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年,当我们完成了《全球光电记录媒体产业的发展》的研究报告的时候,人们面临着CD-R 记录光盘市场的逆变、产品积压、价格下降。研究报告之一的《由技术角度看全球光电记录媒体产业的发展》已经刊发,今天,让我们继续从市场角度探讨全球光电记录媒体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光盘技术》2005,(1):13-13
担任光盘产业重要媒体《One To One》杂志5年之久的主编--Tim Frost训各出任DaTARIUS集团的市场主管。DaTARIUS在检测产品领域拥有非常好的声誉,其业务包括:测量、检查和工艺优化。"这是一个非常地困难的决定, 经过过去5年的努力, 《One To 0ne》杂志已经成为光盘产业的领导刊物。"Frost说, "我对我的离开向One To 0ne的团队表示歉意, 但是加入DaTARIUS的行动使我实现了回到工业界的初衷,进入这个在检测领域具有领导地位的公司,并且  相似文献   

3.
云鹏 《光盘技术》2003,(4):9-11
回顾中国光盘产业的发展历史,可记录产品的生产在早期一直处于缓慢发展阶段,风光的一直都是只读格式。随着台湾厂商的减产和全球可记录光盘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2003年全球的可记录光盘供应出现了紧张局面,这无疑给中国大陆的可记录光盘产业带来的新的活力。自2002年下半年,台湾几家国际级的大公司进入中国设立分厂之后,中国本土可记录媒体产业也如雨后春笋一样快速的成长起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相似文献   

4.
如今在这浩瀚缤纷的数据存储媒体市场里,出版者和内容提供者已能自由地在这些产品中进行选择,其中包括光盘、磁盘和存储卡。而同时人们又会惊讶地发现,又一个新的存储媒体系统已闯入市场,这就是DataPlay光盘和它的播放机。 Dataplay光盘的名称是与DataPlay公司同名的,该公司的宗旨是促使DataPlay光盘系统成为新时代网络数据内容传送的一种“de facto标  相似文献   

5.
台湾地区仍旧占据数字存储媒体产业的重要地位吗?台湾地区仍旧是光盘制造业的核心地带吗?更准确地说:目前,在光盘存储技术、驱动产品、零部件、芯片和游戏方面台湾地区在全球光盘产业中仍旧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那么台湾地区的光盘产业是否仍旧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在未来台湾地区的光盘产业将会如何?光盘的复制和生产产业巨大的产能 Ritek(莱德)、CMC(中环)、Prodisc(精  相似文献   

6.
谭运鹏 《光盘技术》2003,(5):5-11,37
这几年光盘产业可以说是风光几年,坎坷几年,平淡几年,渡过了它的起步期进入了发展期。DVD格式的引入、可记录光盘的异军突起和生产设备国产化都吸引了行业内人士的诸多关注,可以说是热点不断。在这些热点所放射出的光芒推动光盘生产复制产品产业的发展,当我们回头从另外一个角度纵览这个行业时,才发现一个颇具实力的民族产业已伴随着光盘行业的发展默默无闻的慢慢崛起。  相似文献   

7.
《光盘技术》2005,(1):28-28
据日本储存媒体产业协会(TRIA)预测,2005年全球对可记录DVD光盘的需求将仅次于对记录CD光盘的需求,这意味着作为一种可录媒介DVD已成为市场的推动力量。 这个由19家日本媒介制造商组成的协会,最近发布了其对录制媒介市场和媒介产量的年度预测,并追踪分析录像带、磁性光盘片(MOD)、存储卡和软盘等产品的市场需求。 日本的CD-R可记录和CD-RW可擦写光盘在  相似文献   

8.
当时间的步伐走入2001年的时候,尽管光盘媒体制造产业的增长速度正在趋于平稳,光盘制造业在整个亚洲范围内仍表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这完全符合业内人士对处于动荡之中的主要光盘市场的预测。在此之前业内发生的主要变化包括:北美市场对音乐光盘的需求下降;同类产品在欧洲市场小幅上升;某些地区对CD-ROM的需求下降,以及一些主要DVD和CD-ROM工厂开始从北美向亚洲转移。因此,尽管在一些主要地区存在一定的变化,但这些并不足以打破亚洲复制行业现阶段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盗版光盘真的会唱坏机?这是一个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自从近年盗版CD和CD-ROM大量泛滥以来,便有很多人问过这个问题,大家都想找出答案。 自从日本SONY公司和荷兰飞利浦公司于1982年推出光盘以来,光盘的发展一日千里,仅用了五年左右的时间便超越传统的黑胶密纹唱片,成为音乐市场的霸主。踏入九十年代,随着电脑科技的不断发展,数据量大幅增加,CD-ROM市场的迅速起飞。故此很多没有光盘生产经验的人亦相继加入生产光盘的行列,造成品质严重的参差不齐。 光盘基本原理 光盘是一个运用现代光学原理进行信息储存的数码媒体。一张CD可以容纳74分钟的音乐。而一张CD-ROM则可装约650MB数据资料。光盘上的资料在  相似文献   

