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赏石具有奇、巧、怪、美、独、异等特点,又称欣赏石、雅石、奇石、怪石、玩石等,具有欣赏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商品价值。 观赏石又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起到和黄金一样的硬通货作用,可作为饰件,也可作为摆件,都属于人类美的观赏范畴,故统称为观赏石。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4):258-260
<正>近年全国观赏石队伍开始迅速发展壮大,各地观赏石协会随之纷纷成立,赏石、藏石之风也逐步走入寻常百姓人家,各类展示活动层出不穷,民间藏馆、景园、观赏石市场更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华夏大地四面开花,中国观赏石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从2006年举办第一届昆明泛亚石文化博览会至今,该展会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石文化博览会,石文化发展速度成为全国最快的省份,由原来的资源大省已逐渐成为中国赏石的热点和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2013年11月23日上午,位于松江泅泾镇、国内颇具规模的观赏石基地、也是上海市盆景赏石协会的活动基地——万春园内正在举行“上海市盆景赏石协会盆景操作技能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4.
梁志伟 《园林》2004,(9):51-51
在古代供石家族名录里面.最具文人气的就是“淄博文石”。它不像直接以产地命名的石种,如产于灵璧的石头就称“灵壁石”,产于太湖的石头就称“太湖石”,而在产地淄博之后再加上一个‘文’字,雅称为“淄博文石”。笔者在本文不想追溯“淄博文石”命名的起源,只想抒发作为文人赏石者的感受,山东终究是  相似文献   

5.
梁园 《园林》2005,(5):50-50
我国古代的石文化,由于属于园林文化的一个分支,故室外的园林石一直作为赏石的主流。室外园林石的赏石要诀:“皱、瘦、漏、透”,也一直作为一种赏石的美学标准,整整统治了赏石界近千年。那么,当代流行的赏石要诀:“形、质、色、纹”,起源于哪一个赏石石种呢?据史料记载,影响最大的是广东潮州出产的黄蜡石。  相似文献   

6.
赏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从石展不评奖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志伟 《园林》2007,(6):50-51
中国当代时尚的赏石文化,基本上属于一门商品化的赏石文化,除古代“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等产地的赏石家以及京、津、沪、苏州等周边地区,曾受到古代赏石文化浸染,一些传统的赏石家,吸取赏石文化的精髓,追求“天人合一”的赏石境界。以当代中青年赏石家及石商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7.
泰山石     
李武 《古建园林技术》2008,(2):F0004-F0004
北京四季青乡的玉东公园,与颐和园只一墙之隔,又在玉泉山脚下,因其位置显赫,故锐意创建“郊野第一园”。“室无石不雅,园无石不秀”,此园当然也设计有几处观赏石,以为点睛之笔。地主汇通公司作为承建单位,约我同去泰山选石。我因独崇泰山,曾七谒绝顶,所以欣然允诺,心中却实存狐疑:只在街头巷内,见刻有“泰山石敢当”字样的泰山石,作为固宅避邪的镇物,从未曾见其如太湖石,灵壁石那样放置于园林之内。  相似文献   

8.
王嘉杰 《石材》2006,(4):45-46
“石不能言最可人”,“园无石不秀,居无石不雅”。目前各地景观中,许多园林都用奇形怪状、千姿百态、大小不一的各种观赏石点缀。我国用石造园的历史悠久,早在一千多年前,古人就将江苏的太湖石、广东的英石和安徽的灵璧石等用于园林艺术造景。近些年,又有两种新奇的观赏石悄然进入园林,成为园林石的新宠,它们就是硅化木和树化玉。  相似文献   

9.
话说太湖石     
梁志伟 《园林》2004,(2):49-49
中国传统的赏石艺术原属于园林艺术范畴,是园林艺术的一个分支。也就是说,中国古代最早的赏石艺术,原属于园林赏石。而园林赏石最具代表性的石种就是太湖石。太湖石又称“洞庭石”,主要产  相似文献   

10.
概说奇石     
《石材》2012,(3):42-48
一、奇石的定义1、奇石是自然天成、稀奇古怪,具有人文内涵,给人以美感(自然美、工艺美、意念美)的石头。稀、少也。奇、奇特。古、久远。怪,出乎意料。历史上流传过多种名称:如珍石、美石、灵石、雅石、怪石、供石、玩石、艺石、趣石、巧石、寿石、水石、摆石、贡石、园林石等。自古以来,奇石是爱石人们的主流称谓。  相似文献   

11.
李世行 《园林》2005,(4):52-53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五花八门的观赏石,并各自以其独特的风姿,神韵,博得人们的赏识,如雨花石中的“动物”石,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作者特遴选所收藏的一组“动物”石,供读者欣赏。  相似文献   

