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蒋金泉  代进  李洪  曲华 《煤炭学报》2013,38(11):1912-1916
含结核及夹矸薄煤层综采设备研制及开采工艺设计需依据矿山压力规律。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井下实测等方法,研究了薄煤层支承压力与煤壁破坏规律、支架阻力与煤壁破坏的关系,提出了利用矿山压力作用的合理截深与支护强度。研究表明:薄煤层工作面煤壁非弹性区宽度小,支承压力峰值位置距煤壁近,煤壁破坏深度仅0.5~0.6 m;深度0.6 m处的煤体抗压入强度是0.2 m处1.5倍;利用矿山压力降低截割难度的小截深为0.4~0.6 m;支架阻力对煤壁破坏深度有明显影响,利用矿山压力破煤的合理工作阻力为2 600 kN。通过应用实现了结核及夹矸的有效截割或剥落。  相似文献   

2.
根据现场实际和安全生产需求,金达公司淘汰液压单体支护工艺,下组薄煤层16煤工作面试用高档普采,上组12下煤采用综采工艺,实现厚薄煤层的合理配采,煤质互补,增加效益。  相似文献   

3.
基于KJ327监测系统的矿山压力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煤股份十二矿开采保护层,需要对薄煤层进行矿山压力监测,原监测系统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于是引进KJ327型矿山压力监测数据管理系统,进行矿山压力监测的过程及结论分析,经过在己16,17-17190综采工作面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 近年来,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由于薄煤层的可采储量较大,煤质好,都在进行薄煤层开采机械化的研究工作。有些国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厚、薄煤层开采失调逐步得到了缓和,薄煤层资源潜力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目前,国外出现了一些装备新型采煤机的综台机械化采煤工作面,有些国家薄煤层综采工作面的日产量已经稳定在1000t以上,而且正在向日产1500~2000t的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薄煤层滚筒采煤机综采、刨煤机综采和螺旋钻综采等综采工艺方式,指出了薄煤层各综采工艺方式的地质适应性和应用优缺点,对开采薄煤层时选择合适的综采工艺方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论述了发展薄煤层综采对合理利用有限的煤炭资源、延长矿井开采年限和实现我国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关于综采放顶煤安全开采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宋振骐  陈立良 《煤》1995,4(1):7-13
综采放顶煤是我国煤矿厚煤层开采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可以实现高产高效的目标,已被人们所共识。本文在总结综采放顶煤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用矿山压力理论的有关研究成果,对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的采场结构力学模型的建立、煤炭回收率、灾害防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明确指出深化放顶煤开采的顶板活动和矿山压力的研究,为放顶煤开采的应用条件选择、合理巷道布置和开采程序设计以及巷道和工作面支架选型等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是当前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宋振骐  陈立良 《煤》1995,4(2):9-12,15
综采放顶煤是我国煤矿厚煤层开采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可以实现高产高效的目标,已被人们所共识。本文在总结综采放顶煤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用矿山压力理论的有关研究成果,对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的采场结构力学模型的建立、煤炭回收率、灾害防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明确指出深化放顶煤开采的顶板活动和矿山压力的研究,为放顶煤开采的应用条件选择、合理巷道布置和开采程序设计以及巷道和工作面支架选型等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是当前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当前,6m以上缓倾斜特厚煤层综采放顶煤开采正在逐步地得到推广,综采放顶煤液压支架也不断地推陈出新。随着综采放顶煤开采的迅速发展和放顶煤支架架型的日益增加,对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矿山压力的基本规律的研究也相应地走向深入,从而有效地指导放顶煤开采的设计和应用,指导放顶煤支架的改进、创新及其力学参数与结构参数的合理  相似文献   

