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低压电器》2012,(19):63
2012年9月5日,施耐德电气亮相第五届中国国际供电会议,带来以电力需求侧管理为重点的智能电网解决方案,致力于通过领先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助力中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实现高可靠性、高灵活性、高安全性以及高能效。  相似文献   

2.
智能电网的建设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首先分析了智能电网技术下电力需求侧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指出需求侧智能用电管理系统是未来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发展趋势。根据智能用电的需求,详细介绍了建设需求侧智能用电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其结构框架和功能配置。  相似文献   

3.
智能电网框架下的需求侧管理展望与思考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将全球电力工业带入了智能电网时代,使电网智能化的核心就是全面、动态地整合用户侧资源,包括负荷以及电力使用的相关信息.因此,需求侧管理是智能电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分析了传统的需求侧管理关键技术及实施时遇到的问题,然后针对智能电网时代引入的技术变革会给需求侧管理带来的影响和机遇进行了展望,最后就中国面向智能电网的需求侧管理建设给出了具体的步骤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智能电网建设对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智能电网对电力需求侧管理可提供的技术支持,分析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现状,结合电网与用户互动、先进的实时电价体系、全面的用电负荷监控、合理的分布式绿色电源上网等智能电网的技术特点,分析智能电网的建设将对电力需求侧管理能力提高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汤墨竹 《电力学报》2011,26(4):322-324
从智能电网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出发,结合我国电网实际情况,在分析了智能电网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构筑基础技术支持条件后,对智能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功能单元的硬件逻辑结构及软件功能进行详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针对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和需求侧响应等问题,提出了"智能电网中低压一体化配用电监控管理系统",为智能电网的配电和用户侧的智能化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系统面向智能配电和智能用电2个环节,覆盖20/10/0.4 kV中低压配用电,实现基于GIS的配网自动化、配电管理、设备管理、负荷管理、远程抄表、分布式电源和微型电网接入等功能,以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和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智能电网与电力需求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能电网已经成为未来电网的发展方向,将供电侧与用户侧资源全面、动态地整合,才能真正实现智能型的完美电力系统.因此,智能电网势必对需求响应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分析了智能电网与需求响应二者相互包容、相互影响的关系,然后针对智能电网时代引入的与需求响应相关的技术变革进行探讨,最后结合中国电力市场的情况,提出了进一步促进需求响...  相似文献   

8.
大数据技术是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之一,智能电网是其重要的应用领域,在智能电网下电力需求侧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大数据技术在电力需求侧管理中的应用模式及其成效,将智能电网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电力需求侧管理,有利于适应电力经济发展要求,并使电力需求侧管理模式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9.
我国已经计划建设的智能电网给通信技术、节能技术和制造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技术的融合带来了革命性的推动力。智能电网对电力需求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目标。结合当前我国电力消费现状,分析了智能电网中智能电表如何适应并促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通过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的实施,进一步降低高峰负荷增长,提高用电效率,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减少排放,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保证我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高速性。  相似文献   

10.
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全面、动态地整合用户侧资源,平衡电力供应缺口,实现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优化管理。在智能电网的基本框架下,借鉴已进行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发达国家的电力需求侧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可行性及相应措施。综合考虑社会、电力用户、电网公司、发电厂各方的利益,建立了合理的需求侧管理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引导电力用户优化用电方式,提高有限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满足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通过一个具体的算例,证明了需求侧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电力和电量的消耗,节电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1.
电网需求侧管理指的是通过切实有效的激励手段,来引导电网用户改变不合理的用电方式,进一步提高终端用电的效率。电网需求侧管理是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这一管理模式能否有效推行将直接影响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因此,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模式和发展必须与智能电网建设的长远规划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2.
智能电网建设中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速度的加快,智能需求侧管理系统作为智能电网中合理供配电的重要决策系统,已经成为许多电力营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分析了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系统现状后,对实际运行中电力需求侧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探讨,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完善智能电网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的综合功能,有效保障社会、电力公司和用户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全面、动态地整合用户侧资源,平衡电力供应缺口,实现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优化管理。在智能电网的基本框架下,借鉴已进行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发达国家的电力需求侧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可行性及相应措施。综合考虑社会、电力用户、电网公司、发电厂各方的利益,建立了合理的需求侧管理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引导电力用户优化用电方式,提高有限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满足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通过一个具体的算例,证明了需求侧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电力和电量的消耗,节电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4.
叶慧萍 《供用电》2008,25(5):70-73
改变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粗放式管理,以推动需求侧管理工作新的进展.介绍了中由供电局与广东电网公司联动开发的电力需求侧管理与决策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实现供电企业管理决策、大用户节能差异化服务、需求侧错峰管理等功能;具体介绍了应用此管理决策系统后取得的成效.该系统部分功能在国内外创新,2008年3月通过广东省科技厅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15.
智能电网技术综述   总被引:208,自引:22,他引:208  
阐述了智能电网的内涵和特点,总结了智能电网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智能电网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发展智能电网的条件,指出了建设智能电网在网络拓扑、通信系统、计量体系、需求侧管理、智能调度、电力电子设备、分布式电源接入等领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电力供需失衡首先表现在电力供应紧张,需求得不到满足,其已成为制约部分发达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因而需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温州电网为个案,围绕温州地区电力供求现状及发展趋势,介绍了当前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主要手段、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机制、构建电力需求侧管理策略体系等内容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详细分析辽阳供电公司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现状和技术水平, 提出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需要解决的诸多举措。同时, 还阐述了电力需求侧管理高级软件,所要实现的功能和技术指标。其中包括用户DSM方案评估、错峰避峰方案评估与辅助生成、营销收入评估与预测、电网中期规划与优化、信息发布等功能。充分体现电力需求侧管理是政府、供电公司与用户互动的过程。体现有序供电、用电、充分的信息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这将会给供、用电双方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电力负荷增长迅速,电网供电压力增大,传统电网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因此,建立统一坚强的智能电网是中国电网发展的方向。介绍了智能电网的背景和定义以及智能电网的基本信息;叙述了中国智能电网发展现状涵盖了目前国家对智能电网的政策、投资以及智能电网示范项目;分析了中国智能电网发展在政策投资、相关技术研究、基础设施建设、概念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为在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下提高电力生产效率,改善电力结构,以最小社会成本满足最大经济发展需求,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智能电网元件引入配电网和市场系统,对电网需求侧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智能电网国家实验室LAB+i已经拥有必要的基础设施进行智能电网的案例研究,其中包括电力需求侧管理。介绍了哥伦比亚国立大学的应用案例,在LAB+i平台实施基于3种需求响应技术的自动化管理系统,能够为校区每个建筑找到最佳负荷曲线。  相似文献   

20.
智能电网环境下,基于需求侧管理的电力需求实时预测和定价机制对于维持电力供需平衡,削峰填谷至关重要。文中引入贝叶斯信息更新方法对智能电网中用户电力需求信息进行实时预测更新,然后将售电商与用户之间的实时电价与电力需求策略互动行为生成一主多从博弈模型并进行均衡分析。通过数值仿真分析,在与无电力需求预测更新下的智能电网实时定价机制对比以后,发现所提出的具有电力需求预测更新的实时定价机制可以提高用户用电满意度和参与需求侧管理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售电商利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