
大港油田是一个开采时间较长的陆上油田,其人工举升大多数采用YQY107的潜油电机作为潜油泵的动力。由于需要降低采油成本,故要求潜油电泵要有一个较长的检泵周期和电泵寿命。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电泵的可修复性,可以使电泵被重复利用。  相似文献   

13.
电潜泵排水采气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潜泵排水采气技术在国内外仍处于试验推广阶段,本文通过对电潜泵排水采气中关键技术—离心式气体分离技术和变频控制技术的研究和相应装置的配置,满足了电潜泵在排水采气过程中对抽汲介质为气水混合物、泵的工况为气水两相流、生产方式为油管排水套管采气的特殊要求,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为电潜泵排水采气的进一步推广摸索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4.
《云南化工》2019,(9):80-81
针对潜油电泵的系统能耗问题,结合我国潜油电泵的应用现状,首先对潜油电泵的系统效率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潜油电泵系统能耗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这些因素出现的原因,并提出降低能耗的相关措施,为推动潜油电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研究表明:参数设计、库存以及结垢等因素都会影响潜油电泵的系统能耗,各因素影响系统能耗的途径各不相同,但是都会给油田单位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相关单位必须从这些影响因素出发,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系统能耗。  相似文献   

15.
随海上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推广,注聚规模的扩大和注聚时间的增加使生产井聚合物采出浓度增高,由此产生的含聚原油乳状液的性质变化对电潜泵工作性能的影响值得关注。针对此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实验,模拟渤海油田含聚原油乳状液,分析其流变性能:乳状液体系粘度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随含水率的上升而上升,随聚合物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原油乳状液综合转相点为70%。本文在实验数据和现场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在一定生产条件下的粘度预测方程,同时利用软件分析含聚浓度变化对电潜泵特性的影响,发现相同含水条件下,随着浓度升高,电泵的系统效率和排量效率都呈下降趋势,表明采出液含聚浓度增大影响电潜泵的能耗。  相似文献   

16.
王纪新  于浩  徐玉朋 《广东化工》2014,(1):136-137,121
在我国油品运输中铁路油罐车卸油工艺仍然存在,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为止,还在使用上部卸油工艺。轻油存在密度低,易挥发的特点,鹤管虹吸管路通常处于负压工作状态,当管路某一点的剩余压力小于油品操作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时,油品便大量汽化,造成不连续流或断流现象,这就是气阻。故此工艺在夏季高温或地处高原低气压地区卸油时,易有气阻及气蚀情况出现。气阻产生后,不仅延长接卸时间,增大油品挥发损耗,严重时导致断流而无法卸油。而气蚀会对仪器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目前国内油库大多数火车卸油系统采用转子泵卸油、气动潜油泵输送、液动潜油泵输送,电动潜油泵输送。现在对几种卸油工艺进行优缺点的比较和分析,讨论较为合适的卸油工艺。  相似文献   

17.
油井脱气是生产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它直接影响油井的正常生产,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不仅给采油工作带来困难,而且将会影响油层的采油速度和采收率,解决油井脱气问题,现场措施及手段很少,通常通过油藏部门进行分析后制定井下工艺措施进行治理,但卡气作业涉及人员多、工作量大,成本高。在多年的油井管理中,针对脱气油井能否实现通过油藏知识利用现场工作制度的调整实现治理脱气现象一直是现场探索的课题。如何实现既可以减少油井作业,又可以延长电潜泵的使用寿命,我们始终将油井脱气的现场治理作为油井精心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以地质油藏为基础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诊断、规划、处理形成一套治理脱气的有效方法,以具备参考价值的E1-2井治理的典型性形成总结。  相似文献   

18.
目前濮城油气田南区沙二上1-3气顶气藏已进入后期开发,气井普遍水淹,严重影响了气井的正常生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根据不同气井水淹的具体情况,分别对气藏的气井应用了小泵加气锚、泡排、液氮气举、下电泵、酸化等配套工艺技术对气藏进行挖潜,取得了较好的采气效果。  相似文献   

19.
低比转速高速复合离心叶轮的流动模拟和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Based on th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and the Spalart-Allmaras turbulence model, three-dimensional turbulent flow in four low-specific-speed centrifugal impellers are simulated numerically and analyzed. The relative velocity distribution, pressure distribution and static pressure rise at the design point are obtained for the regular impeller with only long blades and three complex impellers with long, mid or short blades. It is found that the back flow region between long-blade pressure side and mid-blade suction side is diminished and is pushed to pressure side of short blades near the outlet of impeller at suction side by the introduction of mid, short blades, and the size of back flow becomes smaller in a multi-blade complex impeller. And the pressure rises uniformly from inlet to outlet in all the impellers. The sim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lex impeller with long, mid and short blades can improve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and reduce the back flow in the impeller channe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back flow in the impeller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performance of pump and a more-blade complex impeller with long, mid and short blades can effectively solve low flow rate instability of the low-specific-speed centrifugal pum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