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负荷控制对象存在耦合性和时变性,常规PID控制方案在负荷大范围变化时控制效果变差.为了提高协调控制系统的调节性能,采用了一种模糊自适应控制方案.基于300MW直流锅炉单元机组不同工况下采集的数据,建立了机组在210MW和270MW工况下的负荷控制对象动态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动态特性分析;基于常规PID协调控制方案,设计了一种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可以自动调整控制器参数以适应工况的变化.锅炉控制器和汽轮机控制器均采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模糊自适应控制与常规PID控制相比,超调量降低,调节时间缩短,抗干扰能力和负荷适应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2.
为力单元机组的前馈模糊神经非模型协调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建明  王宁 《动力工程》2000,20(3):664-668
提出了一种前馈模糊神经非模型协调控制方法。使用该方法设计的非模型控制器由模糊控制器和神经元控制器复合构成,针对某单元机组进行了实例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新的控制方法不仅具有满意的控制性能,而且具有强鲁棒性和抗干扰性能,它显著地提高了协调控制系统在机组负荷及工况变化时的鲁棒性和控制品质。这种新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非常简单,不需要解耦补偿,而且控制器参数选择不严格,可方便地用于工业控制。图7参9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国产200MW汽轮机及670t/h锅炉的机炉协调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及控制装置,内容包括作用原理、仿真、硬件结构及可靠性措施。  相似文献   

4.
火力单元机组的前馈模糊神经非模型协调控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建明  王宁  王树青 《动力工程》2000,20(3):664-668
提出了一种前馈模糊神经非模型协调控制方法。使用该方法设计的非模型控制器由模糊控制器和神经元控制器复合构成 ,针对某单元机组进行了实例仿真试验。结果表明 :这种新的控制方法不仅具有满意的控制性能 ,而且具有强鲁棒性和抗干扰性能 ,它显著地提高了协调控制系统在机组负荷及工况变化时的鲁棒性和控制品质。这种新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非常简单 ,不需要解耦补偿 ,而且控制器参数选择不严格 ,可方便地用于工业控制。图 7参 9  相似文献   

5.
火电单元机组的模糊神经元协调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建明  王宁  王树青 《动力工程》1999,19(3):38-42,37
针对火电单元机组,提出了多变量模糊神经元协调控制方法。该方法是在记解耦系统的每一对输入/输出通道上设置一个由模糊控制器和神经元控制器复合而成的非模型控制器,以提高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和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6.
火电单元机组的机炉协调控制系统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复杂多变量控制系统,其控制品质的改善是提高热工过程自动化水平的关键.首先介绍受控对象的数学模型,然后采用双输入双输出非线性PID控制器(NPID)和自抗扰PID控制器(APID)的设计方法,设计火电单元机组的机炉协调控制,并利用Simulink工具箱中的非线性设计模块(NCD模块)对控制参数进行优化.通过一系列的仿真试验,分析了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抗干扰性能以及鲁棒性,并与线性分散PID控制方案进行比较.结果证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单元机组协控制系统的控制品质.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安徽淮南田集电厂两台600 MW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针对影响电网两个细则实施下的AGC考核指标的问题,提出了较为详细的协调控制系统改进方案,现场实践解决了影响AGC考核指标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基于PID型模糊神经网络的火电站单元机组协调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火电站机炉协调控制对象的非线性,时变和纯迟延的特性,采用了一种PID型模糊控制器,为了使此控制器具有自学习功能,提出了一种包含一个自回归神经元的5层模糊神经网络,并根据梯度下降算法,给出了它各层权值的修正算法,通过对参考文献[2]的模型进行仿真研究,证明使用这种初值易选,学习能力较强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可以克服协调控制对象的时变性和随机性干扰,大大改善了控制品质。  相似文献   

9.
火电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多变量IMC-PID设计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房方  刘吉臻  谭文 《动力工程》2004,24(3):360-365
根据单元机组的低阶非线性模型,经过适当的简化,推导出一个双输入双输出、能够描述机组动态特性及机炉间相互耦合关系的传递函数矩阵。以该矩阵为基础,采用多变量内模控制的方法对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进行设计。为了能方便地在实际工程中实现,文中推导出了该控制器的PID实现形式,最终简化的控制器结构简单,需调节参数少,可调参数与系统动态性能的对应关系明确。仿真试验表明:该控制器具有良好的解耦效果和负荷适应能力。图6参11  相似文献   

