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了利用微波技术快速测定硫化锌精矿水分的新方法,同时对不同含水量的原料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另外,详细地对试验装置、特性及其使用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对该技术在火法生产锌中的应用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物料水分的测量一直是工业生产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在氧化铝工业中.水分测量是一个关键。本文研究了一种与密度无关的快速测量氧化铝水分的方法。同时,对不同含水量的检洲结果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讨论。此外,简要介绍了实验装置、特性及其使用方法.并对该技术在氧化铝生产中的应用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微波快速测量高炉喷吹煤粉水分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用微波快速测量高炉喷吹煤粉水分的新方法,并详细地分析和讨论不同高炉喷吹煤粉水分含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含水量为0.74%~16.90%时,检测误差小于0.35%;当含水量为0.31%。1.49%时,检测误差小于0.16%。说明了用微波快速测量高炉喷吹煤粉水分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郭荣辉  杨晓青  秦文峰 《中国钼业》2005,29(3):29-31,40
采用微波加热法对钼酸铵水分含量进行了测定。探讨了加热时间、微波功率和物料重量对水分测定的影响,并和传统烘箱测定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5.
微波测量烧结混合料水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微波测水技术在烧结混合料上的应用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微波水分仪能够正确反应混合料水分变化趋势,测量的标准偏差为0.14%,绝对误差≤0.24%.微波测水技术能够应用于烧结混合料.  相似文献   

6.
对国内外几种测量水分的方法进行了评述,提出了用微波快速测量造球预配矿含水量的新方法,并详细地分析和讨论不同造球预配矿含水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造球预配矿含水量为7.06 %~8.93 %时,检测误差小于0.28 %.这表明用微波谐振腔法快速测量造球预配矿含水量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铜精矿样品的高压密封微波消解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丽飞  苏明跃  郭芬 《冶金分析》2011,31(11):58-62
研究了采用高压密封微波消解技术消解用于成分分析的铜精矿样品的方法。依据铜精矿矿物组成、物相结构,分别选取了有机物含量高、硅含量高和金属氧化物含量高的样品进行试验,试验内容包括消解试剂种类和用量选择,样品完全消解的条件等。根据研究结果建立了适于铜精矿化学成分分析的高压密封微波消解方法。通过对不同矿物组分、不同物相结构的铜精矿样品的完全消解验证实验,证明了该消解方法的实用性。采用该方法消解铜精矿,然后用ICP-AES法检测试液中砷、汞、铅、镉和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试液中氟,分析结果与国家标准方法的测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铜精矿经微波活化后,在初始硫酸浓度1.23 mol/L,液固比(mL/g)30/1,氧分压0.6 MPa,搅拌转速度500 r/min条件下,在408~453 K范围内研究了加压浸出动力学,并与微波活化前浸出动力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微波活化前后,铜精矿铜、锌浸出行为规律基本一致.在408~438 K范围内,铜精矿微波活化前后,铜浸出速率未见明显变化,而当温度升高至453 K后,铜浸出速率较微波活化前略有增大.当温度低于423 K时,锌浸出速率较微波活化前略有增大;当温度高于438 K时,锌浸出过程反而略有放缓.微波活化铜精矿铜、锌浸出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56.33、49.77 kJ/mol,铜、锌浸出过程均遵循界面化学反应控制的收缩核模型.与活化前相比,铜精矿经微波活化后铜、锌浸出过程得以促进.  相似文献   

