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辽河干流河道淤积成因、淤积特性、演变规律的分析以厦河道发展趋势的预测,归纳总结辽河干流各河段河道冲淤变化特征,并提出辽河河道整治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收集查证水利志、地方志等文献,依据辽河干流水文实测资料和河流查勘工况,深入进行了河道变迁、演变及未来可能变迁演变的可能性分析,可更加准确的认识河流变迁特征及影响因素,系统地掌握河流历史时期自然演变规律,了解河流变迁的原因,现代人类活动导致的河流变迁情况等,为现代河流治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全面分析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来水来沙特性及遥感地形资料的基础上,对干流河道的河床演变、输水输沙特性与河道冲淤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干流河道河型及划分标准、河道稳定性指标、断面水力几何形态及近期河势摆动范围等,建立了干流河道的挟沙能力公式,揭示了塔里木河干流河床演变的基本规律;通过深入分析干流河道的断面形态与输水输沙特征,考虑干流河道基础资料短缺和水量损失(洪水漫溢、引水跑水、渗漏蒸发)严重的特点,建立了适用于干流河道不同形态(枯水、平滩、漫滩)河槽的输水输沙计算模式,开发了干流河道-维泥沙数学模型,论述了干流河道的冲淤特点。  相似文献   

4.
针对辽河水少沙多、主槽断面相对狭小、滩地横比降大、险工较多等特点,结合辽河的历史洪水情况,本文 对辽河干流河道整治的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分析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来水来沙特性及遥感地形资料的基础上,对干流河道的河床演变、输水输沙特性与河道冲淤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干流河道河型及划分标准、河道稳定性指标、断面水力几何形态及近期河势摆动范围等,建立了干流河道的挟沙能力公式,揭示了塔里木河干流河床演变的基本规律;通过深入分析干流河道的断面形态与输水输沙特征,考虑干流河道基础资料短缺和水量损失(洪水漫溢、引水跑水、渗漏蒸发)严重的特点,建立了适用于干流河道不同形态(枯水、平滩、漫滩)河槽的输水输沙计算模式,开发了干流河道一维泥沙数学模型,论述了干流河道的冲淤特点。  相似文献   

6.
7.
通过对松花江干流多年水沙过程、纵剖面及横断面形态、河道稳定性计算及河势变化分析,表明松花江干流河势总体相对稳定。针对松花江以推移质造床为主,输沙水量不是维持河道稳定的决定性因素的特点,提出了包含水量、流量和历时要求的维持河道稳定需水量的概念,以典型断面哈尔滨站为例,给出了维持松花江干流河道稳定的需水量为173×10.8m3,占全年总水量的40%;维持松花江干流河道稳定的平滩流量过程的重现期为1.3a,频率为9.6%。说明松花江干流水量充沛,平滩洪水重现和持续历时符合造床条件,基本能够满足维持河道稳定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1971年和1975年两次对辽河通江口至刘小船河段整治所取得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介绍河道演变规划和总结河道整治的规划治理经验。  相似文献   

9.
辽河河道演变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对沈阳境内辽河河道历史演变的研究和中国成立后研究得出的河道冲淤规律及演变特点,对辽河河道治理提出以下几点措施:①加强弯道险工的治理;②建设有效的控导河势节点工程;③加强柳河上游水土流失治理;④大力搞好河道清障;⑤加快修建干流控制工程。  相似文献   

