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非均匀沙运动机理和输沙规律相当复杂,要全面反映泥沙的非均匀特性存在一定的难度,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一些成果,本文试将现有非均匀沙起动研究成果作一些归纳并简要阐述了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非均匀沙分组起动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了非均匀沙起动情况后,采用输沙率法和分组相对输沙率法判别非均匀沙起动如果用其平均粒径d。来表示非均匀沙,则起动切应力和相同粒径的均匀沙近似,分组起动情况小颗粒由于受大颗粒的隐蔽作用鞍同等粒径的均匀沙需要较强的水流条件.相反大颗粒由于受暴露的影响比相同粒径的均匀沙容易起动.各粒径组的起动切应力可用公式(11)求出,  相似文献   

3.
非均匀沙分级起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本文对非均匀沙起动机理作了分析,提出适合非均匀沙分级起动的判别标准,运用概率论与力学结合的方法,对起动颗粒的作用力臂进行随机分析,导出考虑非均匀沙隐暴效应的起动概率表达式,藉此建立非均匀沙第k粒级的起动公式,在水槽中对天然水徊颜色沙进行分级起动试验,据以确定隐暴系数,从而获得与均匀沙兼容的起动切应力和起动流速公式。  相似文献   

4.
非均匀沙起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非均匀沙运动规律与均匀沙存在明显的不同。本文从非均匀沙运动特点出发,简要阐述了非均匀沙的运动机理,利用滚动平衡方程式建立了能反映非均匀沙粗化,细化过程和床沙受暴露,隐蔽作用和起动流速公式,利用实测资料率定计算公式中的系数。与其它起动流速公式相比,本文推导的起动流速公式较好地反映了非均匀沙的起动特性;较细的非均匀床沙较粒径均匀的同粒径床沙难于起动,而较粗的非均匀床沙较粒径均匀的同粒径床沙易于起动。  相似文献   

5.
非均匀沙起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具瑞  方铎  何文社  李昌志 《水利学报》2002,33(10):0082-0086
从非均匀沙受力分析出发,将非均匀泥沙起动所受到的附加作用力分为两部分。用滚动平衡方程式建立了能反映非均匀沙不均匀性的起动流速公式。利用天然河流实测资料和水槽实验资料率定计算公式中的系数,并用其它天然河流和水槽资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公式的计算值与天然河流的实测值和水槽实验的实验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张光科  方铎 《四川水力发电》1996,15(3):107-110,114
本文从分析非均匀沙的起动机理入手,在非均匀少度变化规律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床沙的可动层厚度,并用力学分析及泥沙颗粒分布的统计特性理论、解析几何方法,推出了非均匀潲起动流速的计算公式。对该公式用实测的床沙级配资料验证,所得的结果与实测的泥沙起动速一致。  相似文献   

7.
非均匀沙起动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概率论与力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考虑床沙组成,隐暴效应及起动概率的分级起动流速计算式,此项可满足预报起动沙级配的要求,实验资料验证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非均匀沙起动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造造  方铎 《四川水力发电》1997,16(1):69-72,81
本文对非均匀沙起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先分析了非均匀沙的起动机理,指出非均匀起动研究应该考虑荫暴作用,并有必要考虑脉动作用力的影响。通过对各种泥沙起动标准的分析,推荐了联系推移质取样分析或推移系输沙率的定量标准。最后,针对目前研究之不足,试述了非均匀沙起动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9.
在考虑水流条件、床沙组成的基础上,通过对泥沙颗粒受力分析。建立了滚动平衡方程式,得出了非均匀沙 分级起动切应力公式。在建立公式的过程中考虑了床沙非均匀性的影响。定义了附加作用力G,并将其引入公式中。 通过实验数据的验证表明公式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0.
在非均匀煤屑起动试验的基础上,对非均匀沙粗化过程中的起动作了探讨,推导出同时反映隐蔽和暴露作用的非均匀沙起动流速计算式,并进行了验证,该式还可自动退化为均匀沙起动流速的计算式。  相似文献   

