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描述了开江地区总体构造特征,讨论了开江地区构造演化史.研究认为,开江地区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以及喜山期等构造运动,结合开江地区石炭系气藏的生排烃史,将石炭系油气成藏模式分为印支期-燕山期聚集成藏模式、印支-燕山期聚集喜山期成藏模式和喜山期聚集成藏模式3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在剖析了八面河地区孔店组的地层和沉积特征及其油源、储层、储盖组合条件等油气成藏条件的基础上,认为研究区西北部为有利勘探区带,东北部为较有利勘探区带,南部为潜在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3.
根据岩心常规薄片、物性和压汞等实验分析资料以及测井解释结果,对威远气田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特征以及储层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认为灯影组主要的成岩作用为压实作用;储集空间以裂缝孔洞型为主,次为洞穴;储集体为叠置的透镜体,由致密岩分隔组合成复合透镜状白云岩储层。综合各项物性参数评价该储层为II类储层。  相似文献   

4.
高升潜山主要为中上元古界时期潜山,其上房身泡组发育了巨厚玄武岩。在地层结构深入认识基础上,利用地震反射特征、不整合面识别等技术对元古界潜山顶面识别追踪,建立全区速度场、采用变速成图等技术方法,准确落实潜山构造形态,深化了对潜山格局的认识,整体构造面貌为一鼻状古隆起,并被多期断层切割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潜山圈闭;通过油源分析认为高升潜山油品性质与曙光潜山油品性质相近,饱和烃色、质谱特征与陈家洼陷沙四段烃源岩具亲源关系,其油气主要来自陈家洼陷;储层为元古界大红峪组石英岩,储集空间为构造和溶蚀缝洞;通过洼陷深部的供油窗口或经断层不整合面运移至潜山内部成藏。其成藏主要受圈闭、油源及储集性能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八面河地区孔店组具有特殊的油气成藏特征,且油气资源丰富。在剖析了该地区的成藏基本条件、油藏发育类型以及成藏控制因素的基础上,认为,该地区主要发育地层超覆不整合油藏、构造-岩性油气藏及构造油气藏;油气成藏主要受断裂活动和油气疏导体系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针对地球上普遍存在的走滑构造现象有大型、中型和小型之分,发育部位及石油地质特点存在很大差别的问题.研究了走滑断裂与油气成藏关系,认为:大型走滑断裂带是油气富集地带,沿线一般发育有走滑盆地.走滑盆地具有沉积速度快等沉积特点,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优质储层的发育.走滑断裂活动可形成雁列、花状等一系列典型的伴生构造,这些构造往往紧邻生油凹陷,并且经断裂与烃源岩相通,是良好的油气圈闭.走滑断裂不但可以形成利于油气成藏的静态要素,而且走滑活动还利于生油母质向油气转化、可改善储层物性、利于油气的排出和运移.#  相似文献   

7.
在综合应用地质、地震、试油和化验分析资料基础上,根据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对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成藏机理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老新地区具备形成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的良好条件。油气是在高地层温度、地层压力场和势能场等主要动力作用下形成和在沉积型、构造型和复合型油气输导体系中运移。油气于荆河镇组沉积中后期聚集成藏,其空间分布具有互补性。直路口断层下降盘是隐蔽油藏勘探的最有利区。  相似文献   