10.
成都平原岷江干流的历史演变及河道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颖 《泥沙研究》1994,(2):22-34
成都平原岷江河道的演变,是自然条件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制约演变的主要因素包括:岷江的水沙特性、平原本身的地势地貌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自“史记。河渠书”(公元前100年左右成书)以来的各种史料记载,以及对社会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分析,岷江干流的流路应是自灌县直趋新津方向的金马河,而非由灌县折向成都的大皂江(“元史,河渠志”)。金马河的自然演变特性本属堆积性,但由史料、出土文物、水沙变化与河道特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下游河道萎缩过程中输沙能力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河床演变学原理,根据定位观测资料分析,结合河工动床模型试验,探讨了黄河下游河道萎缩过程中的输沙能力调整关系。研究表明: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的输沙能力调整趋势取决于河道的萎缩模式;主河槽水流挟沙力与河槽形态的关系仍然符合一般意义下的河床过程规律;河道萎缩后,河道的排沙比减小,但排沙比与河道萎缩模式无关;河道萎缩是可以逆转的。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维持主槽不萎缩的输沙需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输沙需水是维持主槽不萎缩的重要条件。本文在考虑黄河下游非汛期冲刷、大漫滩洪水淤滩刷槽冲淤特点的基础上,根据非漫滩洪水水、沙及河道冲淤关系,研究提出了维持主槽不萎缩的输沙需水计算方法,并结合小浪底水库典型水沙调节方案,分析计算了黄河下游维持主槽不萎缩的输沙需水量变化范围。研究表明,主槽维持规模、来沙量、水沙过程是维持主槽不萎缩输沙需水的重要影响因素,小浪底水库合理调控黄河下游水沙搭配关系后,维持主槽不萎缩的输沙需水可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进入黄河的水沙量及其过程发生了重大变化,潼关水文站水量和输沙量大幅下降,已由1919~1959年期间的平均水量426亿m3/年、输沙量16亿t/年下降到2000~2012年的231亿m3/年和2.76亿t/年,随着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持续开展,预计未来50~100年潼关站年平均水量和输沙量将逐步稳定在210亿m3/年左右和3亿t/年左右。水沙变化关系到治黄方略的制定,关系到黄河的长治久安。为了顺应黄河水沙的变化,确保黄河防洪安全,实现下游河道不改道、河床不抬高的治理目标,本文提出了新的水沙条件下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总体思路是:改造河道、解放滩区。具体措施包括:稳定主槽、缩窄河道、完建堤防、治理悬河、滩区分类。建议深入研究下游河道改造的方案与河道缩窄的可行性及其影响,为黄河下游河道改造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上游干流近期水沙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长江上游干流几个主要控制水文站点近50多年水文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了长江上游水沙变化的过程、变化特点和变化趋势。分析表明,近50多年来长江上游干流河道来水量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而输沙量有减少的趋势;受三峡水库蓄水拦沙和库区上游来沙减少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2003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来沙量明显减少。长江上游水沙年内分配的特点是年内径流量和输沙量均集中于汛期5~10月,且输沙量更为集中;多年来上述年内分配规律并未发生大的变化。近50多年,长江上游干流河段年径流量时间序列以12 a为主周期发生丰、枯变化;长江上游来水来沙总体呈正相关性。趋势分析表明,目前,长江上游来水相对偏枯,之后几年又将进入一个丰水期;随着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长治"工程的逐步建设和多座水库蓄水拦沙作用的显现,长江上游总来沙量在水库平衡期内仍将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河性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网河受大规模采沙影响,其河道特性发生的显著变化,基于实测资料,从网河区河道的河床演变、水沙条件、同流量水位变化、西江和北江分流分沙变化、河槽容积及河道行洪能力等方面分析了珠三角网河区河性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网河区河床下切严重,来流量变化不大,来沙量大幅下降,同流量下水位下降明显,思贤滘对西江、北江的分水分沙有所调整,河槽容积增大,河道的行洪能力提高。随着规模取沙的减少,2005年后网河区河道进入新的平衡演变阶段。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淮河干流形态、水沙时空分布、冲淤变化等基本特性,开展了河工模型试验研究和二维水动力数值计算,采用2003、2005、2007年实测洪水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与验证,模拟值与实测资料吻合较好,为河道整治提供了研究思路。利用模型对河道整治方案进行了效果分析,对行洪区调度方案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17.
18.
80年代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演变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黄河下游河道累计淤积泥沙4.12亿t,是下游河道淤积最少的10年(三门峡水库拦沙期除外),其中高村一艾山河段淤积3.59亿t,占87%。下游河道淤积集中在1986、1988两年,其中1988年淤积量达5.14亿t,比10年累计淤积还多1亿t,其余大部分年份河道处微淤或冲刷状态。黄河流域人类活动对下游河道冲淤有一定影响,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暴雨大小及地区分布。10年间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总体上属于枯水少沙系列,来沙偏少更多。年均来沙仅量8.62亿t,是来沙量最少的lO年。黄河下游来沙量大幅度减少,主要是多沙和粗沙产区的河龙区间大雨、暴雨显著偏少所致。多沙地区一旦出现暴雨,来沙量就会明显增加,如1988年,皇甫…、窟野河等多沙粗沙支流发生较大洪水,年沙量达15.5亿t,下游河道发生严重淤积。深入研究80年代来水来沙条件及下游河道冲淤特点,对于更好地认识和治理黄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统计理论的概念,从建立泥沙频率分布曲线入手,分析了松辽流域主要河流(松花江、辽河)水沙频率之间的关系.定量界定了水沙丰平枯组合类型,将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划分为丰、平、枯(大、中、少)3个等级,以频率作为实测年径流量和输沙量丰、平、枯(大、中、少)划分的标准,结合泥沙频率研究成果,对松辽流域主要河流的水沙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研究松辽流域人为活动时河流泥沙、水土流失问题的影响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