9.
以王水为消解体系,采用3步程序升温微波消解法处理样品,选择8%(体积分数)王水为测定介质,实现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对铜精矿样品中1.6~600.0g/t银的测定。干扰试验表明,样品中的铜和铁对银测定的干扰可忽略。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以银质量浓度为横坐标,测得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校准曲线,其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8。方法检出限为1.6g/t。采用实验方法对3个铜精矿标准物质分别测定11次,测定值与认定值一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23%~0.66%。选取5组不同银含量的铜精矿样品,按照实验方法测定,并根据测得银含量的不同范围,分别与国标方法GB/T 3884.2—2012中的酸溶-FAAS和火试金-滴定法测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者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城门山湿状铜精矿的铜品位、氧化铜品位、氧化率及水分等指标随着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铜品位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氧化铜品位及氧化率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水分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掌握湿状铜精矿各指标随着时间的变化规律,对于加强铜精矿运输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铜浮渣苏打——铅精矿熔炼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某冶炼厂生产浮渣含硫低、含铜高的特点,提出了苏打—铅精矿反射炉熔炼新工艺。结果表明:铅、金、银直收率分别提高了10.75、19.86和12.82个百分点;冰铜含铜达28%以上;砷铜铅合金产量明显减少;炉子操作条件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某铜金精矿进行了高温加压氧化—氰化工艺试验研究,探讨了浸出时间、浸出温度、氧分压和初始NaCl浓度等工艺参数对铜浸出率的影响以及后续氰化条件对金银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综合条件下,即粒度-325目占90%、初始NaCl浓度40 g/L、浸出温度180 ℃、氧分压0.6 MPa、液固比5∶1、浸出时间2.5 h以及搅拌速度750 rpm,在氰化条件:振荡氰化、液固比2∶1、NaCN加入量10 kg/t浸铜渣和氰化时间24 h,金、银、铜的浸出率分别为98.3%、94.7%和99.7%。该铜金精矿采用加压酸浸—氰化提取金银铜工艺具有对3种有价金属回收率高、氧化速度快、对矿石中杂质不敏感及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工业化前景。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闪速炼铜中常用的干铜精矿输送技术,结合工程实例,对气力提升技术和浓相气力输送技术输送干铜精矿的主要技术和经济指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输送技术各有优缺点,总体而言,两种技术均能应用在新建铜冶炼厂和现有铜冶炼厂改造的干铜精矿输送中;另外,浓相气力输送在配置上限制少、更为灵活,而气力提升技术在输送效率、输送稳定性、运行维护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且运行费用更低。  相似文献   

14.
对某浮选铜精矿进行了焙烧一氰化法提取金、银和铜的工艺方法研究。研究表明,将浮选金精矿(0.074 mm所占比例>90%)于600℃条件下焙烧,产生的SO2用于制酸,焙砂采用5%H2SO4浸取回收铜,酸浸渣先用新型调整剂(NH4HCO3+NaOH)调浸出液pH值≈9.5,以氰化法进行浸出。其金、银和铜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8.18%、32.17%和93.6%,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为铜精矿的湿法提取工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胡兵  黄柱成  姜涛  彭虎 《钢铁》2012,47(1):14-18
传统加热直接还原具有热效率低、球团"冷中心"和废热废气量大等问题,造成还原时间长、能耗高和污染大。试验利用微波的选择加热、快速加热、体积加热和清洁干净等优点,以及铁矿球团和无烟煤强的吸波特性,开发了铁矿球团煤基微波竖炉直接还原这一新工艺。研究表明,铁矿球团外配煤粉在1 050℃的微波加热条件下还原焙烧65min,可以获得95.25%的金属化率,同时具有1718.88N/个的抗压强度。与常规加热相比,微波加热还原焙烧的时间可以缩短27.78%,抗压强度增加近1倍,而且还原过程产生的废热废气量很少。  相似文献   

16.
以近北庄为主的磁铁精矿的球团烧结进行了较全面的实验室探索,结果表明,球团烧强工艺可以用普通粒度结燃料和全部磁铁精矿生产出碱度不同的优质烧结矿。  相似文献   

17.
王国红 《铜业工程》2012,(5):31-34,59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贵溪冶炼厂转炉渣、电炉渣和闪速炉渣采用混合浮选工艺流程处理,通过进行降低渣选铜精矿水份技术研究,成功在铜精矿脱水中使用旋流器组,探索出适用于细粒级铜精矿脱水的新工艺,精矿水份由13%~15%降至9%~11%。  相似文献   

18.
硫化铅精矿三氯化铁浸出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三氯化铁浸出硫化铅精矿,并在浸出后期沉淀银、铜、铋。通过试验,得出新工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三氯化铁质量浓度为140 g/L,氯化钠浓度为6 mol/L,浸出时间2 h,浸出温度90℃,沉淀剂用量为理论量的1.6倍,沉淀反应温度85℃,沉淀反应时间10 min。在此条件下,铅的浸出率达到98.41%,浸出渣中硫、银、铜、铋的富集率分别达90%,99%,98.5%,97%以上。  相似文献   

19.
镍精矿加压酸浸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金川镍精矿加压一步全浸镍、钴、铜新工艺,浸出液中和除铜后萃取分离镍钴,镍、钴、铜的浸出率可分别达到99.5%、98%和98%以上。该工艺与硫酸选择性浸出相比具有金属浸出率高、分离彻底、易分别回收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