12.
梁志伟 《园林》2005,(6):48-48
传统的灵璧石敲上去有铿锵之声,蕴含着那种武士气度;传统的太湖石看上去有傲立之态,凝固着那种文人风骨。而时尚的大化石却不然,漂亮的石色如瓷釉,坚硬的质地如玉石,而表面笼罩、闪烁着一种珠光宝韵,所以,广西柳州的赏石家更喜欢以“宝气”来形容大化石外在的光泽。  相似文献   

13.
梁志伟 《园林》2004,(6):51-51
传统赏石过去主要赏玩山石、水石,如灵璧石、太湖石等。因为蛮荒之地,过去少有人烟及足迹。但为了寻找新的赏玩石种,当代赏石家的足迹已遍及沙漠深处。新的赏石石种,影响最大的除了广西红水河里的彩陶石、大化石之外,就数出现在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等地荒原、沙漠、戈壁滩上的风砺石了。风砺石又称风棱石、戈壁石,产于昆仑山脉和祁连山脉的戈壁滩等地,多为火成硅质岩,玉质感强。其质地分别为玉髓。玛瑙、石英、碧石、蛋白石等,生成于岩洞里的风  相似文献   

14.
《园林》2015,(10)
<正>2015年9月,举国欢庆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可能很多人不记得,这也是中国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纪念这段可歌可泣的岁月,9月23日,赏石文化主题沙龙暨《石颂红军》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延安饭店隆重举行。沙龙由胡商(上海)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主办,园林杂志社和上海市观赏石协会协办。沙龙现场奇石布阵、书画生辉,来自赏石协会、书画界、文艺界、政界、商界的奇石爱好者,以及多位有着深厚革命情怀的抗战前辈济济一堂,以石会友,以石言志,与《石颂红军》的作者蒋顺元先生  相似文献   

15.
两可藏石斋     
《Planning》2014,(5)
<正>两可藏石斋位于古都南京新街口地区,是南京地区集奇石收藏、展览销售、以石会友为一体的开放式石园。奇石,乃大自然的恩赐,毫无矫饰而充满灵性。数百块大中型园林石,天然成趣,千姿百态,多数拥有玉一般质地和五彩斑斓的纹理,非常罕见。若干体积较小,用于室内陈列或几案摆设的各种赏石,形神兼备,意境深邃,令人赏心悦目。古人云:"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当今,爱石、藏石、赏石正越来越成为现代人  相似文献   

16.
梁志伟 《园林》2004,(3):55-55
当代赏石界的赏石风格、趣味变化万千。新潮的相石法”形、质色、纹”已约定俗成。故当代的赏石展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五光十色缤纷奇幻。但作为四大名石之一的英石依然魅力不减。古风依旧的英石以其独特的“皱、瘦、漏透”之状  相似文献   

17.
梁志伟 《园林》2006,(1):45-45
冬天到松花江去滑雪,是南方人的梦想;夏天到松花江去赏石,是赏石人的呼唤。东北人以豪爽闻名于世,松花江因抗战时的一首歌《松花江上》,而令人怀念那充满忧伤的岁月。而松花石呢,却因其"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的灵秀,独立于赏石之林。之所以笔者用"灵秀"两字来形容它,因为如把松花石放在奇石色彩大家族里来评判,黝黑的灵璧石、栖霞石、淄博文石等,属于苍老的老爷爷辈;而翠绿的松花石与金黄的黄蜡石等,应该属于年轻的女子辈。松江石是以地域之名来命名的,如松花石还有一个别名,笔者更愿意把绿色的松花石称之为"绿蜡石",或称之为"松花江绿蜡石"。松花江绿蜡石(松花石)与广东黄蜡石,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  相似文献   

18.
东西南北     
《园林》1996,(6)
赏石展讯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闲暇时间的增多,特别是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理念的驱使,赏玩奇石渐成休闲文化中的一种时尚,收藏爱好者日渐增多。今年赏石展频频举办,促进了石文化的发展。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和徐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赏石展”于1996年10月10~15日在徐州市云龙公园隆重举行,展出各地藏石精品4000余件。这次赏石展地域之广、石种之多、精品之良、新品之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6,(8)
<正>近年来,龙游县着力培育黄龙玉产业,打造"中国观赏石之乡",建设"赏石文化城",开发"石文化产业"。龙游县职业技术学校以此为契机,于2014年设置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由云南省玉雕大师林霖铃教学团队常驻学校授课。该专业被省教育厅列为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面对一块玉石原料,同学们需根据其形状、色泽、质地进行构思,选择什么题材,如何构图、取舍,用什么  相似文献   

20.
滇品 《石材》2007,(4):15-15
为了更好的开发云南石材矿山资源,利用云南区域优势,拓展国内外石材行业在中国西部地区及东盟自由贸易区域的交流合作与经济贸易,推动西部石材工业发展,打造优秀石材品牌,由中国石材工业协会和中国观赏石协会、昆明市人民政府主办,云南省石材商会与云南观赏石协会、昆明国际会展中心联合承办的“2007年中国·昆明东盟石文化石材博览会”将于2007年7月10日~16日在昆明举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