11.
孟震  杨文俊 《人民长江》2011,42(10):10-12
由于缺乏丰富实测资料的检验,并且在理论构架上仍存有分歧,泥沙颗粒相对隐蔽度分布形式至今没有得到普遍认可的定论,即便均匀沙相对隐蔽度分布形式也没有一致的结论,非均匀沙隐蔽度分布问题更是未知。根据目前主要以概化物理图景进行理论分析为主的研究现状,给出了均匀沙相对隐蔽度分布形式的理论推导过程,从理论上探讨了均匀沙相对隐蔽度3种可能符合的分布形式:均匀分布,反余弦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其推测有待实测数据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2.
非均匀沙分级起动切应力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考虑水流条件、床沙组成的基础上,通过对泥沙颗粒受力分析,建立了滚动平衡方程式,得出非均匀沙分级起动切应力公式.在建立公式的过程中考虑了床沙非均匀性对起动的影响,定义了附加作用力G,并将其引入公式中.通过实验数据的验证表明公式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3.
以Froude准则为基础,适当提高模型流速,在不同水位下进行了某侧向进水泵站的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原方案前池内无论是面层还是底层,均出现大尺度回流区;水流斜向进入进水池,边侧水流偏斜尤为严重;翼墙回流区内流速较低,易造成泥沙淤积,对泵站的安全、经济运行不利。通过对底坎、导流墙、"Y"型导流墩等多种整流措施进行试验,发现采用由"Y"型导流墩演变而来的"丁"字型倒流措施能取得较好的整流效果。  相似文献   

14.
晋西黄绵土坡面径流流态与输沙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兴涛 《水利学报》2017,48(6):738-747
为了探讨晋西黄绵土坡面径流流态与输沙特征,本研究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对降雨条件下坡长对该区坡面径流雷诺数、弗劳德数、径流量、产沙量与输沙率进行量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在雨强30~125mm/h、坡长1~5m的情况下,坡面薄层径流为层流,且为急流;径流流态对坡面水流侵蚀力有显著影响,产沙量与雷诺数呈良好幂函数关系;雨强与坡长的增大可增强径流紊动性,输沙率随二者的增大呈增加趋势,当雨强大于60 mm/h、坡长由3 m延长到4 m时,输沙率增量较2~3 m与4~5 m时小;输沙率与径流量的关系可用幂函数描述。该研究结论能够为黄土陡坡面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布设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流域泥沙灾害与泥沙资源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泥沙灾害与泥沙资源性是流域泥沙的重要属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本文论述了泥沙淤积、泥沙冲刷、岸滩崩塌、山地崩塌与泥石流、粗沙淤积的土地沙化等泥沙灾害,指出泥沙灾害具有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渐变性或突发性、群发性、转化性及危害严重性等;流域泥沙资源化的主要途径包括填海造陆及造地、引洪淤灌、堤防淤临淤背、建筑材料、湿地形成(河流、湖泊与河口海岸)等,指出流域泥沙资源化及其优化配置既要解决思想观念、基本理论、目标效益等方面的问题,还要考虑与水资源联合配置问题。  相似文献   

16.
河道模型中泥沙起动粒径公式的比较和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实际工程中的水力学问题时,常常无实测泥沙资料。根据已知的流量资料,分别对四种常用的泥沙起动流速公式进行反算获得相应的泥沙起动粒径,并通过模型试验实测的起动粒径对四种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和验证,在此基础上选用比较接近实测值的公式来初步估算泥沙级配与输沙率等泥沙参数。为缺乏泥沙资料的河道模型试验提供了一种确定泥沙起动粒径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模型沙起动流速公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现有泥沙起动公式的分析表明细颗粒泥沙起动流速大于试验值,本文利用大量的模型沙起动流速试验资料,对不同材质、粒径的各种模型沙,建立了起动流速的通用计算公式,该式与试验资料吻合良好。通过研究模型沙的起动状态与起动流速的变化规律,指出模型沙个别起动、少量动、普遍动对应的起动流速间具有线性关系,进而给出了模型沙不同状态的起动流速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8.
河道分流分沙计算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分流河道的水沙特性,对现有的分流分沙计算模式进行了分类。总结河道分流分沙计算模式在国内外研究发展的现状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评论,指出计算模式的发展在充分考虑分流口口门附近水流结构和含沙量沿垂线分布等特性的前提下,还应借助原型资料与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及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综合研究分流河道分流分沙的变化规律,才能为分流河道的合理整治提供科学的依据。最后就分流分沙计算模式研究的几个亟待深入的课题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9.
分形理论在泥沙研究中的应用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分形理论在泥沙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泥沙颗粒物特性,群体泥沙组成及其沉积物排列方式,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结构以及河流几何形态等;概括了当前在应用中的特点:促进学科交叉,形成新的研究领域;活跃传统思想,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同时指出值得注意的问题:分形算法的统一和规范,明确各研究对象分形维数物理意义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