10.
张波 《光盘技术》2003,(6):45-50
在牌类游戏中.“双升”是一款深受牌友喜爱的游戏.以至于从传统的游戏发展到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而在光盘产业中的双升则是指光盘存储媒介的“容量上升”和“记录速度上升”,这个“双升”的趋势给光盘产业所带来的挑战也蕴含其中。  相似文献   

11.
《光盘技术》2004,(5):16-18
在2003年随着粤东地区和华东地区光盘生产基地的规模扩展,中国的光盘产业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2004年随着整个产业规模的提升,光盘产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问题同时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黔全球光盘企业访谈〔四一七)云朋乌420011一4新世纪光盘产业盘点与展望孙力7新产品新技术推广...............由市场角度看全球光电记录媒体产业的发展20012001 .....范继良简明杨明生620012OVO一Audi。走下神坛...............胡能辉9 20012COMOEX 2000秋季展上的存储媒体.......……13 200122001年世界主要光盘展会一览表....._1620012天宝光碟有限公司全面通过!501 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1 7 20012OVO论坛简介.....盛勇甘博17 20012OVO密匙再遭破解............……18 20012CES 2001一OVO尽显姿彩..........苗涛7 20013CO与O…  相似文献   

13.
一、光盘盘片测试在光盘产业中的地位 目前光盘产业中主要是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即节目的制作,盘片生产和盘片的播放设备。而为了保证这三个主要的部门能有效的生产,并保证盘片在每一个环节的兼容性,每一个部门和步骤都应符合相应的标准。这样才能使消费者获取到所需要的信息和节目。而盘片检测正是要保证盘片这种兼容性而依据相应标准制定的。其在光盘行业中的地位如图1所示。可见光盘盘片测试在整个光盘产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上主要的光盘存储产业国都很重视光盘盘片的质量和测试技术的  相似文献   

14.
光盘产业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对产品的精度要求很高,在产品出厂前的测试是十分必要的。长期以来,光盘产品的测试主要依赖于厂家自己的测试中心,第三方或称为独立的测试机构还是一个新鲜事物。2001年3月,AudioDev在广州成立了其亚洲的光盘测试中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光盘产业同国外的同行有许多的不同之处:生产能力、经营模式,对新产品个看法等等。本文从中国大陆光盘产业的实际出发,简明阐述了国内光盘企业目前的状况,以及国外供应商对中国大陆市场的关注情况。  相似文献   

16.
《光盘技术》2004,(6):21-21
有鉴于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光盘企业生产能力严重超过需求的实际情况,以及各盘片厂频频策动价格战的窘境。可记录光盘一线龙头大厂铼德、中环与精碟3家业者高层近日已达成共识,未来将不再加入杀价行列,重新建立CD-R、DVD R/-R盘片产业秩序,并预计于12月中旬召开台湾地区储存媒体产业协会(TRIA)执委会进行协商,号召台湾地区盘片厂达成市场共识。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光盘产业的日益发展,全球的生产设备和消耗产品供应商都将大陆市场作为一个重要的业务中心。而在2年之前,台湾地区的很多企业就已经在大陆开设分销机构或者同大陆生产企业合作。2003年底,随着台湾奥迪恩公司在中国大陆开设的工厂开工,标志着在中国光盘产业的整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孙力 《光盘技术》2004,(2):8-10
在2003年的光盘产业中最常被人提起的字眼就是:中国大陆的光盘产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正在成为全球光盘产业的“世界工厂”。这种提法一方面展示了中国大陆光盘的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生产线厂家大量增加、生产线总数达到一定规模:另一方面也展示出随着可记录光盘产品在全球生产结构的调整,中国大陆的光盘生产企业不仅仅局限于满足国内的需求,在全  相似文献   

19.
复制产业高速发展,复制价格持续下滑 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周遍发展较快的地区来说,大陆的光盘产业起步晚、发展快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在1998年大陆光盘产业起步之初,国内大约只有20家企业和不足40条生产线,无论是生产能力还是设备状况都无法满足国内突  相似文献   

20.
李伦 《光盘技术》1999,(3):37-39
寿命问题 问:CD-R光盘存储的可靠性和兼容性如何? 答:这一点是不用担心的,所有的CD-R媒体制造商和光盘刻录机生产厂家都必须遵循橙皮书第二部分中定义的标准,这些标准保证了它们相互之间的兼容性,使用户的使用更加方便和可靠。 问:在未刻录之前,一张未启用的CD-R光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