10.
平圩电厂的600MW机组是我国从美国西屋公司引进技术生产的首台600MW机组.本文分析介绍了该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特点。该系统包括有负荷管理中心,锅炉主控、汽机主控以及锅炉煤、水、风、烟等20种子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提升火电机组运行灵活性,直流炉机组将调峰负荷下限逐渐拓宽至湿态运行,直流炉机组湿态稳定运行模式成为新的研究方向。以直流炉机组湿态运行过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机组运行工艺流程和实际运行数据,提出了湿态运行机组的协调控制结构。利用机理分析和数据双向驱动的复合建模方法建立了湿态运行机组的简化控制模型,经过检验,模型输出与实际数据的机组功率和主蒸汽压力的相对偏差分别为2.85%和1.87%。在对调节特性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直接能量平衡的湿态运行协调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够完成湿态运行过程的控制任务。  相似文献   

12.
七台河发电厂进口350MW汽轮机组的DCS分散控制系统采用的是HONEYWELL公司的TPS系统,协调控制系统作为TPS系统的一部分,被称之为MCS,MCS覆盖了整个锅炉侧的自动调节及部分汽机侧的调节系统。MCS控制策略主要由HPM(高性能过程管理器)实现,对七台河发电厂350MW机组协调控制系统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相关的控制策略和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3.
450 t/h循环流化床锅炉协调控制系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450t/h循环流化床锅炉各参数间的强耦合、大迟延等特性导致的协调控制系统难以投入的问题,对其协调控制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发现:在“炉跟机”协调控制方式下,为了保证主汽压力的调节品质,给煤量的变化幅度很大,导致床温的变化过快,对锅炉运行的稳定性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机跟炉”协调控制方式下,给煤量的变化比较平缓,虽然有功功率的响应比较慢,但是整体调节效果比“炉跟机”方式要好。图4表2参1  相似文献   

14.
对某电厂7#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分析了主要控制逻辑:负荷指令控制、压力定值控制、机炉协调控制。针对该机组负荷响应能力差、主汽压力波动大进行了优化,得到了良好的控制效果,安全性和经济性得到了保证。  相似文献   

15.
船用蒸汽动力装置机炉协调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常用机炉协调控制系统特点的剖析。结合船用锅炉和汽轮机的具体情况及实施的可行性,提出了船用机炉协调控制系统所采用的控制方式和总体结构设计方案.分析了机炉协调控制原理,给出了主要控制模块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结合直接反馈线性化(DFL)和非线性鲁棒控制理论的协调励磁控制器设计方法。DFL从系统的输出方程出发,直接指定含输入量的方程为虚拟控制量,实现系统的线性化。非线性鲁棒协调控制在考虑了系统存在非线性、模型误差、不确定干扰等特点的同时,还考虑了由于负载或调速变化等因素影响时出现的发电机端电压偏移的问题,在以功角为控制目标的控制律中引入了发电机端电压反馈,从而解决了端电压可能存在的偏移问题。仿真分析显示,该控制律既能很好地提高发电机端电压控制精度,又能有效地提高发电机组的运行稳定性,并能对干扰进行有效地抑制。  相似文献   

17.
锅炉二次风系统协调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征  田亮  刘吉臻  邹晓昕 《动力工程》2007,27(3):367-371
采用机理分析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二次风系统非线性动态模型,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该模型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两种二次风控制系统的优缺点,发现了影响控制品质的主要因素是系统的相互关联,二次风控制的主要矛盾是风量的响应速度和风压的波动.为解决这一矛盾,设计了二次风协调控制系统,优化了动态控制品质.  相似文献   

18.
分布式光伏发电的高密度接入给配电网原有的经济、稳定运行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为了减少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配电网造成的网络损耗,提高光伏发电的经济性,首先分析和归纳了分布式光伏集群的概念和特点;然后针对配电网内的分布式电源、柔性负荷、无功功率调节设备等装置在时间尺度、控制功能方面的调节特性,提出了一种含分布式光伏集群的协调优化调度方法。该方法以模型预测控制为基础,动态滚动协调光伏集群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有功出力和无功出力,起到减小网络损耗和优化系统电压的作用。采用PG & E 69节点系统在MATLAB数学软件下进行建模仿真分析,结果证明了所提优化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