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统筹城乡发展最根本的是实现农民的权利.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民权利的实现成为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之一.围绕实现农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社会文化权利问题.介绍了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使用2001-2010年的有关数据,分析了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化状况。将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耕地面积、城乡就业人数之比、城乡居民纯收入之比作为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和城乡就业人数之比与农民收入正相关,人均耕地面积和城乡居民收入比与农民收入负相关。为农民增收入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蔡昉先生认为,中国农业不再是劳动力的蓄水池,因而农民工进城的不可逆转性愈发确定。对此,贺雪峰教授认为这样的观点是很值得商榷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不理解农民家庭的代际分工,农民"有来有去"不只是与经济周期有关,更与农民的生命周期有关;第二个问题是对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存在误判;第三个问题是忽视了中国经济结构状况,尤其是忽视了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其实质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引导农民"就地市民化"是珠三角地区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途径与现实取向,本文择选农民"就地市民化"为切入点,阐释了农民"就地市民化"可以作为承继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城乡关系本质及发展趋势的实践向度,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人的城镇化"层面的实践接口.结合典型的近郊城乡混合区域的有关情况,本文提出了"就地市民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即发展目标不够明晰、公共服务供给滞后、文化意识变迁缓慢以及农民人力资本弱化,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愿景融入、利益融入、精神融入以及就业融入等四个方面的优化策略,以期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5.
农民职业教育作为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促进农民自我实现与农村农业产业良性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农民职业教育依然面临着教育理念陈旧、农民认知不足、资源配备失衡、监管力度不够及支持政策体系不完善等现实困境.为此,应以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为指引,通过创新职业教育思想观念、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强化监管力度及完善配套支持政策等措施破解农民职业教育现实困境,推进农民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政府对农民增收的主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增收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农民增收既有主观条件,也有客观因素,但政府对农民增收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减负、搭建增收平台、建立风险控制机制、推广增收模式、实施"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等,其中,政府的政策、制度与措施是农民增收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7.
气象对牧业生产产生了显着影响.气象预报是预先预测气候变化、为牧业生产提供气象信息、促进农民和牧民的及时防御、减轻气候变化影响和支持畜牧业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本文件审查了牧业生产中气象服务的现状,重点是气象预报在牧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仅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目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从文化、经济和有关制度方面分析了导致我国农民政治参与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着力改善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努力繁荣农村文化事业,重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教育网络,大力完善农民培训的体制机制,从而为提高农民素质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强大的精神支持与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冀鲁豫农民离村的逃荒性及其社会后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时代条件所限,逃荒性成为民国时期冀鲁豫农民离村过程中的突出特征.无论是以乞讨为目的,还是以外出谋生为目的,农民离村都呈现出浓郁的逃荒色彩.农民离村的逃荒性带给社会许多不良后果,在激发与流入地居民矛盾、扰乱社会治安的同时,还产生了两个危害社会的群体--盗匪与乞丐.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为迫切的要求是要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指出了新型农民的特点,并提出了培育新型农民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湖南农业合作化运动早期省委、省政府正确贯彻了党的农村阶级政策,并适当地分析了中农阶级在运动中角色和态度,且为此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但在运动后期,中农政策发生了失误和偏差,究其原因,首先是把中农看作统战对象,视其既可团结,又可打击,造成失误就不难理解。  相似文献   

13.
徘徊在城市边缘的底层农民工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发现农民工内部已经开始分化,出现了高、中、底不同层次的农民工。底层农民工是社会最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之一。对底层农民工的特征和现况进行了分析描述,提出了解决底层农民工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伴随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必将导致大量被征地农民产生。尽管国家和各地都制定了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的保障措施,但征地过程和补偿安置制度上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征地制度上的缺陷,被征地农民权益遭受的损失,现行安置办法的不足,医疗保障方面的问题等,从而无法有效地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本文由此提出五点政策措施用以有效保障其基本生活。如,完善基本生活保障体系构建,在区分土地公益性使用与非公益性使用的基础上改革非公益性使用土地的程序,强化政府功能引导被征地农民就业和自主创业,引入资产信托机构用以保值增值其基本生活保障资金。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深的科技文化知识,比较敏感的市场意识和科学的环保理念。新型农民的培养一方面要靠国家加大农村教育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靠农民加大自我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16.
以唐朝与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的相似性为线索,对两个时期的服饰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它们服饰精神风貌的相似和表现手段的差异,并从历史积淀、时代特征和美学思想及其相应的审美倾向方面分析其相异的原因,旨在为中西服装文化的比较研究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实例.  相似文献   

17.
英国著名作家托玛斯.哈代最伟大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描写的是贫穷的农家女子苔丝的悲剧性命运。苔丝的毁灭极典型地代表着由于资本主义的入侵而在经济上彻底崩溃的农民阶级的悲惨命运,她的苦难历程反映出整个破产后的农民阶级在向工人阶级转化过程中遭受的种种灾难。从命运悲剧的角度研究《德伯家的苔丝》,分析哈代创作这一作品的背景及其诠释方式,并进而总结出哈代独特的悲剧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8.
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锻造出合适的革命主体,一直是革命文艺的主要任务.苏区政权将农民确定为革命主体的主要造就对象,充分运用文艺的审美和快感力量,在广大苏区农民群众中开展各种政治宣传、思想灌输和文化教育等活动,加强农民的阶级意识和提高农民的阶级觉悟,这为苏区革命斗争的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从对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化格局的分析入手,对同时期的中国建筑文化语言环境,即“建筑文化语境”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基本问题进行论述并展开由此引发的一些思考.文章认为,从七十年代末到九十代中期,我国的建筑文化基本处于一种自我难于把握的迷乱和无理性的窘况之中.而这种现象即形成了这段时期建筑创作的无序状态;但又无可置疑地为整体的建筑文化新精神的确立做了必要的铺垫和准备.  相似文献   

20.
探究农民阶层社会地位在大媒体中的反映,得出结庥,媒介对农民阶层的重视应予加强;在社会阶层中农民社会地位下降,进而从媒介的角度反映社会等级的变化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