9.
随着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的日益成熟,枣泉煤矿12206工作面为提高工作面循环产量及煤质,通过研究采用不同的放煤方法进行探索实验和理论数据分析,得出了不同采煤和放煤方法对工作面循环产量和煤质的影响,为枣泉煤矿今后的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同煤集团燕子山矿12125薄煤层综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针对5槽煤的具体地质情况,从设备选型、回采工艺、组织协调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最终实现燕子山矿首个薄煤层综采工作面的顺利回采。该工作面薄煤层综采技术应用的成功为该薄煤层其他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回采提供了扎实的实践基础,并为矿井安全正常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公司煤层薄,煤层透气性系数低,常用的抽放方法:仰角抽放、高位抽放、本煤层迈步式抽放。仰角、高位抽放,对于上邻近层、采空区瓦斯涌出量大的采煤工作面,解决瓦斯问题有较好的效果;但当下邻近层瓦斯压力大,向开采层涌出大量瓦斯,造成采煤工作面瓦斯超限时,则没有对下邻近层进行抽放的有效方法。通过薄煤层沿空留巷内打钻抽放下邻近层,解决了因下邻近层瓦斯涌出量大造成回采工作面回风或上隅角瓦斯超限的问题,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
松河矿煤巷快速掘进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松河矿开采煤层属薄及中厚近距离煤层群、煤层原始瓦斯压力大且含量高的问题,提出了煤巷快速掘进技术.应用结果表明,通过采取合理有效的区域性措施预抽煤层瓦斯,降低了煤层瓦斯含量与瓦斯压力,煤层瓦斯压力小于0.74 MPa,消突措施有效;检验期间煤层中进行钻孔等作业时未发生喷孔、顶钻及其他煤与瓦斯突出预兆,实现了煤巷的快速掘进.  相似文献   

13.
黄跃明 《山西煤炭》2010,30(2):38-40,57
以潞安集团漳村矿下组15—1号与15—2号煤层联合开采为背景,应用离散元软件UDEC对近距离薄煤层群联合开采矿压显现规律进行模拟分析,得出了联合开采中顸板破坏程度和垮落高度变化较大,而顶、底板各应力没有较大变化,说明了近距离联合开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大柳塔煤矿薄基岩浅埋煤层工作面矿压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薄基岩浅埋煤层矿压规律,防止薄基岩浅埋煤层工作面发生切顶事故,造成溃砂溃水事故,通过对大柳塔煤矿22614工作面现场矿压观测,得出了薄基岩浅埋煤层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结果表明:工作面上覆基岩厚度大于10 m的区域,工作面顶板来压比较明显,支架动载系数相对比较大,工作面上覆基岩厚度小于10 m的区域,工作面顶板来压不明显,实测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大部分为5 400~7 200 kN,现有支架能满足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15.
李文  胡智 《煤炭工程》2013,(2):62-64
 为了掌握薄基岩浅埋旺格维利法回采工作面覆岩运移特征,以神东公司榆家梁煤矿42216旺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计算和现场监测等技术手段,得到适合神东矿区自身特点的线性支架压力监测、顶板下沉和片帮观测和地表移动监测方案,提出薄基岩浅埋旺采工作面的极限悬顶面积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旺采工作面在开始回采时,顶板压力显现不明显,随着悬顶面积的增大,顶板压力极不稳定,压力时大时小,当直接顶经强制放顶或自然垮落后,顶板压力逐渐趋于稳定,随着短壁工作面向前推进,顶板压力呈现周期性特点;旺采工作面地表塌陷具有突然性、台阶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薄煤层作为保护层开采的卸压机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秦子晗  潘俊锋  任勇 《煤矿开采》2010,15(2):85-86,106
参考七台河新兴煤矿地质条件,运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对薄煤层作为保护层开采时,其围岩应力变化和被保护层的应力分布特征、卸压范围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上保护层开采范围的增大,采空区下的煤岩应力急剧下降,被保护层达到安全开采的区域范围也不断增加,卸压效果相当显著。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薄煤层采煤工作面沿空留巷对拉开采技术的研究,从薄煤层开采的合理巷道布气方式入手,解决了薄煤层采面单产低、万吨掘进率高、单面储量减少而导致搬家倒面频繁的问题,从而达到薄煤层高产高效开采目的。  相似文献   

18.
极薄煤层开采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高效、低成本地开发利用薄煤层资源对于许多老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山东省部分地方煤矿在极薄煤层开采方面进行的探索研究,总结出一套倾斜短壁前进式开采、无人工作面中深孔爆破工艺和沿空留巷技术,是解决极薄煤层(0.37~0.40m)开采的行之有效的采煤方法,可最大限度地回收煤炭资源.  相似文献   

19.
薄煤层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才  冯纬  王录苹  王付强 《煤》2012,(11):20-22
乌海能源公司平沟煤矿通过对薄煤层工作面设备的合理选型,改革回采工艺和加强技术保证,实现了薄煤层高产高效的综合机械化开采,为其他相似条件工作面的采煤工艺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冉松河 《煤矿安全》2012,43(10):198-200
以梁北矿11061孤岛工作面为研究对象,运用薄煤层过渡期间的电磁辐射及液压支架数据,总结了在遇到薄煤层前后,矿压显现的规律及其变化特征,并分析出现这种异常的原因。同时制定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为井下安全生产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