8.
9.
浙江江山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叠层石发育,宏观形态类型多样,且保存完好,是研究江山地区晚震旦世沉积环境较为理想的沉积构造。叠层石的宏观形态特征在地层剖面纵向上表现为水平纹层状→波纹状→丘状→锥状→柱状演变,其中柱状叠层石构成叠层石礁。通过对叠层石的宏观沉积特征及微观特征分析,初步认为该区的水平纹层状叠层石发育在潮上带,波纹状叠层石、丘状叠层石发育在潮间带,锥状叠层石、柱状叠层石发育在潮下带。根据浙江江山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上段叠层石的沉积环境指示,认为灯影晚期研究区处于浅海局限碳酸盐岩台地环境,经历了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的水体加深过程,可能主要受控于该时期扬子地块东南缘拉张沉降构造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和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结合典型油气田勘探实例,对研究区盐下层系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进行分析。认为碳酸盐岩台地和斜坡区发育的礁滩相储层为大型油气田的形成提供了有效储集空间,巴什基尔末期的构造抬升运动造成的风化淋滤作用改善了储集层的储集性能,不整合面和断裂构成了良好的运气运移通道。北部-西北部断阶带KT-2储集层段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是潜在的新勘探层系,勘探研究程度极低。在野外露头观测、岩芯观察、测井数据解释和显微薄片鉴定的基础上,通过古流向分析和古地貌恢复,确定古水系分布; 在古地貌和古水系的约束下,基于500余口钻井的测井解释结果,确定8个亚段的砂体宏观分散体系和沉积相分布。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物源主要来自西南侧的西秦岭造山带; 早期物源较强,沉积环境为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形成了灰色厚层砂岩夹泥岩; 晚期物源较弱,沉积环境转变为曲流河三角洲,以发育紫红色泥岩与砂岩互层为特征; 直罗组砂岩储层以原生粒间孔为主,溶蚀孔次之,孔隙度为0.87%~31.20%(平均值为16.34%),渗透率为(0.13~53.70)×10-3 μm2(平均值为17.83×10-3 μm2),有效储层的孔隙度下限高于15%; 直罗组沉积初期古地貌既控制了砂体的发育分布,又制约了有利储集砂体发育的优势部位及后来的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 潜在的油藏勘探目标包括古河道上游高地、中游汇水坡咀和下游河间丘等3种古地貌聚砂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地层中富集天然气,天然气藏的分布受优质烃源岩和礁滩相储层的控制。为了揭示四川盆地沉积演化背景下天然气的富集规律及预测成藏有利区,对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扬子古板块地质构造背景进行分析,讨论地质构造背景控制下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演化特征;根据不同时期构造和沉积演化特征确定优质烃源岩和储层的发育机理和分布范围;结合天然气成藏模式的认识,确定天然气成藏有利区。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海湾及其后陆棚的发育演化控制了该区龙潭组主力烃源岩与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储层的发育分布,形成了下生上储的有利配置关系;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邻近龙潭组海湾相优质烃源岩的区域为天然气成藏最有利区。总之,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演化特征控制了海相优质烃源岩和储层的发育分布,决定了天然气的富集与分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已发现油气与有利沉积相带、局部构造、断裂及裂缝分布等关系的分析,结合试油资料与储层厚度、储层物性与录井显示关系的统计分析以及成藏要素匹配关系,开展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成藏条件及其与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提出本区下古生界油气富集三元主控的地质新认识:有利相带、局部构造背景、断裂及裂缝共同控制油气富集,指出须家河组下步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川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研究显示,鲕粒云岩和亮晶鲕粒灰岩是区内飞仙关组的主要储集岩类,储渗空间成因复杂,以次生的孔、洞、缝为主,仅偶见残余原生粒间孔。工区飞仙关组储层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复杂的沉积、成岩环境,沉积作用和后期成岩作用是其主要的控制因素。滩体的高部位是储集体发育的有利部位,后期云化及埋藏溶蚀作用是次生储集空间发育的必要条件,极大地提高了储层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15.
苏北盆地白驹凹陷深层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有机相分析、二次生烃机理研究、油气成藏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分析,对苏北盆地白驹凹陷深层油气成藏进行研究。认为:白驹凹陷深层烃源岩有机相包括B、B1和D亚相,下寒武统幕府山组(∈1mu)、下志留统高家边组(S1g)烃源岩为B亚相,生油气潜力大;无论一次生烃还是二次生烃,烃源岩总的产烃能力是一定的,二次生烃与一次生烃有一定连续性;白驹凹陷深层烃源岩二次生烃史极为复杂,大致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印支期、燕山期、燕山晚期-喜山期;根据成藏基本要素的不同,白驹凹陷深层油气成藏模式可分为下部油气成藏模式(下古生界)和上部油气成藏模式(上古生界)。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柴达木盆地侏罗系油气勘探目标选择的难点,从烃源岩与圈闭时空配置的角度,建立侏罗系油气早期 聚集早期成藏、早期聚集晚期成藏、晚期聚集晚期成藏3种模式。盆地油气来源、充注时期、油藏调整及破坏等方 面存在规律性,这决定了油气分布的有序性,呈现出“断褶区聚气,山前、潜伏区聚油,凸起顶、凸起斜坡区油气并 存”的基本格局和油气富集程度依次变好的序列。据此预测油气富集范围,从中优选冷湖4号东斜坡、乌南—巴依 凸起斜坡、怀头他拉—德北斜坡、潜伏Ⅰ号等新靶区。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认为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主要为湿地扇、河流-三角洲、湖泊等几种类型。晚三叠世早期,川西地区为一套海相沉积,向东主要为海相三角洲沉积环境,随着龙门山岛链缓慢上升,逐渐由海盆转变为陆盆。须二、须四、须六段充填作用大于沉降作用,盆地周缘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向盆地内至川中平台区,主要为浅水湖盆沉积。须三、五段湖盆面积扩大,物源减少,主要发育泛滥平原及浅湖-半深湖沉积。须二、须四段砂体分布面积广,厚度稳定,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高,是须家河组主要的产层。须二、须四段砂岩主要是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被波浪和湖流部分或全部改造后,形成由多个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滨浅湖滩坝砂体组成的叠加层,并随着岸线的迁移,最终遍布整个盆地。  相似文献   

18.
The noble gas concentrations and isotope ratios of seven natural gas samples from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Western Sichuan Basin were measured. The samples all have 40Ar/36Ar ratios greater than the atmospheric values, and the 3He/4He ratios (R/Ra) are entirely consistent with the crustal radiogenic He values. The vertical variation of the calculated CH4/36Ar ratios with depth clearly indicates that the CH4and 36Ar are intimately associated, indicating a common reservoir intermediate to the sampled reservoirs, where they are well mixed and stored together prior to entrapment into gas reservoirs. Meanwhile, the calculated CH4/36Ar ratios range between 8×106 and 64×106 very much greater than the CH4/36Ar values for pure water and 5 mol/L NaCI brine at low temperature and hydrostatic conditions, reflecting the presence of "excess" thermogenic CH4 over that supplied by a CH4-saturated groundwater at low temperature, and the excess CH4 saturation and dissolution to be at depth greater than the sampled reserv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子北地区延长组长6段油层构造特征、沉积相分布及砂体展布特征,从烃源岩、储层、盖层等方面对长6段油藏成藏条件进行了探讨,并就油藏类型、主控因素及成藏期次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子北地区长6段油藏具有较好的生、储、盖配置关系,主要受沉积微相及储层物性控制;长6段油气主要储存在长61、62、63 段河道砂体内,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圈闭;长6段油藏主控因素有主分流河道、储层物性及其非均质性、原油分布;长6段油层中,油气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呈双峰状,主要在100℃~110℃和130℃~140℃;利用热演化史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法对油气成藏期次进行判断,长7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早白垩世运移并大量聚集至长6段油层组,形成长6段油藏。  相似文献   

20.
主要对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斜坡带寒武-奥陶系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相、烃源岩的特征以及生烃时间、运移条件等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地区油气源充足,具备了形成大型油气藏的基础,指出塔东一井东、北、西北一带,其次是群克1井以南地段,是重点寻找寒武-奥陶系油气的远景区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